当代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略论

时间:2022-09-22 04:26:28

当代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略论

摘要:当代大学生幸福观呈现出重结果幸福轻过程幸福、重物质幸福轻精神幸福和重享受幸福轻创造幸福的特点。加强大学生幸福观研究的目的是纠正大学生的幸福认知偏差,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幸福能力。为此,需要加强大学生家庭幸福观教育和高校幸福观理论和实践教育,不断培养大学生发现、创造和享受幸福的能力。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幸福观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2)05-0153-006

大学生是青年中的特殊群体,他们有着特定的人生主题、生活方式和活动空间,他们对幸福有着不同于其他群体的特殊理解。加强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研究的目的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念,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幸福能力,从而指导大学生获得更加幸福的生活。

一、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特点分析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冲击,当代大学生对幸福的看法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三点:

(一)重结果幸福,轻过程幸福

结果幸福与过程幸福是幸福的两种状态,结果幸福强调做完某事后给个体带来的幸福,过程幸福强调幸福来自于做事的过程中,结果幸福是直接而短暂的幸福体验,过程幸福是间接而持久的幸福体验,结果幸福是过程幸福的目的,过程幸福是结果幸福的条件,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当代大学生比较注重结果幸福,对实现幸福的过程缺乏一定耐心,不少人认为只有当下的一切才是最重要的,他们追求的幸福是眼下的,也是直接的,凡是认为对自己有用的就是幸福,并不过多考虑该行为的展开过程。重结果幸福,轻过程幸福的缺点是降低了大学生的幸福感知,使得对幸福的理解和体验变得更加肤浅。缺乏感受力的幸福是短暂的,那么是不是“只问耕耘,不求收获”就好呢?也不尽然,忽视结果的幸福将会削弱人的行动力,使得对幸福的追求变成了无望的挣扎,也会损害幸福。

(二)重物质幸福,轻精神幸福

根据主体需要内容的不同,可以把幸福分为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物质幸福是指人的生理需要得到满足后的幸福,精神幸福是指人的精神需要得到满足后的幸福。从人的需要等级可以看出,物质幸福是低层次的幸福,精神幸福是高层次的幸福,物质幸福容易获得,精神幸福难以获得,物质幸福是基础,精神幸福是核心。

当代大学生非常关心自己的物质幸福,一些人通过各种方法来满足物质幸福,甚至不惜牺牲其他人的幸福来满足自己的幸福,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十分鲜明,他们比较注重感官刺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心态较为普遍。虽然他们在内心里认为精神幸福很重要,但是在行动上却背道而驰,他们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物质享受、网络游戏和魔幻小说等上面,以致于精神空虚而与精神幸福无缘。重物质幸福,轻精神幸福的缺点是使得对幸福内涵的理解变得世俗,且遮蔽了幸福神圣性的一面。当一个人认为幸福是轻易就获得的东西,便转而轻视幸福了。

(三)重享受幸福,轻创造幸福

按照幸福来源分析,享受幸福和创造幸福便是幸福的两种存在状态。享受幸福是指享受他人或自己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创造幸福是指通过自己创造性劳动获得的幸福。享受幸福是对幸福的消费,创造幸福是对幸福的开拓,显然,两者在价值性上的层次是不同的,创造幸福的价值量要远远大于享受幸福的价值量。创造幸福是享受幸福前提,不去创造幸福的资源,享受幸福从何而来,不经历创造幸福的过程,享受幸福便是自私的占有。当然,创造幸福和享受幸福不是绝对的对立关系,在创造幸福的前提下,享受幸福是为了积蓄力量,更好地创造幸福。

享受是快乐,享受是满足,享受幸福是人的天性,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对享受幸福的愿望尤其强烈,他们会寻找各种机会享受幸福,有的大学生收到父母寄来的生活费,极尽享受的方法,迅速就挥霍掉了父母的血汗钱,有的大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一味享受玩乐,考试前临时抱佛脚,甚至铤而走险,伺机作弊。如果把享受幸福作为自己惟一的目的,必将荒废学业、浪费青春,甚至误入歧途,只有坚持创造幸福的人生,才是永恒幸福的人生。创造幸福可以为自己带来极大的满足,是幸福的理想境界。

二、当代大学生幸福观偏差原因分析

(一)高校幸福观教育的缺位

大学生对幸福的渴求与高校幸福观教育的缺位构成了一对非常尖锐的现实矛盾。高校幸福观教育缺位的不良后果是培养的人才成了工具性存在,高分低能、素质单一、情商低下和内心贫乏的大学生比比皆是。高校幸福观教育缺位有着深层次的现实和社会根源,其中,高等教育的异化是导致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主要原因。

高等教育异化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不良现象。1999年以后,我国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时代,高校人数的急剧扩张超过了高校的承受能力,高校在人才培养理念上不能与时俱进,过多强调专业学习,忽略了大学生的情感、情商和幸福能力的培养,导致大学生幸福感受力低下,对学习和生活的幸福体验不断降低,再加上高校管理方式方法的落后和官本位思想的痼疾,原本宁静的校园变得喧嚣,大学校园成了僵化的存在。幸福观教育的缺位将导致大学生生活目的和意义的弱化。意义的弱化和丧失是幸福的最大敌人,没有了意义,幸福将无所安顿,也使得大学生在寻找幸福的道路上缺乏方向感。

高等教育只有牢固树立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价值理念,才能为高等教育自身发展和大学生发展找到实现自身价值的通道。对此,美国学者诺丁斯认为:“教育工作者的大部分责任是帮助学生去理解有关幸福的困惑和难题,学会对之提出质疑、学会负责地开拓有前途的可能领域”,教育工作者要更好地“为年轻人的幸福生活做好准备”。[1]可见,高等教育只有把幸福教育作为目的,才能让学生摆脱苦闷、压抑和枯燥,从而让大学校园成为活力四射的幸福人生乐园,高等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基本功能也将得到充分展现。

(二)家庭幸福观教育的缺失

家庭是每个人心灵的港湾,家庭也是人生成长最重要的幸福寓所,家庭对个人幸福观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把家庭排在塑造大理石六位雕塑家中的第一位,可见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家庭教育的关怀、信任和帮助对大学生幸福观的成长具有特殊的意义,充满温情的家庭将为大学生带来巨大的幸福,而冷漠和不信任的家庭氛围将大大降低大学生的幸福感。

上一篇:论美国的“价值观外交”及其实质 下一篇:对劳务派遣制度进行修改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