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卢湾区50年麻疹流行病学及免疫效果分析

时间:2022-09-22 12:12:50

上海市卢湾区50年麻疹流行病学及免疫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上海市卢湾区1956―2006年麻疹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免疫接种效果。

[方法]对1956―2006年麻疹发病情况和免疫接种情况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1958年麻疹发病率达4317.4/10万,为历史之最。开展免疫接种后发病率逐年显著下降,年发病率下降并控制在1/10万以下。发病季节高峰由冬季后移至春季3―5月。婴幼儿发病率最高,下降幅度最大,成人发病率变化不大。麻疹发病的性别差异不显著,男女发病率之比为1.18∶1。发病率与接种率两者呈高度负相关。[结论]目前麻疹发病率处于历史最低水平,充分显示免疫预防效果。目前成人高发,是消除麻疹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麻疹;流行病学;发病率中图分类号: R 511.1文献标识码:A

麻疹是一种儿童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上海市卢湾区1958年麻疹发病率达4317.4/10万,为历史之最;1965年试点接种麻疹疫苗后,麻疹的发病率大幅下降,控制在200/10万以下;1976以后实行突击性接种,麻疹疫苗接种率达85%以上,发病率继续下降至20/10万以下;1986年至今的计划免疫阶段,接种率保持在98%以上,年发病率下降并控制在1/10万以下,为历史最低水平。现将卢湾区1956―2006年麻疹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疫苗防制效果叙述于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病例资料来源于卢湾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报告卡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资料、预防接种和免疫监测资料,预防接种及血清学监测资料来自卢湾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免疫科。人口资料来源于卢湾区统计局。

1.2疫苗

卢湾区使用沪191株麻疹减毒活疫苗,该疫苗由卫生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1965年起,使用麻疹减毒活疫苗(MV);1965―1980年,使用液体疫苗;1981年以后,使用冻干疫苗。剂量为每人0.35mL,初种、复种、应急免疫各不同年龄的剂量均相同。按上海市计划免疫程序,1965―1985年,满6足月儿童初种,小学一年级加强;1986年以后,满8足月儿童初种,4足岁加强。此外还对大学一年级新生、入伍新兵等特殊人群进行加强免疫。

1.3血清学检测方法

2001年前一般人群麻疹抗体血清学检测采用血凝抑制试验检测麻疹血凝抑制抗体(HI),HI≥1∶2为阳性;2001年后采用ELISA方法检测麻疹IgG抗体,≥1∶200为阳性。

2结果

2.11956―2006年麻疹发病的流行特征

2.1.1时间分布上海市卢湾区1958年麻疹发病率达4 317.4/10万,为历史之最,自1965年起推广使用MV后,1966年麻疹发病率直线下降至11.26/10万。1965―1975年为麻疹疫苗试用阶段,期间除1969―1971年麻疹发病率较高,分别为117.23/10万、100.82/10万和171.03/10万外,余均在100/10万以下,均为散发病例;1976―1985年为突击性接种阶段,由街道各居委会上门接种,发病率继续下降至20/10万以下;1986―2006年为计划免疫阶段,各街道医院建立规范化按日接种门诊,并配备疫苗冷链专用冰箱,使MV的接种率和接种质量进一步提高,年发病率下降并控制在1/10万以下,为历史最低水平。流行周期在MV使用前的1956―1964年,每隔4~5年出现一次流行高峰。1965年使用MV后,1969―1971年出现一次流行小高峰,发病率在100~170/10万左右,以后随着冷链系统的全面运转,保证了疫苗质量,MV的免疫接种率和初免成功率不断提高,流行高峰已被削平,其流行周期已不存在(图1)。

2.1.2季节分布在麻疹疫苗使用前,1956―1964年,卢湾区麻疹发病有明显的季节高峰,主要集中在冬季1月、12月份,两月发病例数占总发病数41.66%。1965―1975年,麻疹发病季节高峰后移,主要集中在1―4月份,发病例数占总发病数83.36%。1976―1985年及1986―2006年,麻疹发病季节高峰再后移,主要集中在3―5月份,发病例数占总发病数70%以上(图2)。

2.1.3年龄分布卢湾区麻疹发病以0~岁和1~4岁婴幼儿为主,1956年,发病率高达6 842.82/10万和12 663.23/10万。其次是5~9岁小学生,发病率为2 092.49/10万。自1965年使用麻疹疫苗,各个年龄组发病率明显下降;计划免疫阶段的1986、1996和2006年,各年龄组发病率均降至1/10万以下(表1)。1966年全年发病60例,发病率为11.26/10万,1976年发病72例,发病率为15.5/10万。由于1966年1~4岁和5~9岁组人口数为1976年的3倍,故1966年该两组发病率远低于1976年。

2.1.4性别分布麻疹发病的性别差异不显著,1956―2006年卢湾区共发生麻疹病例114 685例,其中男性60 400例,其年平均发病率为543.94/10万,女性54 285例,其年平均发病率为459.33/10万,男女发病率之比为1.18∶1。除1976―1985年,余各阶段男性发病率均高于女性(表2)。

2.2麻疹疫苗接种率与发病率关系

随着麻疹疫苗接种率的逐年提高,麻疹的发病率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在麻疹疫苗使用前,卢湾区1957年和1958年麻疹发病率最高,分别为4317.4/10万和2871.94/10万;1965年试点接种麻疹疫苗后,1965―1975年,疫苗的接种率逐年提高至80.00%左右,麻疹发病率除1969―1971年,余均在100/10万以下;1976―1985年,疫苗的接种率提高至96.00%,发病率继续下降至20/10万以下;1986―2006年,疫苗的接种率保持在98%以上,并开始进行麻疹疫苗初免成功率和一般人群抗体水平的监测,疫苗冷链管理的不断完善,接种质量的不断提高,使麻疹发病率下降并控制在1/10万以下。1965年开始接种疫苗,接种率为65.00%,历年发病率曲线即与接种率曲线相交,两者呈负相关。此时,人群免疫屏障形成,能有效地控制麻疹的流行,发病率处在较低的水平(图3)。

3讨论

卢湾区位于上海市中心,在未开展麻疹疫苗接种以前,由于人口密集,居住环境拥挤,麻疹的发病率较高;在实行麻疹疫苗的免疫接种后,由于疫苗全程接种率、接种及时率逐年提高,多年来维持在较高水平,且疫苗冷链系统运行良好,麻疹的发病率控制在较低水平,为全市的低发区[1]。 从50年的疫情资料分析可见下列特点。

①发病率逐年下降,目前处于历史最低水平。1956―2006年的50年中先后发生3次大流行,共发生病例114 685例。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发病率大幅度下降,至20世纪80年代,麻疹发病率已获得很好控制,年发病率控制在4/10万以下,20世纪90年代至今发病率进一步降低,除2005年,其余各年均控制在1/10万以下,2005年麻疹流行,发病率为2.50/10万,达20年来之最。此疫情与上海市疫情一致。全国各地2005年亦发生类似情况[2]。

②病例年龄组的变迁。在各个时期,虽然婴幼儿发病率最高,但也是发病率下降幅度最大的,这与该年龄段实施麻疹疫苗接种有关。5~19岁学生发病率变化次之。成人发病率变化不大,但发病数构成比在计划免疫期达70.83%。因此,随着计划免疫工作的深入开展,在现有免疫程序基础上,对成人适时加强免疫,并提高免疫接种率,也是控制当前麻疹流行较有效的措施。

③接种率与发病率的关系。资料显示,免疫人群达到95%以上即可形成人群免疫屏障,麻疹流行可受到控制乃至消灭流行[3],而长期不流行,就更要保持高接种率[4]。卢湾区的历年监测资料表明,经过40年的免疫接种,30年接种率保持在95%以上,卢湾区一般人群麻疹抗体阳性率1~20岁达95%以上,同时年发病率保持在1/10万以下。说明现有免疫规划对于保护幼儿和中小学生是有效的,进一步证实了麻疹预防接种的效果。

4参考文献

[1]施燕,张金芳,胡家瑜,等.上海市1999―2004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N].上海疾病预防与控制,2005:37-40.

[2]吴霆,周绍聪.2005年麻疹疫情评析[J].浙江预防医学,2006,18(1):1―3.

[3]左树岩.麻疹数学模型和人群免疫力[J].中国计划免疫,2006,4,12(2):159-160.

[4]MulhollandEK.Measles in the United States,2006[J].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06, 355:440-443.

(收稿日期:2008-01-08)

上一篇:1995―常州市武进区血吸虫病防治情况分析 下一篇:常熟市胃癌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