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荒漠的亲子绿洲

时间:2022-09-22 10:06:33

情感荒漠的亲子绿洲

1

热点事件

去考试,还是救妈妈?

6月7日,高考的第一天。在长沙市新韶路上,一位母亲送女儿去考点,没想到一辆失控的汽车飞驰而来,母亲倒在了血泊中,惊慌失措的女儿失声痛哭,坚持要陪妈妈去医院。但在交警和路人的安慰劝说下,女儿还是奔向了考场。母亲经医院诊断为盆骨骨折、脑外伤、创伤性休克,进了ICU重症监护室。但直到下午散考后,父亲仍然没告诉孩子母亲的具体病情。

2

“鲁勒”视点

集体价值观错位

孩子情商缺失

在鲁勒看来,这飞来横祸其实就是一场情商考试,考孩子、考家长、也考路人。

所谓情商注重的是“有效”二字,也就是一个人在应对、管理情绪时,能不能更有效而合理地控制它。在“一切为高考让行”的大合唱中,这么多人众口一词的劝慰,无疑是在给孩子传递这样一个信息:生命和情感不如成绩重要。

在当今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孩子们对这个信息非常熟悉:当学龄前儿童被生拉硬拽地去参加名目繁多的辅导班时,孩子接收到了这个信息。当和朋友吵架的孩子闷闷不乐地放学回家,而家长只会关注地问“考得怎么样?”时,孩子接收到了这个信息。当青春期的活跃思维与澎湃激情被高考重任硬生生地压制下去时,孩子接收到了这个信息……

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个信息。在它们的包围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就这么渐渐学会了关注“我的成绩”,而不是“我的感受”。由于早期情绪经历会深深地印刻在大脑的神经系统中,形成固定的情绪反应模式,长此以往,孩子的成绩即使提高了,却养成了漠视情绪的习惯,最终与自己的内心渐行渐远。那么,当情感荒漠化——一个人的注意力只集中在知识和技术等狭窄的领域,而忽略了丰富的情感世界,对自己的情绪无法控制,对别人缺乏必要的体贴和关注,甚至同情心匮乏,就只会为实现个人的所谓“业绩”而不顾一切,甚至不择手段。

自我情绪零觉察

情感地带荒漠化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情感和情绪都是与生俱来的。幼儿时,情绪意识是混乱模糊的,孩子只会用哭闹甚至打人踢人来表达自己说不清的感觉,这个时候,孩子最急需的,就是学会把情感脉络梳理清楚(例如区分生气与愤怒、害怕和刺激),从而可以迎接更复杂的生活和更微妙的情绪体验(例如应对嫉妒、焦虑等情绪),孩子的情绪就是这样一次次梳理成型的。

对情绪和情感的觉察和理解,是一个人的情感自察力,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社交与情感学习”(国际通行的儿童情商教育课程)所规定的五大情商技能之一。它指的是,关注自己的感受,了解它们是如何影响自己的行为和选择的。孩子们只有先关注、了解自己的情绪,才有可能越来越清晰地认识自己,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把握好自己的行为,并学会理解别人的感受,进而与周围的人建立起情感联系。

3

亲子指南

那一汪“多情”的绿洲

既然学校教育把注意力集中在成绩上,开发孩子的情感自察能力,就更加要靠家长有意识、有方法地去努力。比如:

同位式情绪体验

首先,家长需要感同身受地去理解并接纳孩子的情绪,而不是像旁观者一般,甚至否定他们的情绪。不要说:“这没什么可伤心的。”家长最好试图和孩子一起寻找伤心的原因,这样才好帮助他们修复情绪,调整行为。

照镜子式的情绪引导

在关注孩子的情绪时,不要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孩子,例如:不说:“你这就是生气。”可以用“情感映照”的方法,也就是像照镜子一样给孩子反馈家长所观察到的和猜想到的,例如:“我看到你不想说话,我猜你可能有点难过吧?给我说说你的感觉好吗?”或者:“如果我遇到这样的事,我会有不舒服的感觉,你呢?”

迂回式情绪梳理

家长可以尝试在讲故事时和孩子讨论各种角色的情绪感受,或者让孩子从图画中呈现角色的表情,猜测他们遇到了什么事情,还可以进一步联系到孩子自身:“你有没有碰到过类似的情况呢?”这尤其适用于不善于表达情绪的孩子。

总之,“你的感受很重要,让我们一起来面对它!”这才是家长需要给孩子传递的关键信息。这个信息正是孩子深入认识自己,有效管理自己的根基并顺利融入社会。

情绪滋润 榜样示范

我们在上面的文字中给出了家长行为方式的一些建议,现在,我希望通过一个生活情景式的再现,帮助你进一步理解,到底应该如何帮助孩子滋润情绪。

女儿为一把扇子哭了,家长怎么办?

5岁的女孩融融,得到了一把印有广告的塑料扇子,宝贝般地带回了家。不过没几天,她就把扇子丢在一个角落彻底忘掉了。做大扫除时,爸爸捡起又脏又破的扇子随手扔进了垃圾桶。待到融融发现时,融融哭着要拿出来,爸爸生气地拒绝说:“谁让你平时不爱惜,都这么脏了,不能要!” 融融转头回到卧室对着墙抽泣起来。

但是,妈妈知道父母要重视孩子的感受,于是,她坐到女儿身旁,试着把自己看到的反馈给她:“看上去你好像舍不得扔掉它。” 融融撅着嘴说:“我喜欢它,谁让你们扔掉了。”

妈妈回应说:“哦,看来你是生我们的气了。不过我们以为没有人会把自己喜欢的东西随便丢在角落里吧。你不是把小布熊照顾得很好吗?”

融融沉默了一会儿,似乎有些不好意思。当她再开口说话时,语气缓和了很多:“我真的喜欢,只是忘记它了。我想拿回来,真的,我保证以后把它收到我的百宝箱里。”这么一次简单的对话,母亲既关注了女儿的感受,也帮助她清晰地了解了自己的情绪状态。在梳理情绪的过程中,融融意识到,自己的感情与行为有些不一致。既然妈妈这样理解,她也很愿意做出积极的改变。当然,妈妈最大的收获还是,融融从那以后几乎有什么心事都和妈妈讲,而不是自己生闷气了。

上一篇:加强会计文化建设 促进财务工作和谐 下一篇:琼浆里的中秋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