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炒股:一个虚构的命题

时间:2022-09-22 07:12:23

自2005年6月份开始,中国股市逐渐摆脱了持续低迷的格局,进入了上升通道。两年过去了,整个市场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但股指有了大幅上涨,成交量也有了飞快的增长。中央登记结算公司显示,各类证券账户的开户数曾经一度达到每天30万户,总数已经超过1亿户。于是乎,也就有了“全民炒股”之说。一些人认为,现在国内上上下下都在谈股票,出现了“全民炒股”的局面,这是很不正常的,不但干扰了实体经济的运行,而且还影响到了社会的稳定,助长了股市泡沫的形成。因此,要对股市进行降温,首先就要改变“全民炒股”的状况。

那么,中国是否真的出现了“全民炒股”?老百姓对股票感兴趣,究竟是好是坏?目前这种储蓄向股票分流、人们投资意识增强的趋势,有没有可能继续发展下去?看来这些问题的确有讨论的必要。

“全民炒股”论出现于十年前

其实,熟悉中国股市的人都知道,“全民炒股”论并不是现在才出现的,它的最早传播可以追溯到十年前。1996年,沪深股市也有过一轮大行情,当时的背景是整个市场规模还不是很大,但是几乎全国各地都有了上市公司,证券营业网点也在主要的大中城市落脚,在理论上股市已经从试点走向推广,从少数地区走向全国。随着大量的上市公司发行股票,很多人第一次开始接触资本市场,并且成为了股民。于是,当时就有人提出,中国炒股票的人太多了,出现了“全民炒股”的现象。当年年底时,权威媒体曾经发表过对股市的直接评论,从而导致大盘出现连续三个跌停板。评论中抨击了各种“不正常现象”,其中就有对“全民炒股”的批判。不过,由于始于1996年的股市行情到次年的5月份宣告结束,而且那时真正入市的股民大概也就是上百万,很难与“全民炒股”挂上钩,所以“全民炒股”论在提出以后也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

不过,仅仅过了4年,“全民炒股”论又卷土重来,而这次影响就大了。在2000年的时候,股市处于又一轮高潮之中,沪市突破了2000点。与1996年相比,买股票的人更多了。而且由于一些市场力量出于申购新股以及坐庄的需要,大量搜集身份证开设自然人账户,以至开户数快速增加。有统计显示,在2000年年底的时候,沪深两市的股票账户已经达到了3000万个以上,而实际上真正进行股票投资的人数,应该也接近1000万人。这种状况,引起了一些人士的担忧,有人把这种状况与那时股市所出现的某些违规现象联系起来。提出了有名的“股市三论”,即赌场论、泡沫论、全民炒股论。这番很有震撼力的言论在媒体一公布,就在市场上掀起了一阵狂澜。此后,股市也确实出现了大幅下跌,直到2005年跌破1000点才告结束。应该说,这次“全民炒股论”的提出,对于市场的回落,是发挥了重要影响的。

今年的状况人们就更清楚了,特别是春节以后,随着股市的大幅上涨,开户人数也不断增加,证券经营网点再度出现人满为患的局面。在一些媒体上,随之也出现了诸如“全民炒股今又重来”之类的评论,同样也有知名人士在分析市场时,指出由于全民炒股,极大地增加了市场风险,也是股市形成泡沫的一大原因。更有甚者,在狠狠地讽刺了“洗脚妹”、“擦鞋童”也在炒股票的现象后,干脆就把“全民炒股”作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提了出来。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一方面是股市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谈论的重要话题;另一方面舆论界似乎认定炒股票的人多绝对是件坏事,全民炒股更是不可容忍的。

中国并没有出现“全民炒股”

其实,说到底,无论是在十年前,还是在今天,“全民炒股论”一直是个虚构的命题。

为什么这样说呢?尽管没有人对“全民炒股”作出一个标准的解释,但一般都认为,所谓的“全民炒股”,是指大多数居民都开始买卖股票。在一些人看来,中国老百姓并不富裕,风险承受能力低,所以大多数人是不适合炒股票的。但问题是,即便到了现在,中国也并没有出现严格意义上的“全民炒股”现象。举例来说,目前虽然开设了上亿个证券账户,但这里面包括沪市与深市的A、B股以及基金账户等。对于多数投资者来说,至少都有两个账户。这样,真正持有股东账户的人,充其量也就5000万。还有,过去开设的部分账户由于不规范,不符合实名制的要求,现在已不能再用。另外,客观上现在还存在一部分长期不操作的“休眠”账户。在充分考虑到上述这些因素以后,时下逾1亿的证券账户估计至少要打8折。如此算来,实际上持有有效账户的股东大概不会超过4000万人。当然,这4000万人应该看作是相应的家庭的代表,因此实际涉及人口会超过1亿。相对于我国现在13亿人口来说,现在大约10%左右直接或者间接与股票相关。在新西兰,这个比例超过70%,美国则超过50%。在我国的台湾、香港地区,这个比例是在60%上下。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大陆目前10%左右的比例,实在是不高,距离“全民炒股”的程度,还很遥远。当然,目前入市的人群,相对比较富裕,并且高度集中在大城市,因此也容易引起关注。但是,人们不能因为在城市里看到有人在排队开户,就说整个国家出现了“全民炒股”现象,因为这是两件事情。

同样的,人们还可以从居民金融资产结构的角度来分析。我国大陆现在居民储蓄余额是17万亿元,对应的股票市值大约是16万亿元,其中流通市值不到6亿元。在香港地区,居民储蓄余额是4万亿元,对应的股票流通市值是15万亿元。当然,两地发展水平不同,金融资产的分布也不一样。但在这里也不难看出,大陆居民现在最重要的金融资产依然是储蓄,股票资产所占的比例还很低。在这种情况下,是不可能存在“全民炒股”问题的。也因为这样,可以说“全民炒股”论,并非是建立在科学调研、理性分析的基础之上,所以是个虚构命题

全民投资意识的提高是件好事

有人针对“全民炒股”论,提出了一个相反的话题:如果全民不炒股,那么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呢?显然,没有广大投资者的参与,我国的资本市场不可能发展到现在这个水平,资产证券化、股份制改造等,都只能是空话。十多年来,正是广大投资者执着的坚持和不懈的投入,才有了现在股市的大发展。毫无疑问,这些投资者,是为股市的繁荣作出重大贡献的,而且其中不少人还为之付出了不菲的代价。当然,现在大家也开始分享到了股市发展、经济增长的成果。假如今后还有更多的投资者愿意介入到股市中来,那么完全应该予以鼓励,根本就不应该去反对。在这个意义上,指摘“全民炒股”是毫无道理的。

也许有人会说,反对“全民炒股”,是反对盲目投资,很多人没有风险承受能力,进入股市是不合适的。这种说法看上去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对,但问题是什么叫盲目投资?什么叫没有风险承受能力?现在居民储蓄利率实际上是负的,这难道不也是风险吗?在这里,加强投资者教育是必要的,这主要是让大家看到股市有风险,认识到“买者自负”的道理。但不能因为股市存在风险,就一概反对人们进入股市,无论是谁,都有权力投资资本市场,既承担风险,也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老百姓解决了温饱问题,逐步走向小康。在这个大背景下,慢慢富裕起来的人们,都面临着一个怎样理财的问题。显然,被动地进行储蓄是不够的,需要开展主动的投资。人们投资意识的觉醒,既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思想观念的更新。因此,宏观地说,储蓄资金向股市分流是大趋势;而且从政策层面上说,也符合发展直接融资、推进资产证券化、利用资本市场加快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因此,今后一定会有更多的人进入证券市场来,这是好事而不是坏事。多年来,“全民炒股”论如“紧箍咒”一般,对市场发展构成了负面影响,现在是到了解放思想、重新认识这个问题的时候了。换言之,也只有充分认识到巩固证券市场群众基础的重要性,看清居民投资股票已经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才会对当前中国的资本市场有一个完整而深刻的认识。

(作者为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首席分析师)

上一篇:公司债全面启航大券商跑马圈地 下一篇:理论、法理与现实:独立董事制度产生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