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债全面启航大券商跑马圈地

时间:2022-10-14 06:47:15

公司债全面启航大券商跑马圈地

在如火如荼的股票市场面前,债券市场显得异常冷清,股市和债市各自扮演着火焰和海水的角色。一方面,火热的股市融化了居民储蓄的冰山,过剩的流动性、有限的投资渠道推动股指不断刷新新高,牛市日渐疯狂,泡沫越吹越大;另一方面,债券市场参与度降低,流动性下降,活跃因素仍然缺失。强烈的反差使市场意识到:一个资本市场长期缺失的品种――公司债――需要被重点关注。在这半年时间里,公司债券市场发展所需的各项金融生态环境迅速改善。发展公司债券市场已经成为解决资本市场结构性失衡、减小股市泡沫、扩大投融资渠道等各种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经历了半年多预热的公司债券市场,即将全面启航。

虽然说公司债券与企业债的关系界定仍模糊不清;公司债的发行交易市场、参与主体、交易方式等问题仍未完全理清;公司债信用评级、风险监控等配套办法仍待完善,但尽早推出公司债已经是当务之急。

蛋糕有多大

公司债的推出,将给中国上市公司开辟一条高效低成本的融资渠道。从证券公司角度看,公司债券市场将给券商带来主营业务全面扩张的机会。目前阶段,国内证券公司所能开展的业务范围仍受限于管理层审批。发行承销业务在券商主营业务结构中占据三分之一,而且业务稳定性高、风险低,属于券商的优质业务。公司债券承销业务是券商主营业务的扩张,而且是优质主营业务。那么管理层奉送给券商的这块蛋糕有多大?

从国外大型券商承销业务的收入结构看,债券承销业务收入一直是承销业务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之一。对部分券商来说,债券承销收入甚至超过了股票承销收入,例如美林和高盛2006年承销收入中,股票承销收入分别为12.2亿美元、13.6亿美元,而债券承销收入则分别为17.3亿美元和16.8亿美元。美林证券2007年首季度债券投行业务收入5.91亿美元,是股票投行业务收入的1.63倍。在整体投行业务收入构成中,债券承销收入占44%的分额,财务顾问收入占29%,股票承销仅占27%。

上市公司发债规模决定了蛋糕的大小。发债规模又是由上市公司发债意愿和发债繁复程度决定的。从决定因素来看,公司债券发行规模应该可以乐观期待。

首先,上市公司进行债券融资的意愿显然强于股权融资。2006年,共有242家公司发行了1年以内的短期融资券,发债的公司中,上市公司约占九成,而同年新发行股票的公司仅有71家。相比较股权融资来说,债权融资程序上更快捷,这是上市公司首选债券进行融资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次,从融资成本上看,债券融资成本低于银行贷款。目前10-15年期企业债券发行利率在4%-5.5%。根据企业资质不同,发行利率有所不同。而5年期以上银行贷款利率在7.38%,平均融资成本要比银行贷款低两个百分点左右。显然,债券市场为企业提供了低成本融资渠道。期限上,上市公司发行公司债将填补短期融资券和企业债券的空白,预计在1年以上,10年以下。

再次,相比较股权融资而言,上市公司债权融资成功率更高。公司债券发行审核重点在于项目的盈利状况和发行人的偿债能力,而且对于蓝筹公司发行的公司债很可能不需要银行担保,大大节省了发行的成本。

下半年,公司债券发行将进入试点期。预计公司债券市场经过试点后,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届时将通过发行管理制度改革和发行规模的扩大化,最终形成一个规模至少等同于目前股市的债券市场。

对于下半年的公司债券发行市场,按照业内人士的乐观估计,大概有1000亿元的发行规模。以后发行规模将逐年扩大,预计年度发行规模将达到2500亿-3000亿元,超过股票市场年度筹资额度。2006年上市公司新股发行募集资金总额1642亿元,如果公司债以每年3000亿元左右的规模发行,5年之后,再造一个股市的愿望将成为现实。

公司债券承销为券商带来的收入不亚于股票承销收入。对承销券商来说,承销公司债的承销费率要低于股票承销费率,按照公司债1%-3%的承销费率,每年将为券商带来20亿-45亿元的新收入,相当于2006年券商全年股票承销收入,而除了承销收入之外,公司债的回购、场外交易等可能衍生出来的新业务也将成为券商的新业务增长点。

大券商地位重构,强者恒强

国内证券行业从成立至今一直处于不断的分化、重组进程中。2005年、2006年券商综合治理后,证券行业彻底变革。券商分类监管奠定了证券行业的基本格局:创新类券商为主体,规范类券商和创新类券商错位竞争,非归类券商走向边缘化。

经纪业务是券商最稳定的一块业务,全国经纪业务格局也基本定型。影响券商业绩的业务主要是发行承销、自营资产管理和其它创新业务。尤其是发行承销,往往是决定券商名次升降的主要因素。

发行承销业务在券商主营业务中属于垄断性较强的业务,大券商基本垄断绝大多数市场份额,中小券商很难在这一业务领域分得一杯羹。和股票承销情况相似,企业债券承销市场一直由中信证券、中金公司、银河证券、国泰君安等大券商垄断,国海证券和华西证券在中小券商中债券承销做得比较出色。2006年企业债筹资近1000亿元,52只企业债券发行,主承销商有18家证券公司,前五家主承销商的市场集中度达到60%。中信证券一直比较注重企业债券的承销,占债券承销市场27%的份额,全行业排名第一。公司债券发行启动后,原来在企业债券承销业务中具有优势的证券公司,仍然会利用原有的渠道、人才和技术上的优势,在公司债券发行市场占据主导地位,5家左右的大券商将会垄断公司债大项目的发行,而中小券商可能集中于中小项目的公司债融资。

在蛋糕的瓜分上,大券商仍会当仁不让地拿走大部分项目,中小券商只能在所剩无几的份额中继续争夺。在公司债试点阶段,可能不会使券商收入有显著的增加,进入快速发展期后,券商承销收入将增加一倍,主营业务收入将增加20%。

确切地说,企业债是管理层赠送给大券商的蛋糕,企业债发行将改变大券商现有格局,最终的结果是,强者恒强的局面进一步巩固,大鱼吃小鱼的过程得到延续。

谁的风险?谁的机会?

一般来说,债券承销是低风险业务。但低风险不等于零风险,而且低风险操作不当也能放大风险。公司债券受到公司资质、债券市场状况双重影响。对承销券商来说,风险主要有:

定价风险 对股票发行来说,定价就是对每股价格的估值,对债券来说,定价就是确定债券的票面利率。定价问题是个近似不完全信息博弈下的双方叫价拍卖。定价过高则出现卖不掉而导致包销商损失的风险;而定价太低则发行人利益要受损失。券商作为主承销商,其定价能力和销售能力将受到考验。如果定价不合理,滞销和包销的风险需要由券商来承担。

公司债券的发行主体是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发行公司债的先天优势是信息披露的规范性。但是,从规模和资质上看,却比企业债券发行人的平均水平要低。由于试点办法中规定担保不是公司债发行的必要条件,与有担保的债券相比,无担保公司债券的持有人承担的风险较大。因此,券商需要选择资质更优的公司及注重信用评级,以避免发行失败的风险。

大券商在债券定价上面具有优势,而且大券商更容易承揽到蓝筹公司债券发行,相对小券商承销小公司的债券来说,公司债券业务风险较低。这也导致了恶性循环,大券商承销风险小的公司债,小券商承销风险大的公司债,小券商身处的承销环境将越来越不利。

市场风险2007年显然不是公司债券发行的最好时期。随着升息周期的来临,债券收益率一路攀升。近期发行的企业债券发行利率较年初增加了约80个BP,企业债发行成本大增削弱了企业发债的意愿。另外,二级市场的债券收益率不断上升,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之间的利差空间大大被压缩。一、二级市场的利差是券商承销企业债的固定收益业务收入来源之一。但如果一、二级市场收益率基本持平,很多公司债承销收入就大打折扣。

更主要的是,对于公司债券发行人,考虑的核心因素是发行成本。公司债券发行利率比照因素就是银行同期贷款利率水平,目前5年以上银行贷款利率应为7.38%,债券发行利率在5.2%的水平,与银行贷款利率相差两个百分点。5.2%的发行利率再加上1%-2%担保费用以及1%-3%的承销佣金,企业债券发行成本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水平相差不大,发行人筹资成本和财务成本增高,发行人的发债意愿降低。

如果市场行情不好,投资主体的投资意愿也将降低,出现公司债没人买的情况,大大提高了公司债的销售风险。目前公司债的投资主体还未界定,如果保险公司暂不能投资无担保债券,而银行又不愿投资创新产品和风险较大的公司债券,对风险权重较大的公司债券来说,发行将较为困难,二级市场定价功能也难以发挥,公司债券市场很难得到全方位发展。

(作者为民族证券研发中心研究员)

上一篇:能效标准提升催熟空调业 下一篇:全民炒股:一个虚构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