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私营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时间:2022-09-22 04:41:01

中国私营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私营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私营企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由于自身缺陷和外部环境多种因素也遇到许多问题,其别突出的问题是融资困难。通过分析中国私营企业融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就解决私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私营企业;融资;对策;中国

中图分类号:F276.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1-0161-03

一、中国私营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

(一)私营企业融资难的制度原因分析

1.中国金融体系和金融体制的特点导致私营企业融资难。首先,国有商业银行追求贷款规模效益的经营宗旨造成对私营企业的“借贷”从国有商业银行的角度看,商业银行的运行机制导致对私营企业服务难。国有商业银行长期担负着为国有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任务,把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大型企业等作为服务重点。而对私营企业普遍采取歧视态度,即所谓的所有制歧视。国有商业银行经营追求安全性和收益性,对私营企业的不信任使得其不愿意向私营企业提供贷款。国有商业银行机制也缺乏灵活性,信贷经营体制改革反而提高了对中小私营企业的贷款门槛。中央银行已经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商业银行增加对私营企业的贷款,但各商业银行为了资金安全往往集中力量抓大客户而不愿向私营企业放贷。同时银行大多喜欢大额贷款而忽视额度小、频率高的私营企业贷款。即使商业银行愿意向私营企业发放固定资产贷款,但由于投资项目审批制度不健全,加上银行担心长期贷款带来的风险,不愿意向私营企业开放基建和技改项目贷款,因而私营企业最多也只能获得一年之内的流动资金贷款,很难获得长期的资金贷款。由此可见,现有间接融资渠道很难满足私营企业再创业和技术改造、开发高科技项目的资金需求。其次,国有商业银行集权式经营模式的推行限制了对私营企业的贷款。随着银行股份制的改革,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条件下,银行对于贷款的条件将会越来越苛刻,中小企业想要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取得贷款也将会更难。面对国内金融资产质量不高的现实,各国有银行开始引进国际先进的管理经验,普遍实行了集权式的信贷管理模式,通过严格的授权、授信制度,使信贷资金大量向上集中,制约了基层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银行体制改革强调风险约束机制的建立,各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了避免风险,上收基层信贷权,贷款权限集中到省行和总行,并坚持面向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地区、重点客户的“四重”方针,主要提供给重点行业和大企业。

2.国家宏观政策对私营企业融资支持不足。首先,国家对私营企业融资的支持不够。由于私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现阶段中国政府通过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支持私营企业的发展。但是由于历史和体制上的原因,金融机构对私营企业仍然存在偏见。在支持中小私营企业发展方面却尚未形成足够的重视,缺乏配套的专门为其提供服务的优惠政策。不仅如此,现行金融体系还对中小金融机构和民间金融的活动作了过分严格的控制,导致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狭窄。其次,现有的直接融资渠道对私营企业障碍重重。企业融资的直接渠道主要包括股票和债券两个市场。在债券市场上,目前发行的债券多用于进行大规模工业技术改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资本密集型项目的投资,不仅留给中小私营企业的资金空间较小,而且当前债券的利率水平也难以为中小企业所接受。以上情况说明私营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筹资的机制尚不具备:受所有制和市场规模、制度环境的限制,即使是成功的私营企业,要想利用上市或发行债券、商业票据融资也比较困难;二板市场又受各方面条件限制,也不可能成为私营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因此,民营经济的直接融资渠道有限,很难利用现有正式资本市场融通资金。再次,社会信用环境使民间资本难以很好利用。除以银行贷款的间接融资和以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以外,可利用的资金就是民间资本。

(二)私营企业融资难自身的原因

1.私营企业尚未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财务管理和经营管理不规范,信用不高。私营企业大多是以家族经营、合伙经营等方式发展起来的。许多民营中小企业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产权单一,企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经营行为短期化以及负债多、积累少,投资规模与市场竞争力不足,抗风险能力低,容易遭到市场的淘汰;财务管理和经营管理不规范。据调查,有 80%的私营企业会计报表不真实或没有会计报表。

私营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降低了融资的资信度。由于私营企业用人上的“任人唯亲”,管理上虽制定了各种财务制度,但大多数是用来约束企业内的其他人员,老板不受约束,财务上往往是两本账:一本是企业内部的实账,一本是针对工商税务的虚账,结果是财务报表未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成果。

2.私营企业信息不透明。由于私营企业属于非国有企业,在现行的体制下,外部难以得到企业的信息,并且,很多私营企业确实存在管理不规范,信息不透明,账务混乱的现象,致使贷款的管理成本高,风险大,从而使得私营企业信用可得性相对低下,这都导致了所谓的所有制歧视现象。银行惜贷说到底是为了逃避风险,而风险的根源就是信息不对称。私营企业的信息不对称比国有企业、大企业更加严重,其原因是因为私营企业大多都有信息不透明问题。私营企业的信息基本是内部化的,通过一般的渠道是很难获得有关私营企业的信息的。私营企业在寻找贷款和外源性资本时很难向金融机构提供证明其信用水平的信息。由于私营企业对资本和债务要求的规模较小,使得审查监管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较高,金融机构为了避免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往往不愿向中小企业或私营企业提供贷款。

二、解决私营企业融资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私营企业的公司治理建设

企业融资能力的强弱,取决于企业内部的管理水平。广大私营企业应改变任人唯亲的用人机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自身的融资能力,重视科技新产品的开发,及时改进落后的设备技术,重视财务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增强信用意识,建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只有当企业有了较高的盈利水平和较强的偿债能力,企业才能获得广泛的融资渠道;私营企业应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变原有的“家族式”管理企业为规范的股份制企业或有责任公司,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通畅的现代企业制度。有了规范的企业制度,企业就能找到高水平的管理者,有了高水平的管理者,企业的资金融资渠道就容易畅通。

(二)拓宽直接融资渠道

1.完善直接融资体系,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一是启动创业板市场。创业板市场的设立,将为中小私营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获取直接融资提供制度保证。为了避免因设置创业板造成的重大风险,可以考虑对上市条件进行小幅调整,采取逐渐推进的策略来推进创业板市场的建设。二是培育和发展债券融资市场。为了支持中小私营企业发展应理顺债券发行审核体制,逐步放松规模限制,扩大发行额度,完善债券担保的信用评价制度,支持经营效益好、偿还能力强的中小私营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进行融资。

不同规模的企业有不同的资金需求,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应能覆盖不同发展规模的企业,满足各类企业不同数量的融资要求和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方式,以促进国民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所以应该尽快建立一个多元化的资本市场以适应不同规模企业的融资需求。应建立包括主板市场、二板市场在内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以满足中小私营企业对融资的要求。

2.拓宽私营企业股权融资渠道。股份制本身就是一种融资制度,其实质是令企业的治理结构规范化,以利于股权的转让与交易,从而有利于企业的外部融资。在私营企业初期的业主制下,单个所有者掌握企业的所有控制权,为了自身利益,完全有可能隐匿企业的财务信息、资产,以欺骗外部投资者。而规范的股份制企业治理结构,通过建立管理与控制相分离及岗位分工的制衡机制,使得股权投资者有保障享有同等的股东权利,从而起到了保护投资利益的作用。当然,即使在发达国家,中小企业的资金筹措迅速转向直接融资也是有困难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中小企业规模小,其股票难以满足一般的股票交易市场的上市条件。为此,政府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开辟新的“场所”,促使私营企业股票上市交易。对于中国私营企业,可选择的股权融资方式有:直接上市、买壳上市、深圳中小企业板上市、海外上市。

3.建立中小企业产业投资基金、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创业基金。中国由于创业资本的缺乏,使中小私营企业创立与发展相对比较缓慢。从国外经验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公司和创业投资基金是创业资本的两种重要形式,前者是带有一定政策性的特定类型的创业投资公司,具有半官方性质,享受一定的优惠政策,对扶持中小私营企业成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创业投资资金,要完全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实行商业化运作,面向全部中小企业,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创业投资基金步入健康的发展轨道,才能对中小私营企业的发展真正起到推动作用。

(三)拓宽间接融资渠道

1.拓宽国有商业银行融资渠道。国有商业银行应为私营企业营造公平的贷款环境,调整信贷政策,修改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标准,打破以企业规模、性质作为支持与否的条件,支持私营企业的合理资金需求,遵循公平、公证和诚信原则,逐步提高对私营企业信贷投入的比重。商业银行在组织制度方面应创新,现在各国有商业银行除总行已设立中小企业信贷部外,一级银行和二级银行也设置了中小企业信贷机构,制定和执行对本地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策略。中国商业银行应借鉴这一经验,改善金融服务,使中小私营企业能够及时抓住发展机遇。

创新国有商业银行金融服务机制。一是国有商业银行充分考虑到各私营企业发展水平的差异性,采取差别化的信贷措施,避免贷款标准“一刀切”。根据私营企业特点和“急、频、快、小”的贷款要求,积极改善贷款方式,对效益较好、信誉较高、还贷意识较强、有发展前途的私营企业尽量简化贷款手续,适当放宽贷款条件,增加授信额度,支持其发展。二是探索建立信贷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在强化责任约束的同时,设计合理的业绩考评办法,使责权利相统一,纠正当前只罚不奖、重罚轻奖的现象,提高贷款营销积极性。三是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给国有商业银行以更大的利率浮动权,使高风险与高收益相对称,发挥利率杠杆的调节作用,调动其对私营企业贷款的积极性。

2.建立多种形式的中小企业银行。首先,成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中国缺乏专门的中小企业银行,应设立中小企业政策性和商业性银行。政策性银行主要解决中小企业在创业过程中和固定资产方面对中长期贷款的需求,对需扶持的中小企业发放贴息和低息贷款。商业中小企业银行,可由城市合作银行、城乡信用合作社或联社改制而来,充分发挥这些区域性银行对当地经济情况比较熟悉的优势,为中小私营企业服务。其次,大力发展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包括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地方性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市场、中小企业债券市场和地方性风险投资公司。中小金融机构拥有为中小私营企业提供服务的信息优势:中小金融机构一般是地方性金融机构,通过长期的合作关系,中小金融机构对地方中小私营企业经营状况的了解程度逐渐增加,有助于解决存在于中小金融机构与中小私营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四)国外经验对于中国私营企业融资的提示

1.进一步加快现代规范的企业制度建设,还公司制私营企业符合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要求的自然的直接融资权,尽快建立中国正常的债券或股票的柜台交易市场体系。

2.建立和健全私营企业融资的信用担保体系,切实解决私营企业贷款担保难的问题。首先,大力发展互担保制度。互担保的优势来自于民间担保的产权结构、社区性和互助、互督、互保机制。互担保缓解了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了监督的有效性,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可以为政府与中小企业沟通创造新的渠道,容易获得政府的支持。其次,建立完善私营企业信贷担保体系。在美、日等发达国家,信用保证制度是中小企业使用率最高且效果最好的一种金融支持制度。美、日政府部门虽然也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直接的资金支持,但参与中小企业投资或借贷的规模并不大,而是以担保的形式提供帮助。中国也应仿照美、日,建立分层次的政府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担保体系。

3.政府应鼓励银行积极地向私营企业贷款,给私营企业营造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在私营企业的金融政策上,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充分发挥已有政策的作用,同时加大政策执行力度要从税收、财政支出、贷款援助和直接融资等各方面建立和完善中国私营企业资金扶持政策体系。各国的实践表明,中小企业的资金困难问题,需要从多种渠道去解决,单靠一种途径是不行的。目前,特别重要的是应尽快在进一步鼓励银行开展私营企业信贷工作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中国私营企业的信贷担保机制。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比较而言,西方国家这个难题是一种较为单纯的经济运行中的问题。一方面,中小企业规模相对较小、经营变数多、风险大、信用能力较低。另一方面,资金是一种特殊的服务性商品,在它的出租或委托经营中极易受到侵蚀,成为所谓“坏账”而得不到归还和补偿,由此造成的经济和社会影响具有连锁性和整体性,因此,一般资金所有者或金融机构在资金融通上都普遍采取谨慎性原则,有关政府部门也要求这样做,这就先天性地决定了中小企业筹资难。另外,如同任何一般商品一样,资金的零售比批发的成本高,相应的“价格”也较高,因此中小企业融资的代价也较高,这进一步增加了融资的难度。这是西方国家中小企业融资面临的一般情况。而中国中小企业不仅会遇到上述由经济运行本身所带来的不利的融资环境,而且还会遇到由于经济体制改革滞后所带来的一些制约因素和一些缺乏基本金融原则的融资规定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三、结论

总之,要改善中国中小私营企业的融资状况,政府和各商业银行必须转变观念,建立起保障私营企业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为私营企业的发展建立相应的支持平台,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中国中小私营企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尚梅,陈星.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2]史晋川.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上下册[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孔曙东.国外中小企业融资经验及启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4]吴文军.民营企业融资理论与实务指南[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5]徐良平.中小企业创新融资与创业板市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6]厉以宁.厉以宁论民营经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7]梁红英.中国民营企业融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策略[J].浙江金融,2008,(5):52-53.

[8]马巾英,王瑶华.中国民营企业外源性融资问题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07,(12):33-35.

[9]张梅.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存在问题[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21):164-165.

上一篇:韩国―欧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分析 下一篇:低碳经济时代企业营销模式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