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新课程、新课堂、新气象

时间:2022-09-22 12:27:53

新课标、新课程、新课堂、新气象

摘要: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探索新课标下的中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改变了音乐课沉闷的现状,增强学生的参与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关键词:音乐 新课标 创造能力 创新思维 审美情趣 激发兴趣

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中国的音乐教育改革增添了浓重的一笔。新课程代表着新的教育理念,突出一个“新”字。如何在音乐课堂中让学生体验音乐的审美情趣;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何利用现代多种教学手段,达到课堂气氛活、愉悦学生身心、开发智力的教学目的, 我从音乐课堂教学的课程价值体现的几个方面来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在新课标下的中学音乐课堂教学,应优化音乐课堂中的整个审美情趣。

新课标下的音乐理念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的审美情趣,就是喜欢和爱好什么音乐的问题。一个学生为什么喜欢这种音乐,不喜欢那种音乐,和学生的家庭、经历、性格、文化修养等方面有关系。我们应尊重学生的个人趣味,进而更深一层地通过音乐教学,把健康、明确、自然,对人类社会有意的音乐展现出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培养他们高尚的审美情趣。

二、在新课标下的中学音乐课堂教学,应重视新课程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1、转换角色,树立学生主体地位

例如,在学习《卡门序曲》时,教师在放音乐之前,先让学生自己讲一讲他们知道的有关歌剧《卡门》的内容,然后对评选出的几个故事分组由学生为《序曲》配乐,再比一比哪组配得最好。最后教师再完整的讲述内容,引出教材,并播放《卡门序曲》的音乐。这样,学生根据自身对音乐的体验,去理解音乐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用多种思维方式去探索问题,总结自己的不足之处。

2、淡化目标,增强兴趣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兴趣和欲望来自于教师严谨而周密的教学构思。尤其是精心设计好“开头”、“衔接”和“结尾”这三 个环节,让学生像欣赏一首旋律优美的乐曲,观看一部引人入胜的影视片那样津津有味地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更能使课堂教学具有“磁性效应”。

⑴开头要新颖

对音乐感兴趣是青少年的共性,学生往往把每周一节的音乐课视为“一周最美好的时刻”。但如果我们教法呆板,一成不变,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和目的任务,将难点、重点、主导思想、作品风格、音乐知识等,形象而生动地导入课的主体中去,让每堂课都有“新鲜”感,学生的兴趣、欲望才能“长盛不衰”。例如在欣赏京剧《霸王别姬》选段《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时,教师先把《四面楚歌》的故事作一生动地描述,使学生对历史故事有所了解,从而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欣赏兴趣也随之倍增。

⑵衔接要巧妙

教学环节之间,新旧知识之间,衔接巧妙,课堂教学就会流利顺畅。教师仔细分析教材,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各环节更愉悦……

⑶结尾要愉悦

好的开端很重要 ,结尾更重要。中学生的表演欲比较强,可以经常组织一些文艺小会演、音乐知识小竞赛等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展示自己。 比如中学生普遍喜欢通俗歌曲,在教唱欣赏教材歌曲时可以加入一些优秀的通俗歌曲,如黄征的《奔跑》,周华健的《朋友》等。从而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兴趣是创造力的源泉,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

3、突破教学模式,拓展学生想象空间

比如在欣赏广东音乐《步步高》时,我让学生边欣赏边画一幅想象画,结果有学生根据歌曲情绪的变化画了一幅类似旋律线的画面,有的学生画了一幅重阳节和外公爬泰山的画面,还有学生画了一幅一群小孩打日本鬼子的画面……可谓是五花八门。从众多的想象画中,可以看出学生都很积极主动地在思考、在想象。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人的想象力是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可以创造出世上最美的东西,拓展学生的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最有效的途径。

三、新课标下的中学音乐课堂,可以以多媒体手段辅助音乐教学,达到课堂气氛活跃、愉悦学生身心、陶冶情操、开发智力的教学手段。

1、激发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性

在传统中的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对单一的听老师演奏(唱)或放磁带录音感 到枯燥、单调,这样往往使得学生在欣赏音乐时显得很被动,学生的注意力也容易 分散,教学也达不到很好的效果,而充满美感的MIDI音乐、文字、图 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综合信息,则能自然地调动起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 动性,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感受音乐的力度、速度、情绪,脑海里产生种种生动的想象,并激发起了强烈的音乐表现欲、创造欲。

2、运用多媒体创设动态情境,突破重难点

音乐课不同于绘画课,可以用色彩线条来展示作品,也不同于语文课,可通过语言文字来叙述,而是一种由抽象听觉到形象感受的过程。因此,学生在遇到困难、思维受到阻碍时,应利用多媒体课件适时巧妙演示,把抽象的乐理知识进行形象化处理,变得直观、有吸引力,更好地突破难点。

在欣赏课《春江花月夜》的乐器简介教学环节中,为了让学生能更快地认识并熟悉四种西洋木管乐器的音色和形状结构特点时,我通过电脑分别播放每一种乐器演奏的MIDI音乐片断,将每种乐器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学生对每种乐器从音色到形状都有了一定的感受和认识,增强了学生分辨和记忆能力,使抽象的教学内容由于多媒体的介入而 " 改头换面 " 变得形象生动起来,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学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音乐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即生活”在新课标提倡下,我们的音乐课是活跃的,快乐的,但要真正达到在中学音乐课堂中使学生“乐中学,学中乐”那还是一件艰巨的任务。我们就需要从实践课堂中体现:能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审美,能通过我们的课堂体验到生活中的美.音乐中的美!让学生去创造音乐.聆听音乐.感受音乐吧!

参考文献:

《音乐课程标准》

《走向未来的音乐教育》杨立梅 李妲娜合著

《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李妲娜、修海林、尹爱卿合著

《中小音乐教育》2008年第7期 2012年第11期

《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金亚文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浅析阿恩海姆的“运动”理论 下一篇:如何设计初中语文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