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下的音乐

时间:2022-08-07 06:35:10

浅谈新课标下的音乐

【摘要】新课标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实施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它的出台,给了教师广阔的教学创新空间。加之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竞争的日趋激烈、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于我们的音乐教学来说机遇和挑战并存。每个音乐教师都要进行心态调整,进行理念的更新,都要成为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教师。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思索:一、教学角度的改变。二、教学方式的转变。(一)从课内到课外。(二)、从本学科到跨学科。三、教学重心的转变。(一)丰富情感体验,培养表现能力。(二)强调创造探索精神。(三)体现音乐教育的人文内涵。

【关键词】教学角度教学方式教学重心表现创造探索

新课标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实施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它的出台,给了教师广阔的教学创新空间。加之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竞争的日趋激烈、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于我们的音乐教学来说机遇和挑战并存。

我们不难发现,现行音乐教学中已出现了很多不能完全适应时展的问题:如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缺乏综合性和选择性;内容的繁多与书本知识的偏难,使教学脱离了生活及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甚至注重选拔和淘汰的武断教学评价方式对教学本身造成了一种伤害。因此,如何加强音乐教育教学的自身建设,完善音乐课程体系,推进美育的发展,已成为摆在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和紧迫的课题。每个音乐教师都要进行心态调整,进行理念的更新,都要成为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教师。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思索:

一、教学角度的改变

新课标要求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且有益于他们解决社会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修养。因此,实施新课标迫切要求教师转变原有的课程价值观,开发课程资源,以多元的角度审视教学。了解音乐与生活的关系,使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进而让音乐伴随终生,提高生活质量。

在设计具体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入手,从自身音乐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及音乐现象,主动去探索、思考音乐与人生的关系,使音乐学习成为一项生动、具体、艺术化的生活体验。比如:我在一节音乐课上,在讲述声音的产生和特性时,学生都能够回答出声音是由物体震动产生的,但不知道声音还有很多特性。特别是在讲述“音色”的时候,我让学生拿一张纸来作发声实验,结果学生们都积极的回答。有的说手弹,有的说手搓,有的说用手撕,有的说嘴吹等等。学生们想出了很多种能让纸发出声音的方法。并且发出来的声音各俱特色,这样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就了解了同一种发音体,由于发声方式不同而发出的音响效果也是不同的。这节课上学生积极性很高,主动配合老师的活动,这节课就上得特别生动有趣,情不自禁就投入音乐的海洋中。还让学生学会了关注自己身边的一切音乐现象。

二、教学方式的转变

(一)从课内到课外。

在音乐学习中,为了让学生有实际的体验,可以让学生搜集课堂以外的音乐资料运用在音乐教学中,也可以把教学活动拓展到课外等。

在七年级第一单元的《长城谣》一节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利用网络等手段搜集长城的相关资料,在搜集过程中,加强对长城的了解,并为这中国的世界奇观感到自豪,使学生得到爱国主义教育。由于我校附近就有古长城的遗址,以及天下第一关山海关,号召学生利用节假日,身临其境,让学生们在大自然中寻找音乐中所表现的内容,也让他们尝试用音乐语言表现自己生活中的音乐。每当有类似的教学内容,我都会组织学生到课外搜集资料或走进大自然,亲身体会自然、生命、奇迹的伟大,激发内心的音乐情感。

(二)、从本学科到跨学科。

实践证明,中小学接受音乐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因此,音乐教育必须具有宽阔的视野,必须保持开放的态度。

如在中小学各门课程中:语文、历史、地理、生物……都或多或少与音乐有着一定的联系,这也使得音乐教学与这些课程之间的联系成为了可能。课外音乐活动、社会音乐教育环境便都成为、也应该成为音乐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如:音乐与舞蹈结合来表现音乐;与美术结合使音乐更形象;与语文中的诗词、戏剧结合等。

三、教学重心的转变

(一)丰富情感体验,培养表现能力。

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

我在多年的音乐教学中,在校内每当各种节日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

(二)强调创造探索精神。

由于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给出人们对音乐的理解与表现提供了想像、联想的广阔空间。因此,音乐是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如果仅仅把音乐创造融在其他音乐教学内容中,就不可能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审美育人的作用。只有把音乐创作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独立出来加以强调,中小学音乐教学才能获得最大的教育效果。在关注对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同时,更要关注音乐教育方式的创新,对音乐教学更要有创新探索的精神。

初中学生正值青春年少,富有理想和追求,学习音乐的动机也是多种多样的,面对学生的如此多层次的音乐学习动机,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轻松活泼的教学模式,激发其学习兴趣。首先以情激趣,唤起学习动机。音乐课中的基础知识部分比较枯燥、晦涩,作为教师要有意识地营造探究过程中的兴趣情景、问题情景,以景激趣,以情启思。其次,科学评价激发创新动机。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宽容的心态去对待学生的每一次过失、用期待的眼神去等待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用喜悦的心情去赞许学生的每一次成功。对每一问题的研究、每首歌曲的欣赏,我都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发表见解、提出设想,即使有思维偏差、观点歧义甚至文不对题、答非所问,也要给予鼓励、谅解,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宽容的态度处之,使其获得探究成功的情感体验,感受音乐的无限魅力。这既符合青少年“求得尊重,得到认可,充满自信,渴望成功”的心理特点,又能极大地激发其学习热情,增强了学习信心,提高了自主探究、尝试创新的能力,从而最终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在教学中用激趣求异的方法唤起学生学习音乐的欲望,自主探究、感悟音乐的内涵;在活动中激发创造性思维,拓展创新能力;在创新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在快乐中产生学习音乐的更大兴趣和自我创造的强烈欲望……于是兴趣――探究――创新――成功形成永不停止的良性循环。

(三)体现音乐教育的人文内涵。

音乐教育具有人文属性。因此,在教学中要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尤其在具体的艺术实践活动中,在艺术作品的排练中陶冶这种情操。如:在排练合唱时,使学生明确自己声部所外的地位、应负的责任。声部进入与退出的时间、力度的把握、音色的调节……这一切,只有各自把握好自己的分寸,才有可有创造出完美的合唱效果。还有在准备服装、道具、化装、后勤等事物上都可以培养学生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

实践证明,在初中音乐课教学中尝试欣赏、活动、探究式教学唤醒了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了封存的联想,开启了幽闭的心智。让学生在欣赏中发现、“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探究”中创新,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成功的体验和乐趣中探究知识、创新思维、拓展能力。这也正是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鼓励音乐创造”理念的核心所在!

上一篇:情感体验与情景模仿在美术课堂上的尝试 下一篇:体育课的语言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