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学习体会范文

时间:2023-03-10 05:49:01

新课标学习体会

新课标学习体会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课标;工具性;人文性;以人为本前后历经十多年的实验修改,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说实话,之前包括我在内的很多语文教师对于课标都不太在意,学校发下来之后,也就简单地一目十行,然后就将其从此束之高阁。但对新课标解读之后,我深深地感觉到,只有对新课标有了深刻的了解和整体把握之后,才能找准我们的教学点,才能正确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提出恰当的要求,才能理解教科书编者编写教材的意图,才能扎实稳妥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既不会实施越位的教学,也不会犯缺位教学的错误。

2011版新课标和实验版课标相比,内容上进行了适度的调整,课程难度略有降低,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为重,立足运用,倡导以人为本。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一点是,新课标对于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论调,更加鲜明和具体。虽然我们平时总是提倡语文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但是在教学中到底孰轻孰重,一直以来争论不休。在前几年,语文学科强调人文性的观点似乎大占上风。激情澎湃的教师语言、轰轰烈烈的合作学习、热热闹闹的语文课堂,让我们的语文课似乎变得丰富了、自由了。但静下心来想一想,学生真的能通过这样的语文课来获取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吗?吴忠豪教授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让五年级学生先自学《月光曲》,然后进行字词和阅读检测。等老师上完课后,再对这批学生进行第二次检测。同样的题目,两次检测的结果却相差无几,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这样的语文课堂,充其量只是一个人的表演、一群人的孤单吧。这样低效花哨的语文课坚决应该摒弃。

在语文新课标里,对语文课程做出了新的准确的定义: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这当中重点还应该落实在运用上,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比如阅读教学,不仅仅是要了解文章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更要个性化阅读、创造性阅读,学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写作特点等,把这些化作一种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形成,为今后自己品味语言、写作奠定基础。所以课标明确提出阅读目标必须遵循:重视阅读过程和阅读方法、重视知识和实际运用等原则。不仅是阅读教学,这次的新课标在“识字与写字”“口语交际与写作”都分阶段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特别是关于“写字”这一块,提出“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这样具有指导性、目标明晰的课程标准,帮助我们在教学时弄清了教学重点,少走了弯路,也为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提供了切实的依据。“扎扎实实教语文,实实在在促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

同时,通过学习新课标,还解决了一直以来存在于我心头的困惑,那就是: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过去我一直认为,既然是听课,当然是要听老师怎样上课,包括他的教学设计、教学语言、板书设计,而很少去关注学生。然后又因为听了很多所谓的表演公开课,所以对于学生的反应如何更是忽略不计。但是新课标提倡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却给了我一种新的观点:一堂好课,应该是有现场生成的教学语言,教师的效果要弱化,关注点应该落在学生学得怎样上。就像省教科所周玲老师提出的,教师想教的和实际教的以及学生实际学的之间的匹配度,匹配度越高的就是一节好课,反之则是失败的。其实这还是回到了一个老话题,以人为本。教学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应该是为学生服务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里的“对话”,已经不再是狭义的师生双方语言的交际了,它是“互动”的一种外化,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教育教学中的互动,主要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改变了传统的老师控制课堂、学生被动听讲的局面,而是师生共同探讨、共同研究,在这一过程中,老师给学生以指点,学生也给老师以启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生生互动,则使学生之间摆脱了“各自为战”的学习方式,在学习活动中互相推动,从而共同提高学习效益。这才是小学语文课的出发点。

新课标学习体会范文第2篇

【关键词】儿童与自我;教学氛围;学习兴趣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此课程的结构由三条轴线、四个方面架构而成。三条轴线:儿童与自我,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四个方面: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品德与生活》的基本理念: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让教与学植根于儿童的生活。

小学生并不是一无所知的,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他们经过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从课标的性质和基本理念都可以看出: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尽管其在许多方面都做了调整,但却始终坚持着生活德育这一基本理念。“生活德育”是德育课程的灵魂和支点,它应该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其一,道德存在于儿童生活中;其二,良好品德的培养必须在儿童的生活中进行;其三,德育课程特别要注重引领学生过更好、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生活。道德教育怎样回归儿童的生活呢?

一、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保持最佳学习状态是关键

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以感染激发学生潜在的认识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主体学习的兴趣,并让学生把所学归于生活,就必须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来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情境中诱发学生探究性的思维活动,以加强教学的感染力,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形象的教育情境,使他们在上课一开始就集中注意力,形成最佳的学习状态。因此,导入课文的环节很关键,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那么后边的课上起来就顺利了。

二、全面准确把握课程目标,因材施教现生活

低年级的《品德与生活》的主要特点就是生活性。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出发,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追求结果,忽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倾向,全面地、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在教学材料上,选择与儿童生活紧密相关、切实需要的内容。例如:二年级上第一单元的活动板块“暑假生活展”,这一部分内容的设计很开放,要根据孩子们的暑假生活选取材料,设计展示方式,比如:我们学校有一部分是生活在乡下的孩子,就鼓励他们把自己暑假的生活以照片图片和讲述的方式展示出来,让所有的孩子一同分享乡下孩子的自由、淳朴的快乐的生活,为新学期学习生活鼓足信心和勇气。又如《心中有规则》一颗的教学,我在学生已经了解了规则是由人们共同制定的基础上,引导全班同学体验制定规则的过程。我一再强调,班级的规则与每个同学都有关系,因此,每个同学都有发言权,每个同学都要参加。我先让学生讨论他们认为需要哪些方面的班级规则,然后大家提出具体的条目,如果在讨论中对某项规定有争论,应自由争论,最后举手表决通过。我告诉学生:在一般情况下,要有半数以上的人同意才算通过。学生通过一定的程序终于制定出一系列的班级规则,这时,我提醒学生,大家制定的规则要靠大家来遵守。如果执行一段时间后,觉得这条规则不太合适,还可以讨论修改,再次举手表决。学生通过直接体验班规的制定,从而促使学生在实践中改正缺点,民主和谐的氛围在无形中悄然形成。这样创设的适宜的课堂气氛,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尽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三、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探究合作重活动

《品德与生活》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做到三个“为主”,即:一以学生为主;二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三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主。例如:第二单元《金色的秋天》第5课《秋天在哪里》主要以引导孩子们通过观察,体验发现秋天的乐趣,从而感受大自然的美。也让孩子们再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其中寻找秋天的迹象这一活动在设计上,以教材中的儿歌开始,边播放秋景图边吟诵儿歌,然后带着孩子们走出室外,到校园的操场上寻找秋天(树、落叶、花、草……)引导孩子们发现这些植物和小动物的变化。例如:杨树叶子的飘落,叶子的颜色变化,夏天的小蝴蝶和小蜜蜂不见了……在此基础上,用这样的观察方式给孩子们留课下的作业,让父母带着自己到市场、商场观察和寻找秋天,家在乡下的孩子到田野寻找春天,可以把自己观察到的以图画、照片和记录的方式记下来,到学校后和小朋友们一同分享。在这样活动过程中,孩子们学到的不仅是观察搜集信息的方法,更有孩子们在一起分享的快乐,也在这样的分享中感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快乐。整个活动中,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其主要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让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和发展。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活动的方式很多,关键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孩子们活动的兴趣。例如: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教师有目的地创设某种情景,让孩子们进行仿真性演习活动,他们的演技好坏并不重要,关键是活动中的体验,比如:班级里的故事;“做个快乐鸟”中的帮助同学消除烦恼;重阳节、母亲节怎样孝敬父母和老人等,都可以创设情境,让孩子们表演,用真实的行动影响同学们,也成长自己。还有到了中高年级的学习生活中待人接物的一般礼节、在紧急情况下的求助和自救、交通安全标志的识别与遵守交通规则、遵守公共秩序等方面的教育等都可利用这一形式。

当然还有:讲故事,小实验,小制作,小游戏,小搜集等等。只有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他们日常的生活联系起来,孩子们才会有兴趣地主动学习,主动接受教育。

四、彰显课程的开放性,做到生活即是课程

《品德与生活课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开放性。内容广泛,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地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虽然,我们教学时有相应的教材,这些教材的设计从儿童生活出发,选择了儿童生活中典型的事例、题材,非常丰富多彩,但我们要考虑到儿童的个性差异,儿童生活的环境差异,包括自然的与社会的,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捕捉儿童生活中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及时地把儿童生活的新问题、社会中的新信息、科学技术的新成果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之中。与此同时,课堂也不再局限于教室,它还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他生活空间,而且体现课前、课中、课后、校内校外连续完整的活动过程。应该说我们的生活有多广,学生学习的范围就有多广。例如:第三单元《我们真棒》中的第九课《我棒你也棒》,即有课前的调查、访寻,爸爸妈妈眼中的我,朋友眼中的我,邻居眼中的我……通过大家的评价了解自己优点,也有课上的展示和交流,还有课下的行为的延伸。爸爸妈妈、朋友邻居的真诚肯定和赞美会成为一种向上和向善的动力,让儿童的思想、认识和行为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一个提升和发展。这也是我们课程设计的宗旨。

新课标学习体会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新课程 激烈 管理

当今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带来了人类学习方式乃至生活方式的变革。网络研修能够汇集优秀教育资源,实现教学资源的整合和运用,构建基础教育工作者互动平台,促进教师间的学习与交流,推进区域交流共享,创新研修方式,标准化的基础教育教学建立网络资源共享联盟网络为校长、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极为广阔的空间和极好的平台。

我校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中小学教师新课程部级远程培训项目”校本研修》的有关工作精神,结合《梅河口新课程学习实施方案》,在市教师进修学校的领导下,在新课程培训方面上做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

一、制订方案,推进新课程的落实

我校领导历来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始终将新课程培训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不断探求培训研修的方法。远程教育的启动为我校领导、教师的新课程学习、交流提供了卓有成效的操作平台。

领导重视,成立新课程培训领导小组,校长为组长,业务校长分管具体工作,制订红梅镇学校新课程学习落实方案、学习制度、奖惩措施,以此明确学习目标。重点强调校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参加新课程学习,对教师起到模范表率作用。学校领导以优秀教育网站为学习平台,利用网络游览教育学信息、参与在线研讨,建立校内QQ群,进行即时讨论交流。充分立足自身良好的办学条件,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计算机网络具有的信息量大、及时快捷、交互性强、资源共享等特点,积极开展校长新课程网络研修。在学校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学校教师纷纷建立博客,参与学校的QQ群组交流,撰写个人日志、写工作日记、写学习心得、写问题思考、写经验论文等,任何人都可以随时浏览、评论,真正实现跨时空交流,调动全体教师参与新课程研修的积极性。

二、通过网络搭建学习平台

网络学习方式很多,我们将建立博客,梳理自己的教育教学、学习体会,将参与互动交流作为网络新课程研修的重点工作来抓。博客特有的“平等、开放、共享”机制为领导、教师间构建起分享与交流的平台,有利于反思氛围的形成。我校年轻教师徐玉双《我对新课标的理解》在教师中引起强烈反响,教师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从而加深对新课标的理解和把握。这种不受时间、地点、内容限制的形式,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可接受性,能收到良好效果。使学校教师队伍的专业技能得以在较高水平上发展,从而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1.建立激励机制

为激发教师参与新课程学习的热情,促使他们由被动转变为主动参与研修,学校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措施:积极按时参加新课程网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按时完成作业,及时上交学习体会,认真开展学习交流的老师在学校教师工作量化考核时加分奖励,作为评优晋级的基本条件,否则不评优、不晋级。鼓励教师利用网络研究教学工作,使教师在研究中领悟、感受、发展,全体教师协作学习,共同成长,朝着建设一支知识型、研究型的教师团队目标迈进。

2.开展“新课程”教学竞赛

为有效调动教师参与新课程网络研修的积极性,深入开展网络研修。我校制定了“新课标网络研修”教学竞赛活动细则,细则要求突出学科主题,以教学管理、德育管理、后勤管理、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案例、教学随笔、读书体会等内容为主,提倡个性化原创作品,注重作品质量,作品内容具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观点有一定的启发性与前瞻性。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收到了良好效果。我校年轻教师孙丽波、付丽华2011年度获教学设计一等奖,裴英伟等五名教师获2012年度教学设计一等奖。激发了广大教师参与新课程网络研修的积极性,收到了良好效果。

三、新课程网络研修促进专业发展

我校为了满足教师的网络学习链接了大量教育资源网站,为个人自学和集体学习提供了便捷。同时,我校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络、教育电视台等多种媒体开阔领导、教师视野,转变教学思想,提升教学水平。利用网络新课标培训使教师明确语文新课标的四个坚持,四个强调,四个加强。即“四个坚持”坚持原有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坚持三个维度课程目标;坚持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坚持儿童阅读。“四个强调”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更强调识字和写字,更强调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更强调多读书、多积累、多实践;“四个加强”加强儿童阅读,加强语言文字运用训练,加强课内外阅读,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对语文新课标有了深刻理解,更有利于指导教师教学。我校教师徐艳艳等多名教师在全市各科教学大赛中取得好成绩。

两年来,学校的“新课程网络研修”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各位领导积极参与提高了学校管理与个人修养,反映出我校领导的成长历程和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目前,学校领导、教师有多篇论文、优秀教学设计发表。

新课标学习体会范文第4篇

1.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增强教师的服务意识。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变“一言堂”为“群言堂”,不少时候会把教师请下讲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服务。与此同时,还要接受学生对教师服务质量的评判。这种角色意识和授课方式的转变是实施新课标的基础。

2.围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坚持实践性教学原则,着重培养学生8种习惯:①默读和“速读”习惯;②圈点批注和做读书笔记的习惯;③置疑和发问习惯;④使用工具书和看书下注释的习惯;⑤按照先指明X页X段X行再回答问题的习惯;⑥分析字结构记忆生字的习惯;⑦写完作文先读一遍和修改文章的习惯;⑧集体讨论的习惯。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阅读、探索、思考、质疑等过程。

3.走出单一的课堂授课模式,坚持多元化教学形式。“新课标”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这将打破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外出参观、考察、实地测量、现场制作、模拟面试、辩论会、排练节目、座谈会、赛诗会和“上网”搜集有关资料等都将成为语文教学的形式。

4.教师要站在作者的角度谈创作过程和站在读者角度谈学习过程和学习体会,给学生以示范。新课标要求“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这将使教师再不能以学生大脑为容器――一味地灌输知识,一味地把学生的认识和体验归拢到教学参考书的答案上,甚至强迫学生背答案;而应该以教师自己学习的过程为示范,使学生通过一次次模仿形成学习能力。

5.突出教与学的互动,教学由实施预案向增加准备如何回答学生现场提出的问题转变。课上学生会主动提出的问题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这种现场发散式提出的问题是教师始料不及的,这就需要师生间互相尊重、欣赏,相互交流、沟通、理解和补充。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在帮助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

6.讲读和阅读教学以课文为单位和与“教学单元”为单位相结合设计、施教。目前七年级上册(原初一第一册)课本有30篇课文和6个“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单元,尽管有15篇略读课文,但还要加上90篇自读篇目。如果再沿袭原有教学方法是完不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新教材中每个单元的课文间有较明显的内在联系,可按照教学单元组织学生进行“求同与求异”的合作、探究式学习。

7.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强调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和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学生将围绕自己对课文中最感兴趣的部分和知识深入探讨、思考和学习。因此,教师分析课文要突破“从头到尾抚摩一遍”的教学习惯。要注重学科间的联系和知识结构的综合性,通过指导学生首先寻找、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其写作手法,并强调学生个体的需求和体验指导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8.批改作文要针对具体文章提出指导性修改意见。培养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那种“中心明确、内容具体、层次清楚、语言通顺”颠来倒去的“总批”一去不复返了。伴之而来的是增加眉批,要求教师指出学生的具体文章好在哪里、怎么个好法儿,并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

9.教师将自觉地完成终身学习的任务,不断更新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开放式教学和探究式和讨论式学习,结束了教师凭借一本教科书和一本参考“打天下”的历史,要求教师不但要为学生解答问题,还要为学生提供寻找辅导材料的线索。因此,教师必须建立和实践终身学习思想,才能实现自我完善与自我发展。

新课标学习体会范文第5篇

一、将学生作为阅读课堂的主体

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是教学的主要方式,阅读是不能让他人来代替的,教师应该让小学生形成他们是课堂主体的意识。主动地进行自主阅读是个性化阅读的基本。教师不应该在课堂上代替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分型或者引导他们分析,需要做到将课堂完全教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化地阅读课本,将阅读有效地转为个人化的行为。让学生个性化地选择阅读内容,个性化地表现和发展,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例如点名让学生阅读最喜欢的段落,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享有自,让学生自主地选择充满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当作一种享受,从学习中体验到快乐,充分发挥课堂主体的作用。

二、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开展个性化阅读

新课改后的课堂教学需要根据新课标来进行教学,这是确保教学目标实现的前提。对于词句的学习,要学习体会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篇章的学习,要求能学习抓住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阅读方法。在个性化阅读中,则要抓住关键词句感悟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这都是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个性化阅读的教学要根据课程目标开展,目标是决定事情发展方向,任何的事物都是根据目标开展的。因此。在个性阅读中,基本阅读是前提,基本阅读完成得好可以对个性化阅读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导,这可以在完成新课标的要求下,对个性化阅读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三、在探究文本意义的前提下实施个性化阅读

文本自有其内在的意义,即文本的价值取向,读懂文本意义是阅读的主要目标之一。在阅读中,不管融入多少个人的体验,还是要从文本的语言形式入手,进而把握理解文本的意义。新课标要求“必须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就是要求个性化阅读要以本为本,指导学生深入钻研文本。一是结合学生不同心理特点引导。小学生在不同的年龄段,或者同一年龄段的不同学生个体,其思维特点和感兴趣的内容会有很大的差异。因此,要根据文本特点,综合运用整体思维与分析思维,交叉运用激感的教学策略和引发知识经验的策略。二是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指导。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有明显的差别,教师从不同层面去指导,并认可不同知识经验背景的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狼牙山五壮士》,要求学生深刻领会五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抗击日寇的英雄气概和不畏牺牲的崇高精神,做一个坚强不屈、自强不息的中国人。学生的个性体验应当建立在对五壮士跳崖那部分内容的深入研读上,以此感受革命先烈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激励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刻苦学习。因此,可采取深入研究文本,交流有关知识积累,补充相关图片或影像资料等方法,引导学生谈谈理解或感受,以此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提升。文本是阅读所不可或缺的一种有效方式,在当今这样的高科技发展的时代,很多高科技阅读器已经很普及了,但是学生在最初接触阅读的时候仍然有绝大多数都是采用文本的形式,这就说明文本形式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文本形式对个性化阅读的作用是巨大的。

新课标学习体会范文第6篇

扬中市三跃中心小学语文组

一、学习新课标,指导自己实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似滚滚洪流不可阻挡,它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而我们低年级的老师首当其冲,义无返顾地跟随新课改的脚步踏上了征途,这一路上新课标就成为我们的导航灯。新课程倡导“不培训不上岗”,二年级的老师是首批实验者,一年级的老师怎么办呢?市里没组织培训,我们二年级的老师自告奋勇地担起了这个重任。于是,开学初,我们教研组的老师会聚一堂,再次研读了《语文课程标准》,对识字写字、阅读写话、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有了新的认识与理解。这次聚会中二年级的老师作为新课程一年的实践者,还畅谈了自己在实践中的感受和体会,给一年级的老师一些启发和思考。这次学习给我们老师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聚会后,老师们都怀揣新课标,走上教改路。

二、学习先进,提高自身能力。

闭门造车十年,邓小平改革开放带来中国新气象,我们老师也需要走出校门外出取经。这个学期,我们教研组老师先后集体外出学习。每次学习回来,老师们都会自觉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感想或感受,尤其是建立同事学习小组以来,老师们都会聚在一起把自己的学习体会和大家一起分享,力求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

三、阅读杂志,提高自身修养。

有句话说的好:“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甚至是长流水。”我们一直牢记着这句话。教研组的老师长期订阅了《小学语文教师》、《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品德版)、《小学语文教学》等杂志,老师利用休息、聊天的时间来阅读这些杂志,以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提高自身修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研组 全体老师用所学的新理念、新思想指导着自己的教学行为。

一、备课。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我们老师提出集体备课,这样可以取长补短。自从建立同事学习小组后,我们交流的机会就更多了。如果谁在教学中有了新发现,一定会告诉同组的老师,大家一起分享。

在这个信息化时代,电子备课已悄然起步,我们教研组也正在积极地尝试与探索着。开学初,全组老师集体商议制定学期教学计划,包括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课时安排、教学进度;再根据人员分配备课任务;然后在拿到教案后根据班级实际情况作出适当的修改;最后在教学后写出教学反思,以指导自己下一次的教学。

二、上课。课堂教学是实践新课程新理念的主阵地。我们教研组全体成员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在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让新课程新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课堂不再是教师讲授的领地,而是学生展示的舞台。学生们一个个小脸通红,小手直举,小嘴直张,争先恐后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这样才是沐浴在新课程阳光下的孩子呀!

不仅如此,我们还让多媒体教学成为我们课堂的一个亮点。教研组的年轻老师纷纷利用空余时间学习掌握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应用。我们还建立了一个课件库,把我们制作的9个课件进行归类整理,这样可以方便我们今后的教学。我组成员不甘示弱,纷纷查找资料,制作课件,精心准备,上出了一堂堂高质量的研讨课。听课的老师们也认真记录,及时点评,和上课老师一起反思,共同进步。

三、科研。我们在有条不紊地开展备课上课的常规工作的同时,科研工作也日渐成熟。每位成员接受了研究任务,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有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指导,有老师们坚持不懈地努力,我们的课题研究会红红火火的继续下去的。

课程改革为我们的教育带来了生机,为我们的课堂注入了活力,同时也为我们的老师提供了展示的舞台。

新课标学习体会范文第7篇

就初中地理学科而言,与2001年7月第1版的《义务教育地理课标(实验稿)》相对比,新地理课标(修订稿)体系更加合理,脉络更加清晰,语言更加简练,用词更加准确。下面,笔者就自己的学习体会,来谈一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和落实地理新课标。

一、要把握好新地理课标内容上的诸多变化

新地理课标在内容上做了大的改动,变化诸多,有对旧地理课标的删减,也有在原基础上的增补,用语更加恰当。新课标与时俱进,注重思想性、生活性和实践性,体现地理学科从生活中来,对生产和生活有指导作用的特点,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注重对学生的动手和探究能力的培养。而这些需要地理教师在运用和落实新地理课标之前事先把握好。

新地理课标内容上的变化体现在前言、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三方面的诸多细小变化。而对于“课程目标”部分,新地理课标并没有进行大的改动,还是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来阐述的,主体定位没有变,仅仅是在内容上做了先后顺序的调整,基本语句和意思差别不大。

把握好新地理课标要做到以下三点:

1. 通读新课标,整体把握其内容。

新地理课标是一个新生事物,是教育部组织进行修订的,非常具有权威性、导向性,每一位地理教师都要认真对待和学习。老师们在拿到新地理课程标准以后,首先要在整体上把握其内容,要知道新课标的内容都有什么。这需要将新课标“通读”一遍, “通读”是粗略地将全文读一遍,可以不求甚解,不要求全部理解其真意。

2. 精读新课标,认真钻研其要点。

要想把握好新课标,只是领会全文大意,粗枝大叶是不够的,还要“精读”。一定要在字句上认真研究。要咬文嚼字,深钻细研,深入领会,理解透彻。认识和了解了新课标的脉络,知道了新课标前后的关联,掌握了新课标的理念、导向,才能使之成为指导教学的有力武器。比如,新地理课标对“课程性质”是这样更改的:将原来的“地域性”修订为“区域性”,并放在了第一条的位置,变笼统为具体。因为“区域”是一个相对小的概念,是指用某项指标或某几个特定指标的结合范围;“地域”则是一个相对大的概念,一般有区域性、人文性和系统性三个特征,用词更加准确。如果教师不咬文嚼字,深钻细研新地理课标,是不易发现这一变化的。当然,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变动。

3. 对比研究新、旧课标。

广大初中地理教师要本着严谨的求学态度,结合教材和本地实际,潜心研读新地理课标(修订稿),并力求与旧地理课标(实验稿)进行对比研究,要知道有哪些内容已经被删除、舍弃了,有哪些新增加和新修改的内容,以便使教学有的放矢,目标明确。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要心中有数。比如,新课标对“乡土地理”部分加强了重视程度,明确告知教师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乡土地理的教学要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这对地理教师而言,就是重要的教学导向,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教学策略的调整。

二、对新地理课标内容删减和增补用意的理解

1. 在教学内容上,适当地降低难度。

综观新地理课程标准,编者主要还是考虑了要降低学生学习地理的难度,使得广大学生能够较为容易地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在“海洋和陆地”的“标准”中,只要求学生“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并且在“活动建议”中,删除了“填绘全球海陆轮廓略图、讲述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故事”,将这些实施起来难度较大、过程复杂的活动内容删除了,这就大大地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2. 在教学环节上,重视实践活动和可操作性。

新地理课程标准中,在教学环节的实践活动上下了大力气,非常注重教学的双边活动,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列为重点学习过程,并且让更多不同条件和不同地区的学校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有效实施,大大增强了可操作性。可见,编者意在使新地理课标成为教师教学的有力指导性文件。例如,在“气候”的“活动建议”中,删除了“有条件的学校可建立气象园地,使用常用的测量仪器进行气温、降水和风向等观测;或将每天从广播、电视节目中记录的天气资料绘制成图表”等这些不易进行实践、操作过程繁琐的活动建议,改成了“体验活动”和“模拟预报天气”,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的可操作性大大增强,学生参与度高,通过体验和模拟活动,增进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3. 在课程设置上,与时俱进,彰显时代性。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的教材其内容和风格也有所不同,这就是教材的时代性。目前,初中阶段使用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地理实验教科书是2002年初,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的。可以说,在教材的内容上,较过去的教材来说,已经做了较大的调整,目的就是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感,彰显时代性。尽管如此,时隔10年,到了今天,教材的内容中,可能还是有跟不上时代脚步的地方,所以,地理课程标准就可以及时地弥补这一缺失,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在“活动”环节上将其展现出来。例如,将“认识区域”的“活动建议”改成“开展学习交流、撰写小论文”等活动。例如,围绕某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自然灾害防治、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等主题,自拟题目,撰写小论文,这就使得目前大力倡导的主流社会观和价值观“低碳生活、低碳办公、低碳出行、节能减排”等紧跟时展,时代性强的内容纳入到“活动”中来。这既是对教材内容的一个补充,又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好的实践,也为地理学科学以致用做好了铺垫。

三、对新地理课标的运用和落实

课标是教师教学的指路灯,是教师把握好教材、运用好教材的指导用书,其对教学的引领作用无可替代。学习新课标,运用新课标,就可以更新理念。就新地理课标而言,其变化和更新较大,教师要想把握好教材,提升教学质量,运用和落实新地理课标至关重要。那么,如何进行运用和落实呢?具体举例如下:

例如,教师在讲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地图”这节课时,要注意的是,新课标已将 “组织一次使用地图‘寻宝’、定向行军等活动”改为“使用地图、手持定位仪等进行 ‘定向越野’”,用语更加准确,可操作性强。因为学习这节课时正值秋季,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与体育教师联合起来,组织一次学生秋季越野比赛,事先设定好路线,并在地图中标上起跑地点和终到地点的路线标志,这个图可以是教师自己设计的平面地图,可以设置指向标,也可以没有指向标,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定方向即可。学生通过这样的形式,可以在使用地图中深入掌握地图的实际应用技能,也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又如,对于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和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这两节课,新课标将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使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并读图说出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规律”更改为“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运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温与降水随时间的变化特点”。那么,教师在讲授这节课时,要将“世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也作为重要的教具,并且要格外注意的是:在教学生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时,要有时间(季节)观念。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世界气温与降水“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再如,教师在讲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这节课时,一定要把这节课列为重点。因为新课标明确强调: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是必学区域。笔者认为,对于南极地区,则更为重要。随着极地地区对气候变化,特别是极地地区对全球变暖的影响越来越大,国家对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也越来越深入。据美国宇航局NASA的声明:南极洲冰雪大面积融化,这是近30年来最严重的冰架崩裂,但大面积的冰雪融化则出乎科学家的意料。所以,教师可以结合这些对极地地区进行教学,并拓展到环境保护、低碳生活等方面,还可以设计一些读图填图题、材料分析题等等,进而让本节课的教学丰富多彩,彰显地理课的人文关怀。

又如,在学习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一节“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这节课时,尽管教材中没有提及高速铁路,但教材中,把有关我国铁路干线的阐述列为重中之中,并且配置了两个重要附图,即P89图4.4 和P91图4.6。如果教师再按照新地理课标中的要求,即“开展辩论活动,围绕‘高速铁路建设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等辩题,组织辩论”(当然,教师可以事先让学生通过网络、报刊等查找有关“高速铁路”的相关知识、图片和新闻等等,作为参考),不但能对教材的内容进行补充和拓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当然,在这当中,教师正确的“点拔”还是很重要的。

新课标学习体会范文第8篇

一、在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强调“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的创新首先要体现在学习方式的创新,无论是课前预习,还是学案式教学,都是体现出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都要求学生的学习要有有效性。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将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成为必然,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

1、亲自动手实践,激活思维模式。新课程的理念要求学生动手实践,从初中数学教材的编排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习内容都要求学生去亲自动手,如八年级下册《测量旗杆的高度》一节,设计为活动课,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去寻求测量方法和测量技巧,还有九年级上册第四章视图与投影中的太阳光与影子和灯光与影子等教学内容,都需要学生亲自动手,通过测量木棍的影长及变化,最终找出问题的所在。这样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也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思维来源于实践。只有思维得到发展,能力才能得到提高。“让学生在做”。就要放开学生的双手,让学生自主进入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去,这样学生的手、眼、脑等多种感官才能协同学习的过程。这种学习活动方式学生喜欢、乐意,他不仅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而且能激活大脑的思维,对所学知识理解更深刻。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新课标》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根据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创设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研讨的问题情境,把教材中阐述的内容创造性地组织成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探究发现的研究材料,让学生从中自主掌握有关知识与技能,体验探究的乐趣,学习探究的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对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当前比较流行的学案式教学,就体现出了学生合作交流的教学效果,即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针对学案的内容,互相讨论,互相学习。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

二、在师生关系上的转变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里强调了数学教学是一种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活动。因此,在新课标的实施中,数学教学中对师生关系的重新认识,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崭新的研究课题,和谐的师生关系,使数学教学的效果日渐突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成为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形成有效课堂教学氛围;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从各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亲身探索;要创造性地挖掘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和最大有效的平台;更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在每个方面﹑每一环节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在新课标下,更强调了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教师的作用应从传统的传授知识的角色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感受和信息反馈,及时有效地做出反应。由于学生的差异性,如:有的学生喜欢提出一些比较怪异、新奇的问题;有些学生喜欢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探索求得新知识;有的学生喜欢通过与别人合作学习体会学习的乐趣等。为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和实施过程中,不要只通过一种教学方法满足所有学生的要求,需要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方式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构建一种新的学习环境,使课堂教学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创造性,顺利有效地完成课堂教学的目标要求。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师生间有一种心心相印的情感关系,那么这种关系会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以及学习成绩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亲其师,信其道”。当师生之间建立起温馨的情谊,课堂教学氛围必然轻松愉快,学生对信息的感受性、反应的敏捷性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都处于最佳状态。同时,教师也会从良好的师生关系中,从学生对自己的热爱与期待中,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真正体会到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乐趣,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三、在课堂师生交流上的转变

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即阅读、倾听和表达数学材料的能力。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可以使学生在生活概念与学科概念之间建立联系,对知识的理解更清晰。可以使学生用实物、图示、符号、口头和心智表达概念之间建立的联系。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灵活性与实用性,增强学习的自觉性与兴趣。可以加强互相了解,培养自信心和尊重他人的品格。

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的突破口,就是要使课堂师生互动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有效地加以展开。具体应做到:给学生在课堂上有一个自己阅读数学材料的机会,避免一堂课不让学生看书,同时要组织学生观察社会上的数学现象,阅读有关数学的材料,写写数学日记,交流心得,以培养他们敏锐地获取数学信息的能力。同时,更为重要的是:组织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交流能力的有效途径。我们要从数学的第一堂课就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合作能力,做到:从小处着手,先让每个学生能在组内说话,同时学会倾听最为重要。小组内要讲究合作,组内不要过分的竞争,而强调小组间竞争。做到五个字“听、说、辩、争、合”。

培养学生交流能力的另一个突破口就是:教师提问后如何更有效地处理学生的回答,我们不要把课上形成打乒乓球式的师生一问一答,应尽量引导学生之间开展交流,当学生回答得很好时,我们应该“装糊涂”。“他的意思老师还不明白,你们听懂了吗?”创设让学生“倾听、评价”的最佳时机。当学生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时。课堂中,更多地让学生自觉“倾听、解读、评价”,让学生之间有更多的交流,这样才能真正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才会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新课标学习体会范文第9篇

潜心钻研抓教学

年近半百的陈红莲,17岁就参加工作。她深知“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的道理。由于自己知识底子薄,她一有空闲就是钻研教材,或在新华书店查找资料。经过不懈努力的自学,她获得了江西师范大学的专科文凭。如今,她还学会了网上冲浪,对上网查阅教学资料、观看全国优秀教师讲课视频等事情驾轻就熟。她常说:“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不学习,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就跟不上。”为此,她自费订阅了《小学数学教师》《班主任之友》《江西教育》等教育教学杂志。当新一轮课改的热潮在全国掀起之际,她积极参加了第一批次的新课标培训,回校后还将学习体会及时与其他教师交流,并就课堂教学渗入新课标理念进行了充分研讨。

在教学工作中,陈红莲尽力做好教学中每个环节的工作,把教学质量的提高贯穿于平时的教学过程。她严把“备课、上课、辅导”三关,每备一课,除了花许多时间认真钻研教材、新课标、教参外,还从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独特的教学方法,将新课标精神融汇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何让学生乐学愿学?陈红莲因人施教,对学有困难的学生,她认真搞好课外辅导,经常在教室、办公室给这些学生“开小灶”,还常去家访,与学生拉近心理距离,巩固学生的学习基础。六年级学生周宇峰在日记中写道:“陈老师太厉害了!她的课、她布置的作业我从不敢马马虎虎应付。”

每天上班,陈红莲都至少提前半小时到校,而下班却是最后一个。几十年来,她从没有因私事请过一次假。2007年,她爱人遭遇车祸,双脚粉碎性开放骨折,在医院住了半年。其间,她没有因为照顾爱人而耽误一节课。她将教材、学生作业装进挎包,带进医院,服侍好爱人饮食后,就趴在病床上备课、批改作业。2008年11月,她身体不舒服,经检查患有子宫肌瘤,医生建议马上手术。可是,她考虑自己带毕业班,学生面临毕业考试,为了不耽误学生的学业,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最后,她置自己的健康于不顾,硬把手术推迟到寒假。2009年,全县小学毕业统考中,她所带班的成绩在全县遥遥领先,合格率高达98.7%,优秀率达55%。

爱生如子送温暖

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陈红莲正是这样,她爱生如子,像严父慈母般地关心、教育自己的学生,给他们的心灵带来春天般的温暖。

2010年,她接到一个新班,通过调查发现学生李志红的父母离异,学生王东宁、李华、李花英的家长无职业、家庭生活困难。这些学生由于在家享受不到应有的温暖,变得性格孤僻、不合群,没有兴趣参加班级活动,学习情况的好坏也无人过问,自尊心受到伤害。面对他们,陈红莲不灰心、不放弃,多次登门家访与家长促膝谈心,帮助学生一起干家务,用爱的甘露滋润着学生心田。陈红莲在班上经常开展“献上我的爱”“和老师说句心里话”“送温暖”等活动,还时常掏钱给生活困难的学生买早点、买文具,把自己孩子的衣服送给他们穿,用无私的爱换回了这些学生灿烂的笑容,使他们由自卑变得自爱,从自弃变为自强。期末考试,这几名学生的语文、数学都获得了80分以上的好成绩。

学生何俊的父母在四川打工,跟着年过六旬的爷爷奶奶生活。他平时贪玩,常常缺课,不努力学习,成绩很差,但特别乐于助人。一天,有名同学在下楼梯时摔倒了,何俊主动扶他到医院治疗。陈红莲知道后,及时在班上公开表扬,并在好人好事登记簿做了登记。何俊受到鼓励很开心。之后,陈红莲常找他谈心,以一颗慈爱之心去温暖他、感化他。经过半个学期,他的学习习惯与成绩取得了明显进步。

学生陈爱楠的父母在遥远的新疆打工,爷爷奶奶早逝,由外公外婆照管。去年10月,外婆不幸患脑溢血,外公要照顾外婆,便无力照料外孙。为了让陈楠能安心学习,陈红莲便将陈楠带回自己家里,管吃管住管学习20多天。

新课标学习体会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语文新课标口语交际课堂教学

语文新课标提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该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由此可见,口语交际教学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重大意义。新教材十分重视口语交际,每个单元都设计了口语交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各有特色,如自我介绍、采访、交谈学习体会、讲故事、评故事、古诗文朗诵、模仿旅游咨询、与家长的一次对话,这些形式和内容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有话可说,乐于参与。

一、创设情境是为口语交际情境搭建舞台

口语交际是在特定情境中发生的一种交际现象。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口语交际境,让学生乐于思考,敢于表达。教师要利用教材提供的话题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使学生产生“如入其境”的亲历感、现场感,尽可能地回归常态、还原生活。我在进行“学会安慰”一课的口语交际教学时,利用生活中的事件导入:“昨天,我们班举行了数学测验。考完试后,我走进教室,发现班上数学成绩一直不错的曹晓燕同学趴在座位上哭了,你们注意到了吗?”接着引导学生进入生活情景之中,针对学生不同的“安慰”话语,总结出从这几方面安慰别人:a.说些表示同情的话;b.说些委婉动情的话;c.说一些鼓励的话,然后利用教材提供的几组情景进行练习。

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能否创设一个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认知水平相似的交际情境,是教学能否取得效果的根本。比如全班学生模拟组成一个旅游团,一个学生扮演导游,其他学生扮演游客,在“十一”国庆节期间游览普陀山。在白峰汽渡口排队时,一排就是几个小时,游客们怨气冲天。面对游客们各种各样的要求、意见、牢骚、责难,导游应该怎样来应对。通过模拟,学生会了解到应该如何去做才能既很好地解决问题,又让游客感到满意。模拟训练既能增强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又能锻炼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

教师创设一定情境,让学生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情境进行切合实际、恰如其分的表达,往往会“一石激起千层浪”。以情境激发兴趣,使学生不吐不快,能大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二、口语交际的训练要把握好课前五分钟

课前五分钟能力训练是一种用时不多,学生能力却可以日有所增的有效活动。它的具体做法是:每节新课之前的五分钟左右的时间,由学生轮流到台前演说,提前一天准备,可脱稿也可读稿,师生听完后要发表意见和建议,并背出听到的某些优秀句段,按十分制打分,组长记录组员得分,期中和期末评出优胜小组和优秀演说家,在全班进行表扬。虽然仅仅是短短的五分钟,但训练形式却很丰富,可以利用的形式有讲故事(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一事一议(内容可以是身边发生的小事、社会热点、国际时事等)、两分钟小辩论等。

三、语文教学中许多环节都可作为口语训练的契机

口语交际表达能力训练中的几个主要训练内容如复述、讲述、交谈、讨论、演讲、辩论、采访等都可以同课堂的阅读教学联系起来。比如复述、讲述的主要内容就可以直接从课本中来选取,讨论、辩论也可就课文中某一个问题展开。另外,关于口语表达技巧的教学,我们也可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教材选入了几篇展示说话艺术和辩证思维较强的文言文,如《孙权劝学》、《公输》等,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赏析文中的说话艺术,并进行课堂模拟,这比空洞的说教所起的效果要强得多。

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经常性的、富于挑战的口语交际机会和情境,将口语交际的内容贯穿于平时的教学中,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童话故事接龙,说特征猜同学,交流学习体会,讲故事,评故事等。还可以通过语文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如教学《诗词五首》,举办学生古诗文及课文朗诵、演讲比赛、辩论会等语文竞赛活动。有的口语交际活动可以安排在课外,如采访任课老师,自荐担任志愿者,说家乡等。

此外,教师对课文的诵读、讲解、分析,对学生来说实际上就是最好的说话示范。朗读、诵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口语交际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解内容中心明确、条理清楚;表达上吐字清晰、表述简明、抑扬顿挫;发现学生口语表达的毛病,随时纠正。这些示范作用,能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写作课上穿插口语交际训练

写作课上教师组织学生通过讨论确立作文要表现的主题,引导学生谈自己所选择的题材以及自己对文章的构思或进行口头作文,这些环节都是锻炼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极好机会。在写作课上,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习作讲评,也是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优秀和有毛病的习作念给学生听,让学生发现别人文章的优缺点,再让学生口头发表意见,进行评议、修改。这既可提高学生听话的评价鉴赏力,又可提高发表议论的能力。

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但课堂毕竟时空有限,组织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渠道。在实践中进行口语交际是口语教学的巩固和延伸,也是口语交际的终极目的。

口语交际内容多姿多彩,包罗万象,也为作文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为语文学习和教学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孙绍振.评新编语文课本口语部分[J].语文世界.

上一篇:政治学习体会范文 下一篇:课后学习体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