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支持下的学习共同体

时间:2022-09-21 09:04:16

网络支持下的学习共同体

摘 要: 本文简单介绍了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国内外现状,并对其进行了简单的概述,重点介绍了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是如何构建的,以加深大家对网络学习共同体的认识。

关键词: 网络 网络学习共同体 BLOG

随着建构主义对教育领域的影响不断扩大,传统教学理论受到很大的冲击,人们开始不断地审视教育,在强调学生全面发展思想的指引下,探索新的学习方式,寻求新的学习情境,于是,“学习共同体”应运而生。1995年,博耶尔 (Boyer,E.)对美国的一些基础学校进行调查研究,发表了题为《基础学校:学习的共同体》(The basis school:communityoflearning)的报告,首先提出了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它要求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学习,在集体的学习环境中通过协作、交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人们逐渐关注的一种新的学习媒介和平台。这种新的网络学习方式变革了人们的工作和学习方式,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和利用,成为人们开展协作学习、知识建构和发展集体智慧的有效专业环境,为学习提供了一个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不断交互的平台。

1.国内外研究现状

首都师大王陆等人通过对学习者的个性和学习风格两个心理因素开展了研究后,总结出自适应学习环境的设计原则,并开发出一个考虑学习者心理因素的网络学习环境――首都师大虚拟学习社区[1]。该社区是一个包括应用层、系统层和数据层的二层体系结构。首都师大虚拟学习社区前台提供的服务有:学习课堂,教师园地,学科论坛,资料中心,聊天室,一吐为快和共居箱,等等。后台服务包括有:权限管理,用户管理,论坛管理,资料管理,学习进度监测程序,学习成绩管理,等等。

目前国外比较关注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美国教育技术核心期刊ETR & D在2001,volume49,Nov.4集中刊载了有关学习共同体的文章,多数为实验的介绍与总结,从不同视角对学习共同体的特征、设计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述。另外,国外建立了一些优秀的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支撑平台,影响比较大的如Onlinele Learning Communities。学习者可参与多个学习共同体,除参与在线的学习、交流外还可以通过邮件随时浏览共同体内的最新信息。

2.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概述

“学习共同体”一词的英文是“learning community”,它强调在物理环境的基础上所建立起的人际联系,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性关系,“学习共同体”目前还没有一个比较公认的定义,我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引用了裴新宁教授对“学习共同体”的理解。“学习共同体”是由共享着知识、价值和目标的学习者组成的社会性学习组织形式。当学生(及教师、其他学习者)对关于他们共同的学习权益的知识(规范、目标、价值、信仰等)达成共享时,学习者共同体便形成了。[2]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以及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人们在网络上的信息流动越来越频繁,逐步形成突破时空限制的网络学习共同体。“网络学习共同体”也称为“虚拟学习共同体”(Virtual learning community)或“在线学习共同体”(E-learning & online learning community)最早是由瑞尼古德(Rheingold,1993)提出的([德]奥托・彼得斯,Auto Peter,2001),他针对在网络上出现的社会集合体而提出这一概念,如果有足够的人在一段持续的时间内对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并带入人类的情感体验,同时通过电子空间建立起一定的人际关系网,人们就可以在虚拟的社会中通过屏幕使用文字讨论、对话,进行商业贸易、交换知识、分享感情、作计划、找朋友、聊天,这就形成了虚拟学习共同体。

3.网络环境下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网络学习共同体是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中自发组建的,属于松散的、暂时性的学习团体,因此构建虚拟学习共同体,其环境条件等的设计就举足轻重。显而易见,网络学习共同体必须有网络环境的支持,且这个环境应是有利于协同学习的生态环境(具有学习共享与互动的氛围),因此必须提供有利于开展协同学习的环境和必要的条件,提供有利于学习的资源、工具和手段,有利于建立不断学习和努力创新的激励机制,等等,华东师大学习科学研究中心就是一个比较好的例子。总之,要形成一个使网络学习共同体成员能安心学习、方便学习、乐于学习的环境和氛围。

3.1影响学生网络学习共同体构建的关键因素

3.1.1网络学习共同体成员知识结构的互补性

学习共同体在构建时要考虑成员之间的知识互补性,充分发挥个人知识和经验的优势。这种互补性有利于知识的交叉,有利于成员间产生思想的火花,有助于强化团队成员间彼此的合作,有利于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

3.1.2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环境

该平台是该共同体构建的技术基础,依托局域网和互联网,可构建现代高效的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学习平台,着重的应是系统的稳定性,可交流性,与原来的数据库的整合性,学习纪录的分析,等等。再者是教学(学习)的模拟环境的设计,它应能表现、观察和控制真实事件的地方,如虚拟现实,能帮助学习者在数字化的虚拟学习环境中实践和体验真实世界所具有的各种技能,一般的,网络学习共同体是在学习者的共享性、协作性的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为促进学习者之间的协作、交流,虚拟学习环境条件的设计者要尽量选择一些开放的、具有一定复杂性的、真实性的任务。

3.1.3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组织原则

虚拟学习共同体虽是学习者自发组织的,但组织是学习者们一个相互选择的过程。第一,要选择具有“共同体意识”的学习者。所谓“共同体意识”,就是使学习者意识到自己是在一个团队中进行学习,而且感受到团体对自己的价值和意义。第二,要选择有“共同学习任务”的学习者,因为虚拟学习共同体的学习特点,就是“共同学习”。第三,要根据学习任务和学习者的特点选择一定的组织方式,例如华师大的学习科学中心就是由高文老师领衔的一个合作学习队,团队成员根据自己的特点分工合作。第四,要鼓励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相互求助、相互提供帮助,而不只是自己埋头苦干,这样能使学习者感受到共同体对于自己的价值。

3.1.4网络学习共同体所需的资源

网络学习共同体应公平地随时随地为成员提供学习机会,而要做到这一点,显然要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学习资源的丰富程度直接关系到网络学习者的学习权利、学习选择和学习机会。可见,学习资源的充分开发,是虚拟学习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学习资源应尽量避免采用简单信息传递模式,而应以超媒体的形式提供各种开放的相关资源,从而鼓励学习者对信息的搜索、选择、评价和综合,鼓励沉浸式的合作交流。这种学习资源包括课程材料、相关知识库、原始数据库(内容或其超链接)等。

3.2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措施

3.1.1明晰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

学习者要有共同的学习目标,这是学习共同体持续再生产的基本条件。学习目标是共同体建立的基本出发点,学习个体要组合成学习共同体必须首先明确为什么要在一起学习,共同体的活动也要围绕一定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展开,并最终达成这个目标,完成确立的任务。例如,我们在网上看电影,不管英文的、韩文的还是其他语言,只要一部新电影一出来,马上就会有中文字幕出来。这就是电影翻译这个团队的目标和任务。

3.1.2构建一个安全的网络学习空间

学习氛围对学习有很重要的影响,在一个相互理解和相互支持,没有外在威胁的环境中,学习者的学习比较容易取得进展。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安全的网络空间供学习者在其中进行学习和交流。在安全的在线学习环境中,学习者可以进行更多的交流和自我的暴露,这可以帮助他们克服孤立的感觉。“我们所有的人都在一起。”这样能使学习者感到和一个更大的集体连结在一起,使他们感到支持和鼓励,不担心失败,以及失败后受到嘲笑。例如华师大学习科学中心开展的“一起写”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

3.1.3分成小组进行学习

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中,如果成员较多,机体庞大,将不利于学习者之间的交流,这时可以建立学习小组。小组更利于学习者与学习资料之间的交互,也更有利于学习者之间进行讨论,使得交流更加集中和有效。可以对成员的信息分类调查,寻找个体之间或多或少的联系,可以把他们组织成性质各异的小组,形成学习小环境,也可以说是形成小型的网络学习共同体。

3.1.4为学习者提供多种媒体交互方式

计算机网络可以提供多种媒体交互方式,比如E-mail、BBS、视频会议、网络日志、网站等。其中网络日志(BLOG)基于Web,采用类似个人网站的表现形态,通过简单的张贴(Post)将极富个性化的知识、思想及见闻以“帖子”形式在互联网络上共享出来。BLOG已经成为当今互联网上一种非常重要的交流工具,为学习者构建了极富个性和主体性的交流空间、知识共享空间。通过BLOG,学习者可以记录每一天学习的心得,记录一天中使用的优秀学习资源,记录学习过程中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可以不断回溯、反思自己的思考。通过不断的反思,对学习进行调整,发展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通过BLOG,还可以与其他成员的分享学习成果与想法,其他人在浏览学习者BLOG时,无论是吸收还是批判,都能够进行反思。同时在其他人的BLOG上,可以看到不同的观点,听到不同的声音,这样更加有利于学习者思考的多角度、多元化,提高学习的成效。通过BLOG,可以在时间这个维度上看到学习者学习、认知的发展。学习者自己通过BLOG来总结自我成长的过程,其他共同体成员可以通过BLOG看到学习者在学习认知过程中的关键点,在其薄弱环节上给予帮助。

随着网络的发展,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正在不断扩大,这正是因为网络这种虚拟平台创设了一种平等、共享、交互、规范的网络环境,支持有共同兴趣的学习者组成网络学习共同体,为共同体成员提供学术性支持、认知性支持和人际性支持,促进共同体成员在成员间的社会互中实现知识建构和身份建构。

参考文献:

[1]王陆主编.虚拟学习社区原理与应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2.

[2]裴新宁.面向学习者的化学教学设计:136.

本文系上海市教育科研项目“中国与欧洲基于变构学习模型的自然科学教学方法比较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华东师大教科院研究生)

上一篇:PLC程序设计编程技巧 下一篇:武术套路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