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后记:教师成长的助推器

时间:2022-09-21 03:07:37

教学后记:教师成长的助推器

“反思”一词源于哲学,本指思维,即反思性思维。英国哲学家洛克认为,反思或反省是人心对自身活动的注意和知觉,是知识的来源之一;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认为,反思是认识真理的比较高级的方式。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反思是一个把握绝对精神发展的辩证概念,是从联系中把握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本质的概念。总之,人们通常把反思或反省视为对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行为、自己的心理感受等的思考。所以,威廉・杜拉姆在《思维的革命》一书中指出:“假如一个人掌握了思维的力量,那么就会加速成功的频率。”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曾子便有“吾日三省吾身”的格言。波斯纳也曾提出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他还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进行反思,那么他的发展将受到很大限制。教学后记是指对所教一堂课的过程进行思考与再思考和自检自评的反顾。教师若能在教育教学后勤于撰写教学后记、善于撰写教学后记,自主自动地自查自检,就会惊喜地发现:今天的我不同于昨天的我,明天的我不同于今天的我;现在的我不同于过去的我,未来的我将不同于现在的我。那么撰写教学后记对教师成长到底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使教师专业业务趋于成熟

按照教师成长阶段理论,教师的成长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幼稚阶段和欠成熟阶段、成熟阶段、专家阶段。其间要经历一系列过程。这一系列过程又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这一系列过程中,教师撰写的教学后记起着核心的作用。它有利于教师教学机制的形成、教学智慧的发展,以至有利于教师在新课堂教学发生的一切具有准确的预见性,并能提前设好有效的应对措施。最终使教师在教学中能根据各种情况在第一时间做出适当的反应,从而体现和实现了教师专业业务的成熟。因为教学后记是教师的一种挑战、一种超越。后记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又是一种走向有效课堂的很好的催化剂。教学后记中的反思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得到解决,教学思想得到发展,理念得以更新,思考问题更加深入,教学经验得到升华。教学反思的真谛就在于教师要敢于怀疑自己,敢于和善于突破、超越自我,不断向高层次迈进,再迈进。这是教师在教学后善于撰写教学后记、勤于撰写教学后记的结果。从而使教师教学业务更加成熟、教学理念更加深入。

教学理论由感性向理性认识提升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讲:“人的认识一般分为两个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和理性认识阶段。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感性认识也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人的认识的重要任务就在于经过感性认识达到理性认识,以形成对事物的本质认识,进一步指导行动。”撰写教学后记,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实现教师教学理论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提升的重要条件。没有这种“提升”,教师对教学的认识只能永远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他就难以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教学活动中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规律,也就不可能成为一名清醒的教学实践者。例如笔者在教学人教版第七册的《新型玻璃》一课时,设计了一个问题:“本文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它们都有什么特点、作用呢?请自主选择一种,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研读,然后向大家汇报。”结果学生没费多大力气就将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作用罗列出来,至于课文是如何借助语言对这些特点、作用进行说明的,学生则根本没有去细细研读、体味。课后笔者认真思考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自己只将《语文课程标准》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落到实处,却没有在教学时,注意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年龄特征,结果只能失去语文课应有的本色,从而造成“种别人的田,荒自家的园”,将语文课上成常识课,让课堂成为少数尖子生的“一言堂”。这一课让笔者的教学感悟更加深刻,教学技能更加娴熟。

由“教书匠”转变为专家型教师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教育名著《给教师的建议》中,强调教师在自己的日常工作中,做一些科学研究,他指出:“只有善于分析自己工作的教师,才能成为得力的、有经验的教师。在自己的工作中分析各种教育现象,正是像教育智慧攀登的第一阶梯。”这里讲的“在自己的工作中分析各种教育现象”与撰写教学后记是何等相近。撰写教学后记,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育活动的各种现象包括教师自身的行为,进行检查、分析,进而进行反馈、调节,以使自己的整个教学活动、教学行为趋于优化。这无疑是一种很现实的、融贯于整个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之中的教学研究活动。重视了撰写教学后记,教师无疑会容易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教学研究者。

总之,教师的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完善和提高的过程,通过反思教学能使教师不断成长,成为出色的专家型、学者型教师。教师边学习,边实践,边思考,边反思,边总结。教师反思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探索的过程。通过实践探索,大幅度地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研究水平,提高了实际教学水平。大多数的教师实现了由“经验型”“辛苦型”向“学者型”“创造型”教师的改变,他们开始思考教育现象,从事教学方面的研究,总结经验教训,钻研教学方法,探究教学新途径。让教师真正成为“智慧型”“学者型”“创造型”教师吧。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穿城小学)

上一篇:基于DSP技术的导航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设计 下一篇:承钢安全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