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的合理导“悟”

时间:2022-09-21 01:20:35

阅读教学中的合理导“悟”

主动阅读,整体感知

所谓感悟,其实包含着感知和领悟两个心理过程。感知是领悟的基础,领悟是感知的核心,二者相互依存,关系密切。教师必须正确处理好“感”与“悟”的关系,做到由“感”而“悟”,先“感”后“悟”,教学中一定要先让学生充分地主动阅读文本,整体感知文本内容。课堂上,教师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阅读,更要引导学生读得主动,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首先,要向学生讲明感悟的特点和意义,讲清主动阅读的重要性,让学生知道阅读就是为了理解和感悟,懂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其次,注意创设情境,或设疑指引,或披情入文,或精彩演示,千方百计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再次,导以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学会略读和精读,学会归纳概括文本要点,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重点精读,形象描绘

阅读中的“悟”来源于读者与作品形象的碰撞,“悟”的深浅度取决于学生在阅读中对作品形象的感知程度。在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教师要抓住文本中的重点段落让学生精读、揣摩,同时进行形象描绘,突出作品形象,以利于深刻领悟文本意旨。如教学《醉翁亭记》时,学生整体阅读感知之后,让学生精读写滁人游乐和太守宴饮的段落,然后教师进行精彩的形象描绘。通过描绘,学生眼前便会出现“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幅生动的图景,感受到画面中太平祥和的欢乐气氛,由此悟出作者与民同乐的主旨。

设疑提问,引发思考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愤”、“悱”之机,巧妙设疑提问,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读有所思。如教学《香菱学诗》,教师可设计如下问题:(1)黛玉如何指导香菱学诗?香菱是怎样学诗的?(2)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这对你的阅读或写作有何启示?学生通过思考问题1,可整体感知文本内容;通过讨论探究问题2,便能理解领悟“苦志学诗,精血诚聚”这一文章主旨,并从中受到启迪,得到教益。

教师创设问题,必须围绕学习目标,体现教学的重点、难点,又具有思考的力度,便于学生感知文本内容,领悟文本主旨。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个体的悟性差异,针对设置的疑难问题,提出一些有关的“边缘”问题,逐步引导而进入问题的核心,但不能把问题答案直接告诉学生。除了教师提出问题之外,还应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让学生于无疑处生疑,于不解处质疑,促使学生在阅读中追根究底,积极思考,以达到理解文本,对文本意蕴透彻领悟。

注重体验,合理想象

一方面,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外多阅读,多关注生活,多观察周围事物,扩大知识视野,课堂上适当介绍一些与文本有关的背景资料,如写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等。另一方面,在教学中,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阅读感悟文本,要尽量使学生把自己“化”到作品之中,让学生视作品的主人公为“我”,或作者就是“我”,文中讲述的就是自己的事情。这样,学生置身于作品之中,就容易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对文本的阅读体验将更真实、更准确、更强烈,对作品思想内涵会悟得更透彻。

教学中,学生阅读文本、感知形象之后,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合理展开想象,把文字符号转换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想象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如教学《观沧海》时,可让学生闭上眼睛听配乐诗朗诵,想象诗中所描述的雄奇壮丽景象,体会诗人的伟大抱负和宽广的胸襟,领悟作品主旨。又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在学生阅读理解文本之后,让学生想象: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有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会怎样?

反复阅读,深究意蕴

人们读书时,初读、再读、又重读同一作品,常有不同的感受,对作品的理解程度会随着阅读次数而逐渐加深。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反复地阅读,不断地揣摩,才能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渐趋佳境,深刻领悟。如教学余光中的《乡愁》,教师可通过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来理解感悟这首诗:让学生反复朗读,感知诗中的物象,即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全班齐读、分小组读,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再让学生反复朗读,品词品句,体会诗歌情感,领悟诗的主旨;教师指导朗读,引发学生从朗读中体悟情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上一篇:巧用方法,激活学生的数学学习 下一篇:对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