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方法,激活学生的数学学习

时间:2022-10-26 10:37:01

巧用方法,激活学生的数学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只有经过学生主动获取,才能更好地将知识内化为能力。而这就需要教师采取有效的方法来巧妙启发学生学习热情,启发学生数学思维,启发学生个性发展,启发学生创造性学习。对此,笔者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为例,具体分述如下。

一、巧用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爱因斯坦曾说:“我认为对于一切情况,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同样,在学习过程中,只要学生满怀热情,才会全身心投入。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为了启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主动思考与探究,教师须活用教材,适时鼓励,创设情境,并发掘多种生活资源,使学生兴趣高涨,积极融入教学活动。

第一,活用教材,以情导学。在成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在初中数学新教材中有不少范例,在知识内容的呈现上,打破了传统框框条文,不再是概念到性质、再到应用的传统套路。因此,在新课标下,教师需要根据具体教学实际,活用教材,适当增删、整合,而不是照本宣科。同时,教师还需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善于以情导学,带领学生遨游知识海洋。

第二,创设情境,激趣引思。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学习特点,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以唤起学生的探知兴趣,使其积极思考、动手操作、总结归纳,在主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体验学习乐趣,增强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

如教学《图形的全等》时,教师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向学生呈现有趣的生活图片,其中一组为几何图形,而另一组则是实物图形。而后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特点,让学生初步感知全等图形。然后让学生动手做做:利用复写纸印出任一封闭图形;将两张纸叠在一起,而后任意剪出一个图形。思考:得到的两个图形有何特点?

第三,联系生活,挖掘资源。在初中数学教学时,教师可充分发掘学生所熟悉的能够转为数学知识的生活现象,以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让学生将经验转为知识,同时,在生活现象中深刻理解与把握数学知识与概念,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率。如学习《数据在我们周围》时,进行知识应用:如下问题中为获得数据是运用抽样调查还是普查:(1)某班准备组织春游活动,为确定活动地点,向全班展开调查。(2)为买校服,了解每位同学衣服的尺寸。(3)商检人员在超市检查出售的饮料的合格率。

第四,适时鼓励,增强学习自信。每位学生都渴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与赞扬,即使是教师不经意间的一个微笑、一句鼓励性话语,都可在学生心中激起情感波澜,增强学习信心,保持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应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允许学生有不同看法,使其敢于发言。

二、善用方法,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

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须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导学生以数学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把握数学解题方法,学会知识与方法迁移,提高学习能力。

第一,将教材内容向学生思维内容转变。在教学过程中,课本知识不一定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这就需要教师将教材知识进行转化,使之变为有助于激活学生思维的内容。在教学前,教师应先将课本知识变成自身的思维内容,而后将这些思维内容进行转化,变为学生的思维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若未进行这两种转化,那么在教师眼中课本知识则是死板教条、枯燥乏味的,体现于教学方法上则是照本宣科。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认真研读教材,结合学生特点,进行有效转化。

第二,设计有价值意义的思考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问题是启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教师应研读学生,灵活选择与挑战教学内容,设计具有启发性、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思考,各抒己见。如教学《二元一次方程组》时,教师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列方程解应用题,下面有道习题,你们能否运用已学方法进行求解。利用课件展示问题:在篮球联赛中,每一场比赛均须分出胜负。每队获胜一场则得2分,而负1场都得1分。在22场比赛中,某队总共获得40分,请问该队胜场与负场数分别是多少?然后让学生自由回答。有学生回答:在这一问题中,存在两个未知数,在列方程时,我们可用一个未知数来表示另一个未知数。设胜x场,负(22-x)场,则有2x+(22-x)=40.有些学生则提出问题:该题有两个未知数,是否能够直接设两个未知数?教师则启发学生思考:设一个未知数,可找出一个相等关系;若设两个未知数,仅仅找到一个相等关系,是否可以解决问题?若不可以,我们应找几个相等关系?于是将学生引入新课学习之中。

第三,有目的地推动学生思维的深入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应把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密切关系,巧妙地引导学生向思维深处发展。如解析“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设计如下学习活动:即让学生进行数学实验,要求学生在白纸上随意地画出一个四边形,而后让学生寻找每边的中点,然后依次连接各中点,于是获得另外一个四边形。当学生动手完成任务之后,教师可提问:连结中点,你们获得了怎样的图形?于是学生答道是平行四边形。接着继续诱思:你们开始画的是任意的四边形,当中点连结之后为何会获得一个平行四边形?此时学生则会疑惑不解,急于想知道为何会产生这一现象?此时,若教师导入“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则可以将学生思维引向新的深度与境界。

上一篇:语用失误与英语教学 下一篇:阅读教学中的合理导“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