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时间:2022-08-30 10:02:21

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摘 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其不可或缺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需要不断优化语文阅读教学,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改变已有的现状,在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以此,使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得以提高,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阅读能力;策略;分析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断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是当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需要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开始,层层递进,引导他们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成为自己日常生活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热爱阅读。在此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能得以提高,能更好地理解、分析、概括、鉴赏、评价文章,也能为更好地学习其他科目埋下伏笔,逐渐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

就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来说,教学对象年龄为11~15岁,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属于相当矛盾的群体之一,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喜欢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有着独特而丰富的情感。同时,对于生活,他们又有自己的看法、理解,特别渴望被理解、尊重,存在叛逆心理,又喜欢集体生活。为此,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展开教学。此外,初中阶段的阅读内容和小学阶段有着明显的区别。以阅读范围为例,有小学阶段的叙事性文章、说明性作品,还包含了很多新的文学样式,比如,小说、戏剧、诗歌,甚至还包含了一些著名的课外阅读。这些作品都具有较强的审美性、思想性,更加注重学生对文章情感的捕捉,能够在无形中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特别是阅读能力。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1.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阅读

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安排课堂时间,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阅读。就阅读教学来说,需要以读书为中心,展开教学,使学生逐渐融入课堂中,扮演好“读者”的角色。就阅读方法而言,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比如,默读、精读、选读、朗读。而在教学一篇课文的时候,学生需要对此阅读,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把握好文章脉络、中心思想。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教学目标、文章类型为基点,充分考虑学生各方面的具体情况,积极引导学生选择适宜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以“背影”为例,在首次阅读的时候,学生要能够理清文章脉络,扫除其中的生难字词,感知课文内容,逐渐体会作者想要借助文章表达怎样的情感。为此,在初次阅读的时候,学生需要采用通读的方式进行阅读。

2.多注意积累相关的语言知识

语文属于一门基础工具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综合性。想要通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要注重相关语言知识的积累,比如,文中精彩的词句、段落,语言的节奏,能够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做好铺垫。如果没有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就会造成语言贫乏,缺乏语感,很难正确分析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涵。以《珍珠鸟》为例,文中有段落具体描写了作者和珍珠鸟之间信赖关系的建立,把那些时间词、空间词分别呈现出来,非常形象、生动,在阅读该段落的时候,仿佛情境再现,一幅完美的画面呈现在眼前。同时,在该段落中有很多不同类型的句式结构,教师要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更好地理解这些特殊的句式,并应用到以后的学习中,在提高自身理解能力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此外,在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背诵文中精彩的段落,比如,作者与珍珠鸟逐渐建立信赖关系,增进友谊的段落。

3.读写结合策略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内心世界,还要积极引导学生获取相关的写作经验。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借鉴作家运用的写作技巧,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在平时学习中,教师要让学生多阅读一些优秀的文章,背诵一些精彩的词句、段落等,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以《故乡》《我的父亲》为例,在学习课文内容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练笔,在实践中不断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随文练笔集体验、反思等于一体,将借鉴、模仿等相融合,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意识到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不断优化已有的阅读教学方法,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他们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提高阅读教学效果。以此,不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逐渐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为进入更高阶段的学习埋下伏笔。

参考文献:

[1]闫学荣.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J].新课程学习:上,2011(03).

[2]王喜凤.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优化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5(14).

[3]唐寿友.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J].才智,2013(07).

上一篇:高中新课程“概率”教学方法初探 下一篇:中学数学课堂学生逻辑性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