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职业农民成长机制研究

时间:2022-09-21 11:44:52

城镇化进程中职业农民成长机制研究

摘 要: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这是中央统筹城乡、推进“三化”同步发展又一新的重大战略决策,标志着我国农民开始由身份型向职业型转变,对推进城镇化进程具有重大意义。鉴于城镇化进程中“农民荒”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把农民兼业化作为短期有效缓解手段的同时,长期中应积极实施职业农民培育,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收益,以此化解农业生产接班人危机。通过分析城镇化进程中职业农民成长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进而构建职业农民成长机制。

关键词:城镇化;职业农民;成长机制

一、城镇化进程中培育职业农民的重大意义

职业农民,是将农业作为产业进行经营,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规则来获取报酬,以期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职业农民是一个特定的概念,隐含三个前提条件:一是必须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二是必须以获取经济利润为目的;三是必须作为一种独立的职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然而城镇化进程中,职业农民发展缺乏,大批农民进入城镇,农村空巢现象严重,国家粮食安全受到威胁,农业现代化更是难以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是未来现代农业经营的主导力量,其突出特点在于其具有较高的市场主体地位、职业的稳定性和高度的社会责任要求。而且,新型职业农民是把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作为一种职业的农民,农民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现代化是职业农民的根本标志。以传统农业为符号的中国来说,一大批职业农民的成长,是解决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空心化、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提升农民社会地位、培育农业接班人以及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职业农民并未形成一个稳定的职业群体,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也存在诸多问题,深入分析和把握职业农民的内涵和特征、成长的特点和规律,有利于农业现代化的稳步推进;有利于提高农民文化程度、劳动技能、农业经营管理能力及现代意识、法制观念,实现农民全面自由的发展;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间发展差距,促进农民增收增产,提高生活水平。

二、城镇化进程中我国职业农民的成长困境分析

(一)分割的二元城乡结构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城乡分割的二元化经济结构,由于制度和机制设计上的缺陷,我国农民在市场上的法律地位残缺,农民的各项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侵害农民利益的事件时有发生,从政策和体制上限制了农民的合理有序流动,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被束缚在有限的土地上从事单一的农业生产,过多的农业人口和有限的土地资源使农村经济难以形成产业支撑,农民这一职业的人员只能获得大大低于社会平均收益的收入,农业相对劳动生产率过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导致农民市场意识淡薄,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人力资源严重浪费,从而使得广大农民产生严重的弃农意识,破坏了职业农民赖以形成的内部动因。

(二)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农民市民化制度的完善,城镇劳动力需求也随之增加,一大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就业或创业。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推动着我国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第三产业逐渐成为我国产业链条中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产业蓬勃发展的背后,是优化的产业结构和大量人力资本的投入。毋容置疑,第三产业是中国乃至世界新的经济增长点。但对我国这个农业大国来说,势必会造成农村农业劳动力的匮乏和不足,影响到传统农业生产。

(三)土地流转和产权制度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

土地流转制度不健全、不规范造成农民获得闲置土地信息不通畅、不及时,土地使用权转让过程烦琐,农民土地经营分散化等问题普遍存在,这对农业发展走向规模化经营道路有着阻碍作用。目前,村级行政组织对土地的流动仅限于集体内部农户间的转包以及对“四荒”地的拍卖、招标,土地流转中地方政府过多的行政干预,土地流转量小、流转周期短,受过去土地流转金支付滞后,农民更倾向于在亲朋之间低价转包甚至无偿转包,转包人缺乏土地经营的积极性和热情,职业农民难以得到想要的土地。这些问题对新型职业农民群体的形成带来了无法逾越的制度障碍。

(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薄弱

虽然近几年中央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改造,但其总体水平还相对较低。特别是对农业起重要作用的农田水利设施覆盖面较窄,只能缓解一部分农村地区水利资源缺乏问题。同时,农村面临着交通、信息闭塞等问题,不利于农资的供给和农产品的输出。农村的教育、医疗水平低,新型职业农民扎根农村的积极性较弱。

(五)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不健全

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目前,虽然政府已经出台了相关文件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力度,但都是零散性的,未能形成一整套的体制机制,在培育资金、培育主体、培育措施、培育责任等方面模糊不清,未能形成切实有效、具体可行的培育方案。

三、城镇化进程中新型职业农民成长机制构建

(一)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成长动力机制

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经历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首先是使一部分人有动力,渴望成为一名新型职业农民,这就需要政府和社会给予支持。首先,国家要从制度层面给予新型职业农民做好顶层设计,完善城乡制度、土地产权制度、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其次,国家和社会要尊重和维护新型职业农民的切身利益,使农村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新型职业农民的收入得到充分保障。再次,完善农村地区的硬件设施,解决新型职业农民的后顾之忧。

(二)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成长导向机制

首先是做好舆论导向。“农民”二字在中国传统观念里一直是地位和身份的象征,身份属性强烈,至于很多家庭和社会对农民有着思想上的偏见,因此,我国要做好宣传,通过媒体网络等新兴媒体,以新的视角定义新型职业农民,从而得到社会的认可。其次是做好职能导向。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还是相对模糊,他们认为可能就是有知识的农场主。目前,我国新型职业农民比较被社会认可的有三种类型:生产经营性、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我们要大力培养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农业工人、农业雇员、农村信息员、农村经纪人、农机服务人员、统防统治植保员、村级动物防疫员等农业新型职业农民群体。再次是做好规模化导向,我国过去的农村农场都是小规模、家庭制的,不利于农资产品与外界的交换,因此,要构建销一体的农场体系,建立完善与企业的联系,做到资源相互共享、利用。

(三)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成长保障机制

一个好的保障是从事一个行业的“定心丸”,对于新型职业农民这个新兴群体来说,做好保障工作是稳定农业接班人,推进农业现代化稳步进行的重要问题。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做好风险保障。在新型职业农民起步阶段,政府要稳步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创业风险,不至于创业出现瓶颈时,出现进退两难的境地;同时,要做好经营风险的防范与规避,政府要建立信息系统平台,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及时、充分、有效的信息,在客观层面保障正常的经营。另一方面是做好日常生活风险保障。与新型职业农民日常息息相关的诸如医疗、养老、子女教育问题都解决好,就能够使新型职业农民能够沉下心,踏踏实实为农业现代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周建华.农民工市民化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12,(10).

[2] 徐元明,刘远.农村城镇化中农民权益保障缺失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3,(33).

[3] 何炳生,陈华宁.对培养新型农民的思考[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6,(4):36-38.

[4] 王宽让,贾生华.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转化[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68-86.

上一篇:旅游APP的用户体验研究 下一篇:我国服务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