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实施素质教育

时间:2022-09-21 04:33:00

有效实施素质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其最根本的要求是要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自律、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健身、学会生活、学会劳动。

一、我国素质教育的现状

在高考指挥棒的压力下,在一切都以考试论英雄的今天,学校教师基本上不敢鼓励和挖掘学生们学习以外的各种潜能。有些教师为追求升学率,不惜采用各种方法,大搞题海战术,无限度地强化考学在人生中的重要性,而学生在学校和家长压力下,不惜一切代价为升学,老师不是学生心目中的老师,学生也不是老师心目中的学生。

另一个问题是教材的难度和知识量过大,自主时间过少。我国目前教育的特点是应试、选拔,这就决定了我们的课程起点高、难度大、知识面窄,学生要背太多的知识,要写太多的作业,要考太多的试,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没有任何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来满足自己的爱好。

二、创设实施素质教育的几个条件

我个人认为,要想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最重要的是创设素质教育得以顺利实施的条件。

1、思想认识条件。只知道素质是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形成、发展不可缺少的生物前提是不够的,还要知道素质教育是用教育手段在生理层面、心理层面和社会文化层面上对人的素质的形成、发展给以积极的影响,进而提高人的身体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能力素质。为此,学校必须端正办学的指导思想,确立素质教育的总体规划,培养能够适应国内国际竞争的开拓创新的一代新人,并加大投入,实现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改革课程结构和内容,让每一学科、每一活动都能落实素质教育。

2、学生个性发展的条件。要从研究学生的差异入手,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设宽松、和谐、愉悦的文化环境与氛围,使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心情舒畅、思维活跃地得到充分发展;并能真正启发诱导学生把学习过程当作是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学习。

3、创设课业负担的限制条件。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必须对学生的负担做一个从数量到质量的限制。首先,要废除满堂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其次,要遏制补课风,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学生当堂学的知识当堂消化;再次,要减少作业量,以注重学生发展项目评价代替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分数评价,并同时淡化学生间的成绩优劣等级观念,培养学生特长。随着课程结构的调整和改革,对文化必修课的作业量和文化选修课的实践量,要做合理的控制和调整,保证有充足的条件和时间使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

4、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是一个渐进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要改变这种状况,不能一下子取消考试,而是改革评价和考试方法。可采取实验操作与作业答辩相结合的形式,逐步改变考试的负面效应,克服考试的短期行为和误导死记硬背的弊端,从而立足长远,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引导学生通过考试培养能力。

5、为人人成才创设条件。素质教育不求人人升学,但要个个成才。这就需要有一个成才的条件,而这种条件应当从人的差异出发,通过教育过程使每个人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完善。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做到“学有所得”,成为合格的又有一定特长的人才,除了要精雕细刻地开发蕴藏在每个孩子身上的智慧和才能之外,还要坚持“分类指导,分类推进”的原则,尽量做到让成绩好的学生“吃饱”、中等程度和学习困难的学生“吃好”,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提高。总之,真正成功的教学过程必定是升华为审美境界的艺术欣赏过程,是教与学双方思想交流、感情共鸣、情与理完美统一的过程。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高尚的师德得到了张扬,人格风采得到了高度展现,渊博的知识积累得到了全面调动,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纵横捭阖、潇洒自如。学生在这样优秀的教师本身独特的师德魅力、人格力量、学识风范所感染、吸引下,于不知不觉的憧憬中找到了寄托、顿悟、共鸣以及理想的影子。

上一篇:试论中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人文教育.人文素养.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