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内控管理制度存在的漏洞及完善措施

时间:2022-09-20 06:51:51

民营企业内控管理制度存在的漏洞及完善措施

摘要:我国民营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着很多漏洞,本文提出了完善民营企业内控管理制度的措施,包括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合理分配企业治理权力,加强民营企业风险防范的能力。因此,对完善民营企业内控管理制度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民营企业 内控 管理制度 完善

引言

当前,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态势良好,这些民营企业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当地就业状况的改善,都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一些民营企业源于家族企业,它们的管理理念存在着很多不科学的地方,特别是在企业内控制度方面,还存在着不规范的地方。因此,民营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经济规模,调整企业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促使企业建立和健全内控管理制度。民营企业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及时有效地改进企业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这样可以明显改善企业的经济效益。民营企业实施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必须依托于良好的财务会计制度,给予相关人员适量的业务权限设置和授权,加强实物盘点,提高民营企业财务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更好地维护民营企业的经济利益。

一、民营企业内控管理制度存在的漏洞

(一)缺少必要的内部控制制度

很多中小型的民营企业由于经济规模小,缺少相关部门制定和设立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这些企业管理者通常根据自身的工作经验,忽视了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还不能实现由内控制度管理企业。因此,这些民营企业一直就没有内部控制制度。即使部分民营企业制定了存在着诸多漏洞的内控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就不能真正有效地在企业个部门中开展和指导工作。这样的结果必然造成民营企业的内控管理混乱,企业的财务工作不真实情况的发生。民营企业就缺乏有效的内部审计职能,不能发挥监督企业内部经济运行的作用,对于提高民企的经济效益来说失去了有力支持因素。

(二)企业管理组织权力分配的不合理

一些民营企业虽然按照股份制公司的要求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实行总经理负责制,然而,在企业日常管理中,董事会的管理职能还不能体现,没有足够的监管权力,这样形成了权力过分集中的权力分配,民企董事长就成为民企的最终决策者。监事会与董事会形同虚设,民营企业的内控管理组织缺少了相应的监管权力,达不到内控制度的管理范围。

(三)企业的经营风险得不到有效防范

民营企业是在竞争中获得发展,无论是外部的宏观经济环境,还是民企内部的微观管理,无不存在着经营风险。因此,民营企业有效控制和防范经营风险成为重要的管理内容。然而,民营企业还不具备专门防范经营风险的部门,缺少对企业发展战略、经营方式、财务管理、环境风险等内容的有效防范,这样造成了民营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淡薄,风险防范方式简单,难以为民营企业的长期发展奠定基础。与此同时,在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中,民企的家族成员担任着重要职务,而具有专业化财会人员不能进行财务管理,因而,民企就不能有效建构和实施内部控制制度。民企的会计工作人员自身素质比较低,不能及时掌握相关的会计政策,降低了民企对会计准则及相关内部控制制度的了解,出现了企业的发展策略与宏观政策的违背的现象。

二、完善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

(一)遵守法律原则

民营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遵守我国相关部门的法律法规,自觉维护和执行各种经济规章制度。因此,民营企业在制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时,应参照有关的国家经济法律法规,以这些法规条文为依托。这样才能保证民营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合法性。

(二)吻合性原则

民营企业根据自身的经济规模、人员组织结构、股东构成等情况,必须设计适合的个性化的内部控制制度,应遵循吻合性原则。这样制定出来的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才能够在实践当中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更贴合民营企业内部管理的实际,能有效控制内部管理的规范性。

(三)经济性原则

民营企业的内部控制需要耗费人力、财力、时间等资源,因此,必须考虑到内部控制的效益,按照经济性原则进行合理设计和规划。企业各部门应该提供内部控制管理效率,降低内部控制的成本,这样才能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在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审核方面,生产成本方面,以及企业发展投资的重要项目方面,应对其进行有效控制,提高内部控制的效果,降低经济损失,保证各项目的顺利实施。

(四)时效性原则

民营企业的发展处于市场环境的动态发展中,而民营企业内部也需要不断进行管理,使企业变得规范,这些内部控制管理都需要具有时效性,否则就失去了内部控制的效果,也失去对经济活动的有效控制,因此,民营企业的内部控制必须按照时效性原则进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及时改善内部控制制度。为保证内部控制的时效性,民营企业应组织专门人员对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在遇到内部控制制度的漏洞时,应立即进行修改,发挥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

(五)权责管理原则

民营企业的内部控制的顺利实施,必须按照权责管理原则,在各部门进行有效的权责管理,明确内部控制的权利和责任,对内部控制的工作进行分工,要做到不相容的职务实现分离,这样才能保证不同人员和岗位之间的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与此同时,民营企业的各级领导应重视内部控制的管理和执行,这成为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保障,也是权责管理原则得以实施的必要条件。否则,民营企业各部门就会对内部控制制度随意更改,造成内部控制制度的形式化。

三、民营企业内控管理制度存在的漏洞及完善措施

(一)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民营企业应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才能改善民企的内部控制环境。民营企业改革组织管理机构,实行组织管理部门的授权,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对于一项经济项目要有相关部门的监督,使得明确执行项目的人员责任和权力,达到互相制约的作用。民营企业应对项目进行预算控制,并及时调整预算额,使预算符合经济项目的实际需要,提高预算的准确性和实用性。在民营企业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后,企业内部还应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一方面,民营企业的领导要重视内部控制的完善,改进内控制度的设计,并且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各项规定。另一方面,民营企业的各级管理和全体员工都应提高对内控制度的执行自觉性,加强各部门各岗位工作流程的执行效果。

(二)合理分配企业治理权力

民营企业的治理应具有良好的组织结构,并且各部门应获得相应的管理权力,这样才能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相互牵制的管理模式。按照《公司法》的规定,民营企业应重视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的管理职责。加强和发挥董事会对民企的内部控制的建立、完善和有效运行管理职责。这样才能使得企业的决策客观公正,体现民主性,保障企业和员工的利益。民营企业还应加强内部审计,保持审计的独立性。加强对财务部门的监控和检查,提高企业审计效果,及时找到民营企业存在的经济问题。

(三)加强民营企业风险防范的能力

民营企业应有专门部门进行预防企业的风险,按照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降低企业经营风险。民营企业还有对企业面临的风险进行有效评估,仔细识别和评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的风险,为企业科学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民营企业管理者必须具备系统的风险管理思想,将企业和各部门所面临的风险进行总结,并进行系统的防范风险的安排。将经营风险和管理风险中的各类各种风险进行排序,分清轻重缓急,不能仅仅针对局部风险,还应从整体的高度,审视各类风险,这样才能有效利用企业资源防范各类风险。同时,民营企业的各级管理者都应具备良好的财务专业知识,这样才能有效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并在实践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民营企业应建立和健全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 并随着企业的经济规模的壮大,提高现代企业内控制度的有效实施措施,不断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这样才能增强民营企业的竞争力,改善企业的经济效益,使得内控制度成为企业发展的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1]高艳伟.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方法[J].工业技术经济. 2007,(8)

[2]史圣琨.浅析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J].商业文化.2011,(3)

[3]熊新忠.建立健全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想[J].中国西部科技.2006,(22)

上一篇:浅析国民经济不同阶段下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特... 下一篇:我国中小企业存货管理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