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如何从“四基”的角度分析把握教材

时间:2022-09-20 05:47:51

数学教学如何从“四基”的角度分析把握教材

数学课程目标的实现必须依靠数学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教材分析,通过深入的教材分析,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案。我们传统的教材分析,常常仅从知识和技能的角度分析教材,这不利于当前数学课程“四基”和“四能”目标的实现。下面,笔者以许贻亮老师执教的,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的基本性质》(P43~P44)为例,谈一谈从“四基”的角度分析、把握教材的具体做法。

一、从知识的角度分析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以下简称《课标》)从知识技能方面提出让学生“初步认识分数;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能准确进行运算”的要求。《分数的基本性质》属于“数与代数”领域,被安排在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这单元教学的知识,是在三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体验了分数产生的过程,认识了整体“1”,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为后续学习分数与小数互化、分数乘除法四则混合运算打好基础。

本节课的第一个主要知识点是在操作活动中体验分数的大小关系。通过观察3个同样的长方形中大小相等的阴影部分,让学生写出分子、分母不同,却相等的分数。第二个主要的知识点是在观察、比较中经历探索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教材出示的图形是3个大小相等的圆,各个圆平均分的份数不同,用分数表示每个圆里的涂色部分,并比较,能够看到从左往右圆的涂色部分大小相等,由此得到写出的分数大小也相等的结论。教材分三步引导学生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研究等式中分数的分子、分母的变化是有规律的;通过对阴影部分操作:学生折一折、画一画,验证猜想,观察分数的分子、分母是怎样变化的,对分数基本性质的感受更加丰富;概括相等的分数,其分子、分母变化但分数大小不变的规律。

在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后,教材还安排了两项活动:一是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写出一组分数,其大小相等,这样起巩固的作用,还渗透了通分、约分所需要的思想。二是用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沟通这两个知识,有助于学生建立新的认知结构,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综上所述,从知识的角度看,《分数的基本性质》主要是体验分数大小的相等关系和在观察、比较中经历探索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实现数学课程目标中“基础知识”的目标要求。

二、从技能的角度分析

从传统意义上讲,技能是指“运算能力”和“初步逻辑思维能力”即“两能”。《课标》将传统“两能”拓展为“四能”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从“四能”的角度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

发现问题。分数能否“变形”?让学生观察宋体“京”字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标“京”的联系,思考:两个“京”字,形状一样吗?质疑:分数是否也可以“变形”?

提出问题。分数怎样“变形”?1. 让学生观察图形,写出3个分子、分母不同的分数(,,)表示相等的阴影部分,让学生发现“为什么可以这样写?”并让学生观察、比较,发现了什么?2. 接着让学生从左往右观察,是怎样变成与的?如果换个角度,从右往左观察,有什么新发现?3. 在归纳完分数大小不变的规律时,让学生联系旧知识,这个性质像之前学过的什么内容?(商不变性质)

分析问题。还有别的变形吗?如数字改写、单位换算、除法计算、字母简写等。

解决问题。“分数为何‘变形’?通过对同分母分数大小比较和加减法计算,到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和加减法计算,在解决现时数学问题的“内需”下,学生自觉地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根据具体问题的需要变化分数的表现形式,从根本上确立本节课的学习价值和学习意义。

本节课在技能方面,以分数“变形”一词为主线,把相关“变形”内容尝试做一次联结,包含发现、提出问题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突出了达成“四能”培养要求的基本理念。

三、从思想的角度分析

从数学思想的角度看,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内容,经历了一个从具体到一般的归纳过程,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数学经验,通过对“正方形阴影部分的,还可以用几分之几表示?”细微处入手,引出认知发展的“线”,并连成“片”。注重学生实际经验和数学表象的获得,在这个过程中蕴涵着数学中的归纳思想。让学生把相同大小的分数看作是一个集合,让学生把写在数轴上,并在20秒内,把集合中其余的4个分数都写在数轴上,这渗透了集合的思想。在揭示分数的基本性质时,与分数和除法的关系及整数除法中商不变性质紧密联系,这是转化思想的渗透。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过程中,体会和感悟数学思想,实现《课标》中对“基本思想”的要求。

四、从经验的角度分析

经历和体验是学生积累活动经验的前提。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分析,出示宋体“京”字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标“京”的联系,提出质疑:分数是否也可以变形?通过对生活实例中变形现象的观察、分析,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在20秒的时间内把集合中其余的4个分数都标写在数轴上的活动等,使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分数知识背景下,感受“形变质不变”的内涵。

本节课的数学观察、动手操作都是重要的数学活动,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进行过许多数学观察和操作活动,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数学观察活动经验。而动手操作长方形、正方形与圆,如折一折、猜一猜、画一画等数学活动能在教学分数基本性质时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学时,要通过组织数学观察和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表象,进一步积累操作活动经验,为思维活动奠定基础,实现《课标》中“基本活动经验”的要求。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通政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王彬)

上一篇:涅墨西斯的眼泪 下一篇:坚持人本思想 凸显媒体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