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人本思想 凸显媒体生命力

时间:2022-09-11 12:09:10

坚持人本思想 凸显媒体生命力

摘 要:新闻战线开展的“走转改”活动,为媒体注入了活力。“走转改”报道深入群众“接地气”、走进基层“抓活鱼”,践行了党的思想路线和“三贴近”原则,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最为壮美的画卷。“走转改”报道体现了人本思想,增强了新闻宣传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

关键词:“走转改” 人本思想 普通百姓 民生 媒体生命力

去年8月,、国家广电总局等五部门对新闻战线开展“走转改”活动进行了部署。各新闻媒体积极行动,把更多的目光投向基层,倾情关注着最普通阶层的民生,涌现出一桩桩感人肺腑的故事,采写出了一篇篇激动人心的作品,再次彰显了媒体人的担当和媒体的社会责任。

回顾这一阶段我们所看到听到的“走转改”报道,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人本思想的体现。“走转改”成为一次民生题材最密集、基层报道最丰富、故事化表达最彻底、百姓视角最到位、资讯服务最贴近、声屏效果最生动的大规模新闻实践,增强了新闻宣传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凸显了媒体强大而持久的生命力。

一、树立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

纵观历史长河中那些历久弥新的新闻篇章,无一不是同现实生活和亿万人民的社会历史实践息息相通,而离开人民群众的生动社会实践的报道无疑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判断一个媒体是不是具有强大的、持久的生命力,首先取决于它对待所处历史时空内社会生活的态度,对待人民大众的态度,以及它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能力。所以,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媒体的生存和发展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人本思想的基本内涵就是对人的研究和关注,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即一切从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全党工作的根本原则,也是媒体工作的根本指针。党不能脱离群众,媒体作为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更不能脱离群众,要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要把满足群众需求、回应群众关切、维护群众利益作为整个新闻采访报道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内容安排上找准党和政府决策部署与群众切身利益的结合点,在报道对象上始终突出群众的主体地位,不断提升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水平。只有抓住人民利益至上这个根本,抓住一切为了人民这个核心,我们党的事业才能前进发展,媒体才能更受欢迎,才有强大的生命力。“以人为本”这一思想的提出与实践之所以重要和伟大,在于它贯穿了人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是每一个社会人在工作中都应该具备的一种状态,准确地说这应该是一种品质、一种理想、一种追求。人本思想重视人的价值,以“人”的切身利益为一切事情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媒体理应贯彻这种人本思想,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二、关注弱势群体,重视个体价值

珍视人的生命,维护人的尊严,关注人的命运,特别是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重视个体价值等都是以人为本的核心内涵。“以人为本”就是要从人的实际出发,一切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要体现人性,尊重人权,关注人的命运,保证人的需要,重视个体价值。新闻媒介和传媒工作者将“以人为本”作为“走转改”活动中始终坚守的价值理念,深入群众生产生活、走进群众内心世界,了解普通百姓的生活状况、生存状态,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关注群众需求、维护群众利益。无论是艰难温馨的回家路,还是心酸喜悦的讨薪记,都充分体现了党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自觉应用,这种普通百姓的视角就是体现真实的人性美,倡导对人自身命运与价值的人文关怀,培养人们开拓进取的人生态度,庄严崇高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健康开放的精神风貌。

通过“走转改”活动,报纸、电视、广播中群众的语言多了,身边的人和事多了,基层真实的情况多了。通过丰富鲜活的一线报道、现场声音、实时画面等,人们感受到了日常生活中的百姓个体,通过他们的个人故事、体验,接触到了陌生而新鲜的群体,见到从未见过的新奇场景,听到从未听过的感人故事。如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的《杨立学讨薪记》,以讲故事的形式,塑造了包括主人公杨立学在内的十多个人物形象,节目通过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从多个侧面真实还原了农民工讨薪的艰难和政府促进问题解决的积极作用。还有内蒙古卫视先后播出的《走出高墙回家过年》和《戒毒所里别样的元宵节》分别报道了包头监狱开展亲情活动,安排42名表现突出的服刑人员与亲人一同欢度元宵节;包头女子戒毒所在元宵节之际组织戒毒人员联欢,并接来部分有关人员的家属吃团圆饭。突出了亲情与温暖,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劳教原则。

三、故事化表达,展示丰富、生动、立体、真实的人

“走转改”创新典型宣传的手法,突破刻意拔高、脱离现实、完美无缺、高大全式的英雄模范人物的报道模式,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普通百姓做典型,从人性化的角度去发现、捕捉、提炼最能打动人的典型细节,让典型人物回归常理、常态、常情,以故事化表达进行流程式跟踪,向受众展示一个丰富、生动、立体、真实的人。

让普通百姓成为典型,凸显了人本思想,契合了受众的接受心理和接受习惯。

例如对河北滦南县洼里村“爱心小院”女主人高淑珍和家人的报道,高淑珍一家14年来照顾39名残疾孩子并义务为他们办学的感人事迹,高淑珍的执著与善良得到了整个社会的承认与响应:“爱心小院”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国家民政部表示,将研究探索残疾儿童的相关福利制度,并在一些省份先行试点。高淑珍及其家人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农民家庭,然而靠着他们的执著,为了自己的信念不怕困难,他们鲜活的、充满真情实感的故事足以引发受众内心强烈的共鸣。

事实上,在我们身边,如果您稍加留意就会发现,这样的好人、这样的故事就在我们身边,几乎天天都在发生。6月15日央视《焦点访谈》播出的《托举向善的力量》,为我们展示的就是这样一些平民英雄,他们中有在湖南省凤凰县旅游时跳入激流中冒死营救落水女游客的旅游者郭炳南、导游,害怕女儿看不到自己而嚎啕大哭的导游带给我们的不是距离感而是亲近感、真实感,更让我们感受到英雄也是人,普通人也能成为英雄。勇救坠海女童的山东青岛“帅小伙”张鹏,是一名退伍军人,军旅生涯铸就了他一副热心肠。他说,如果当时不下去救他们,没有人会怪他,但他自己内心一辈子都过意不去。没有大话、空话、套话,没有豪言壮语的英雄对大家更有感召力。报道中还提到在我们身边,像这样的救人故事每天都有。最美教师、最美司机、最美导游、最美孕妇、最帅小伙……这么多的最美、最帅的词汇难以形容人们对于这些平民英雄的尊敬。他们都是平凡的普通人,却在危难时刻展示出不平凡的美丽,在他们身上,我们能够感受到人性的温暖和社会的向善力量。他们的瞬间壮举令人感动,也让更多的人行动起来,推动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和谐。正因为这些平民英雄不让人感到陌生和高不可攀,受众才会从内心真正地接受典型,学习典型,在行动上跟随典型的步伐。

上一篇:数学教学如何从“四基”的角度分析把握教材 下一篇:“语言形式”教学的三个“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