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优化对接高校思政课的方式研究

时间:2022-09-20 03:43:52

传统文化优化对接高校思政课的方式研究

摘 要: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文化根基,大学教育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渠道,而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又是非中文专业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让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相互融合或优化对接,是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师在系统了解和充分研究传统文化特点、现代价值的基础上,对思政课的结构内容了然于胸,采用符合现代大学生成长成才需求的教授方式才能实现的。

关键词:文化;传统文化;高校思政课;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8-0020-02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基础及重要源泉,也是当今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而传统文化又是一切文化发展的根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几千年来,影响了、造就了中华儿女,并将继续滋养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随着西学东渐的深入,特别是世界一体化的日渐加剧,西方文明的渗透无处不见,我们原有的教育模式暴露出难以适应时代的缺陷。于是,在西方文化教育思想的强力冲击下,中国传统教育模式被西方现代文化教育模式所剥蚀、所取代,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大学教育中的地位和影响日渐减弱,代之而起的是对英美文化的崇拜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怀疑。因此,如何重新认识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大学教育采用怎样的模式来诠释传统文化,是目前大学教育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欣喜的是,不但国家对传统文化的作用日渐重视,而且传统文化在高校两课教学内容中的比重也相当可观。然而,在部分高校,传统文化的讲授变得随心所欲或蜻蜓点水,有关这方面教授模式的探索更是少之又少,想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教授达到让大学生从内心到行为产生对自己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及认同感的目的,就变得十分脆弱。因此,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思政课中传统文化的教授方式,成为当下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课题。

一、传统文化的特点

我们知道,今天的文化是对昨天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今天我们的大学教育是在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教育,它既是对各种传统文化进行重新认识和评价的教育,又是对传统文化有所继承、有所创新的过程。而大学的思政课是传统文化传授的重要渠道。为了更好地掌握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就必须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特质。

1. 以“人”为本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特质是“以人为本”,这一点无论是《尚书・泰誓》篇的“惟人,万物之灵”,还是管仲《管子・霸言》“霸王之所以始也,以人为本”,抑或龚自珍的《释风》中的“天地至顽也,得倮虫(指人,引者注)而灵”等都能充分体现,并且在中国文化中根深蒂固绵延至今。当然,中国文化的“人本主义”内核有着自己的独特理论基础,即中国的唯物论和无神论思想。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就非常明确地表示自己的观点“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而管子认为“天不变其常”,荀子主张“天行有常”,王充认为“天道自然”,张载主张“凡有皆象,凡象皆气”“理皆在物”,王夫之认为“天下惟器”,李蛰认为“理在事中”等等,这形成了一个唯物主义传统链条。这一切又毫无疑问地表明:历代的中国人都是如此地热爱现实生活,为人类美好的生活而追求着,谋“人事”成为一切活动的中心和根本。

2. 以“德”为主

中国传统文化是德的文化,是以德为主体的文化。对“德”的追求,纵贯于整个文化发展的始终。在日常的生活中,更是强调道德原则与实际生活相统一,认为道德原则不能脱离日常生活,日常生活必须体现道德原则,所谓“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传统文化这种原则对稳定社会秩序,规范人的行为起到了积极作用。自古以来,中国的教育一直强调并且践行道德教化。这种“德行文化”同政治结为一体,衍生出了一整套的伦理规范,这种人人都可以操作的规范,让人感觉自己面对的不单单是一个个同他平等的、不平等的人,还有一组一组的人伦关系,而且自己也是这个群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承担自己的角色,必须不停歇地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手段极为简单:自省。传统文化这种“德”的修养模式,强调在道德面前人人平等,即“人皆可以为尧舜”“涂之人可以为禹”“满街是圣人”,而且在注重法治的今天,人们仍时时使用,且感受到德的作用和影响。

3. 以“和”为宗

春秋战国是中国传统文化大发展的时期,这时的思想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致走向和价值诉求,“和”成为众多思想家的思想内容和目标追求。晏子主张的“和”是:君臣之间,臣敢于提不同意见,君肯接受臣的不同意见,君臣相互补充,以达到比较全面的判断,即所谓的和就是不同观点的统一;孔子所认为的“和”则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他的“和”是肯定多样性统一的“和”;而孔子的弟子子有则说:“礼之用,和为贵”,孟子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荀子也有同样的观点:“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因此,“和”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并且这种“和”是把自然的和、人际的和、天人的和统一起来的“和”,追求的是天地人合一的大美境界。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志,锻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特性,像血液流淌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身体里,也像一面旗帜昭示着它的精神追求、价值取向和永不凋谢的魅力,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不但在国内,而且在世界各地的影响都日益扩大,它的精华,在商品经济社会、信息时代的今天仍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关于荣辱问题的丰富思考,明荣辱、知礼仪、尊德行等宝贵的民族性格,对于今天重构中国的社会伦理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和社会支撑,特别是它的“持中贵和”的处事原则,为我们应对国际国内各种事物提供了蓝本。当然,当今世界的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无视其他民族文化的存在,因为文化多样性不但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而且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在坚守自己特色的同时,也应随时代的进步而不断更新、吸纳更多的外来优秀文化来完善自我,从而把我们的传统文化提高到一个新的发展水平,更好地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支撑。

三、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课中的作用

我们知道,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向学生讲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讲什么样中国特色?就是“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因此,传统文化对高校思政课教学和大学生思想教育是尤为重要的。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远大理想的树立有重要影响。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使得我国各项事业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经济和文化发展方面与西方国家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互联网日趋生活化,外来文化的传播变得更加日常化,致使一部分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民族意识淡薄,这在一些年轻的大学生身上也能看到。因此,现阶段更有必要对大学生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让广大学生热爱这个有着灿烂文明的国家,热爱曾经饱受磨难的、自强不息的人们,明确自己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努力学习先进科学文化知识,树立远大的理想,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其次,通过思政课传统文化的讲授,能挖掘、践行、弘扬传统诚信道德,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启迪价值。教育学生言行相符,无信不立,诚实守信,是人之为人的一个重要标志。

再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大量自强不息的人物形象和人物事迹,对教育当代大学生顽强奋斗、百折不挠、乐观向上是最好的教育资源。这不仅可以教育当代大学生树立坚定信念、自强不息,还可以教育当代大学生面对困难时坚强不屈,面对成功时胜而不骄,能妥善解决现实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如感情挫折、就业困难等问题。

四、思政课中传统文化内容的讲授方式

一谈到思政课中的传统文化教学方式,大家都会齐声说相结合或二者相互交融,那么,如何结合和交融才不至于偏离高校思政课设置的目的:即思政课所承担的向学生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目的,并且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呢?

1. 对思政课中的传统文化进行整体分析

虽然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是,由于一些历史的原因和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很容易让一些年轻的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歧义。为了避免在教授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出现生吞活剥或断章取义的情况发生,教师有必要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新梳理,高度概括,归纳总结出它一系列的特点、分类,给学生一个整体的认识。

2. 阅读经典,理清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相通之处

在教授传统文化之前,要先引领学生阅读一些优秀文化经典,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用当代意识创造性地发掘、阐释、激活文学作品中丰富的人文内涵,让学生在审美鉴赏中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感悟作品中所蕴含的人生思考、人生哲理、人生智慧,将审美愉悦升华为情感精神的滋养,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以美感动人,以情感育人,促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向学生心理品质和思想道德转化,自觉形成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相通的认识。

3.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我们知道,90后的大学生对新生事物有着无比的好奇和好感。因此,传统文化教学完全可以用学生熟悉的、喜欢的教学方式进行教授,比如:通过网络、论坛、微博、电台等途径,在线和他们进行互动交流。当然,这种交流和互动,事先要设计好话题,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全方位的交流,并且教师在适当的时间必须加以指导和总结,以便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加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同时,在教师指导下,也可以发动学生来找一些他们感兴趣的题材或内容来讨论,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关注、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4. 加强传统文化的课外辅助教学

传统文化在思政课中所占内容毕竟有限,课堂教学的时间也势必不可能给它太多。因此,关于传统文化的教学,开展一系列的课外辅助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比如,不定期举办传统文化专题讲座,既可以教师自己开设专题,有条件的话也可以邀请在传统文化方面有影响力的资深专家学者,以此来增加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渠道,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进而弘扬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

另外,可以协助有关部门举办和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比如演讲比赛、辩论赛、民俗知识知多少、夸夸自己家乡的传统文化等等,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感受传统文化的作用和魅力。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拓展了传统文化的视野,让它们在大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力争茁壮成长。

五、结束语

当然,思政课中的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不单单是教师认真去教、学生努力去学的问题,它还需要其他教师、相关部门和领导的积极倡导和配合。只要教师教授方法得当,学校、教师、学生相互间通力配合,传统文化在大学校园将会焕发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郝小芳.关于高校传统文化教学改革的研究[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9).

[2]金锐.试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青年发展[J].北京教育,2011(10).

[3]朱萌,张立成.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1(11).

[4]王国雨.深化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问题探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4).

上一篇:浅析高考试题中的差异充气电池 下一篇: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实验的新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