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德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时间:2022-09-20 01:53:41

传统武德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摘要:在全国武德工作研讨会及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上,都强调要抢救武德,要把武德教育和法制教育贯彻到武术传承过程中,培养出德艺双修、文武双全的新一代武术爱好者。本文以“古为今用”、破除迷信愚痴与封建伦理为原则,辩证分析了传统武德学说中蕴涵的传统伦理,辨别了侠义英雄主义与个人英雄主义、爱国主义与江湖义气的区别,提出重构新时期的武德模式,必须以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必须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要倡导继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尊师重道、重义轻利、自强不息等传统武德伦理,发扬和继承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提倡习武着重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融和,树立爱国、爱家、爱岗、敬业的良好道德风尚。

关键词:武德教育 武德伦理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引言

随着武术运动在亚运会、亚洲武术锦标赛、世界武术锦标赛上的茁壮成长,以及我国对2008年奥运会的申办,古老的中华武术正在向步入奥运殿堂、造福全人类而努力。与此同时,武术运动的基础――武德危机也被人们所意识到。在今年全国武德工作研讨会上,国际武联秘书长李杰先生呼吁要抢救武德,在第四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上,中华体育总会主席李志坚先生提出,要把武德教育和法制教育贯彻到武术过程中,培养出德艺双修、文武双全的新一代武术爱好者(《中国体育报》2000年11月21日)。武德是尚武与崇德的统一,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一部分,是武术界共同遵守的一种道德言行准则,在传统武术中占有主导地位,虽然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容,但其基本内容却保持着相对的稳定性和边续性,历来都被习武者尊崇和效法。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历史的原因,其中的一些内容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甚至已成为武术发展的枷锁。高度的精神文明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和根本保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我们要辩证分析传统伦理,结合时代背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继承与发扬优秀的传统道德伦理,重构新时期的规范模式,使传统武术在全民健身运动中发挥积极作用,使习武着重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融和,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2.辩证分析传统武德伦理

2.1尊师重道、德艺统一。

道德品质是习武的先决条件,武术家择徒非常严格,经过长期考验后,忠厚诚朴、善良正直者才授予技艺。传统武术认为,武功修养的实质是德行的修养,德高则艺高,若无德行,纵然技艺再高,也只能是一介勇夫,因为“天外有天,强中自有强中手”,习武者必须要有相当的涵养,遇事要能忍让,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不得与人交手。实际生活中,越是武功高强的人,待人越谦和,涵养越高。内外兼修、形神兼备是武功的准则,要求技艺锻炼与品德修养相统一,形体运动与精神相统一,武术家把练习武术作为人生品德修养的途径与方法。自古以来,尽管武术界流派林立,但都能继承尊师重道这一风尚,非常重视师承关系,尊师是尊敬师父长辈,虚心求教;“道”既指道德修养,也指习武规律,还包括社会道义,强调“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弟子不但对待师傅要像尊重父亲一样,而且要尊重同门长辈,不得妄自尊大。师傅对弟子也要尽心传授,使其成材,能够在社会上有一席之地。

传统的师徒关系也有弊端,不但比较专制,而且容易滋生门户之见,本门武功只在本门派内传授,决不外传,带有浓厚的小农习气与封建专制,这不利于武术的传播与交流,不适合当今的信息时代。我们要效法的是尊师爱徒、德艺统一的精神,破除循旧保守、固步自封的旧习,摒弃门户之见、小农习气与封建专制。教师应该忠诚武术事业,敬业爱岗,以身立教,诲人不倦。学生应该勤学苦练,学而不厌。学生之间应该团结友爱,互相尊重,共同提高。

2.2见义勇为、保国卫家。

所谓“止戈为武”,即“以武禁暴整乱,止息干戈,非以为残而兴纵也”(《汉书》)。见义勇为、除恶扬善、保国卫家、救危济困,是武林人士自古以来倡导力行的人生准则、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是武林中人实现自我价值的主要途径,也是武术社会价值的重要体现。见义勇为必须以品格正直、嫉恶如仇为前提,在危急时刻敢于挺身而出,舍己为人,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多少侠义英雄故事脍炙人口,千古流传。虽然侠义英雄主义中夹杂着江湖义气与个人英雄主义,但是更重要的却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亡之时,许多热血男儿为拯救民族危难而习武。早在春秋战国时代,社会上就出现了“赴汤蹈火、死不旋踵”的武林侠客。“岳母刺字、精忠报国”,古往中来,从古代的岳飞、戚继光到近代的霍元甲,为抵御外侵、报国卫家,以及为维护民族尊严而以死相争的武林英雄很多。

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从历史上看,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绵延五千年而不衰,强烈的爱国传统是根本,爱国主义是全国各民族力量,争取国家统一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精神力量,我们一定要抛弃盲目的江湖义气与个人英雄主义,把爱国主义这一光荣传统代代相传。

2.3重义轻利、诚实守信。

重义轻利,是武林界所推崇的武德侠义,这不但指舍己为人、施恩图报的精神,而且指遵守社会基本伦理道德,在义与利不可兼得时,毫不犹豫地放弃己利而维护道义,乃至为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利益而舍生取义。《武士须知》中提出:“信义为立身之本、进德之源。……深望吾门同志,各自振发,务须一言既出,努力躬行,大义当前,至死不顾。”当然这里的义是正义与道义,绝非义气用事,坚决反对江湖义气、哥们义气。诚实守信、言行不二,是习武者的基本生活作风,“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君子以信义为本,诚实守信是传统武德的基本内容,也是做人的基本品质。

2.4勤学苦练、自强不息。

“要练武,不怕苦”,“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等众多武谚,集中反映了练习武术勤学苦练的特点,“师父领进门,修炼在个人”,功夫就是时间和汗水的积累,习武首先要超越自我,要不断克服自己的惰性,勇猛精进。通常,习武有“三关”:练习基本功要克服疼痛关、练习套路要克服枯燥关和练习实战要克服恐惧关是武术德行思想中的重要内容,是习武者人生价值观的具体体现。由于武术运动内容繁多,技术复杂,拳理深奥,练习者往往要克服身体上的痛苦和心理上的磨难,树立顽强的意志品质,才能取得进步,所以,练习武术的过程,实际就是磨练意志、培养品质的过程,这种自强不息、锲而不舍的奋进精神,能够使习武者在各项社会活动中,体现出坚韧不拔、孜孜不倦的意志品质,这对当代大学生尤为重要。

3.结语

传统武德以传统文化为理论背景,是武术修炼的基础,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其中的一些内容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甚至已成为武术发展的枷锁。我们要辩证分析传统武德学说中蕴涵的传统伦理,重构新时期的武德模式,必须以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必须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要辨别侠义英雄主义与个人英雄主义、江湖义气与爱国主义之间的区别,认清尊师重道与门户之见、小农习气的不同,明确练习武术的过程。继承与发扬优秀的传统武术,树立爱国、爱家、爱岗、敬业的良好道德风尚,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在面向新世纪的尚武精神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南勇.中国武术思想概论.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第一版.

[2]徐才等.武术学概论.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年6月第一版.

[3]陆草.中国武术.广东旅游出版社,1996年8月第一版.

[4]体育院校专业教材.武术理论基础,1996年10月第一版.

[5]中国武术段位制理论教程.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第一版.

上一篇:体育锻炼如何促进心理健康 下一篇:对我院普通大学生参加体育课外活动的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