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和决策的“外部性”

时间:2022-09-20 11:35:02

我们在做事情时,除了影响到自己,很多时候还会影响到别人,这叫行为的“外部性”,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和决策使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受损或受益的情况。

有些是好的影响,是顺带帮了别人,或带给别人好处。比如,这两天郑州下大雪。雪后,我家门前的路,一边是干燥、干净的,另一边还有好多脏雪、冰渣,为什么呢?因为一边的小店多,另一边的墙多。小店多,店主自扫门前雪,也给行人带来了方便。墙多的地方,就没人扫雪了。

但,“外部性”有很多是坏影响―你会带给别人不便,或给别人添了堵。

比如,上飞机,你站在过道上放行李,就挡住了后面旅客的路。坐到座位上,你把座椅放下来,后面的旅客觉得不爽,他提醒你收起来,你不收,俩人为此打架的也有。

大妈们跳广场舞,跳得很酣畅,但不管高音喇叭影响到了附近居民的休息,人家抗议也不理,结果,有的居民就从楼上往下泼粪,一场休闲娱乐活动变成了臭烘烘的闹剧。

现在骑电动车出行的人多了,有些车主将电动车推上楼道充电,使楼道拥挤,甚至引发火灾,死了人。

城市养狗的人也多了,出门遛狗,有人从不带清扫工具,人行道上处处可见狗屎,不小心就踩上了。就是踩不上,气味儿也不好闻,还加大了环卫工人的劳动强度。

说起环卫工,更是他人行为“外部性”的经常受害者了。有些司机、乘客爱往窗外扔果皮纸屑、矿泉水瓶,环卫工要去马路中间清扫,因此被后面的车撞死的也有。

有人说,人类聚集的速度越快,发生人际冲突的频率就越高。当今,人类聚集的速度是空前之快,发生冲突的频率也肯定会越来越高,而很多冲突,都是因为某一方没有考虑到自己行为的“外部性”而引起的。

比如“成都男司机打女司机”。据女司机后来说,她一开始并非故意要别男司机的车,她还是赶着去做善事的呢,后来,男司机报复性地别她,她也别男司机,别来别去,双方的火气越拱越大,最后两人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打了错误的一架,女司机挂了彩,男司机进了监,估计他们都应悔不当初。

有些中国游客到国外,在酒店大堂喧哗,在广场喷泉泡脚,在寺庙厕所里乱拉屎,都觉得挺自然,但就是没考虑自己这样做的“外部性”。

在内地人行道上,别说孩子小便了,就是大便也常见,但到了香港,你这样做就会引发一场激烈冲突。

“外部性”引发的冲突在网上更是屡见不鲜。你说一句话,他觉得你伤害他了,甚至就是故意针对他说的,两个人就此开撕,最后自然是两败俱伤。

政府决策,也要充分考虑外部性,比如修路是为了改善城市环境,可是动土就免不了碰到地下的古物,也免不了尘土飞扬,污染城市环境,这些在决策时就要考虑到。那么,我们应如何避免坏的外部性?或者,实在避免不了,如何能不成为人际冲突的导火索?

当你准备做一件事,或者当政府要做决策的时候,不能就事论事,还要充分看到它的“外部性”。不仅想到事情对自己的影响,还要尽量避免对别人坏的影响,这就需要每个人都有同理心,政府也要有同理心。对于个人来说,你做某件事是你的自由,但你自由的边界是不妨碍别人的自由,如果实在避免不了,你也要诚心诚意地致歉,尽量取得别人的谅解。对于政府来说,你做决策,不仅要平衡待实施政策的本益期望值,也必须平衡不在期望之内的效应。而且,政府还应鼓励企业、个人多做能产生好的“外部性”的事,少做坏的,如此,则“和谐社会“可期,全体社会成员文明程度的提高也指日可待了。

上一篇:“塞翁失马”的嫌疑 下一篇:关于高考二轮生物复习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