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并购对目标公司竞争力的影响要素研究

时间:2022-09-20 04:04:43

外资并购对目标公司竞争力的影响要素研究

摘要:本文在构建企业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以2000―2005年发生在我国沪深两大证券市场上被外资并购的上市公司案例为研究对象,探讨并购相关性、股权集中度、主并公司地区差异、并购方式等四大并购因素对目标企业竞争力变化的影响。

关键词:外资并购 企业竞争力 相关并购 股权集中度 协议并购

一、导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外资并购已经成为我国并购舞台上一支日益壮大的力量,外资并购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事件层出不穷。那么,来势汹涌的外资并购是否真能提高我国企业的竞争力?并购的哪些要素对提高企业竞争力有显著影响?科学地分析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外资并购下的沪深上市公司竞争力实证研究

(一)企业综合竞争力变化研究

首先以2000~2005年在沪深两市上被外资并购的30家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构建企业竞争力模型,来评价样本公司在被并购前后竞争力的变化情况。企业竞争力模型构建指标见表1。

据此可算出,30家样本公司从并购前两年至并购后两年的竞争力得分均值,如表2。

根据表2,可画出反映并购前后目标企业综合竞争力变化的折线图,见图1。

企业竞争力综合得分均值折线图清晰地说明,外资并购在较短期内并不能明显提升企业竞争力,出现了一个短暂的“衰退期”。这是因为企业在被并购之后需要一段磨合期来整合资源实现协同效应,即所谓的“并购过渡期”。但从长期来看,实质性控制权转移的外资并购能够大幅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二)外资并购要素对目标公司竞争力影响的研究

1 并购相关性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本文的30个样本中,相关并购子样本有15个,非相关并购子样本有15个。依据前述方法可画两个子样本在并购前后竞争力综合得分折线图,如图2所示。

两种类型的并购虽然都能提高企业的长远竞争力,但两者的走势不尽相同。为了更深入分析相关并购和非相关并购下的企业竞争力变化;对这两种类型的并购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得到相伴概率为0.072。当显著性水平为0.1时,表示拒绝零假设,说明两者之间差别显著,即相关并购提升目标公司竞争力的效果比非相关并购更显著。

2 股权集中度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股权集中度常用的度量指标之一就是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绝对控股模式下,第一大股东拥有了公司股份总额50%以上。本文依据并购后外资股东是否处于绝对控股地位,将外资并购(共30个)分为绝对控股样本(13个)和非绝对控股样本(17个)。依据前述方法可画两个子样本在并购前后竞争力综合得分折线图,如图3所示。

对这两种类型的并购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得到相伴概率为0.443,表示两类样本的差异在44.3%的显著性水平下才显著,而一般的统计检验中是以5%或10%为显著性水平的。因此,可以得出结论,从沪深两市企业既有的被并购案例来看,国外公司是否取得绝对控股权,并没有对企业竞争力产生显著差异。

3 主并公司地区差异的比较分析

在30个样本中,11个并购案例的主并公司都是香港的公司,其余19个公司所属地大都是欧美地区。随着香港回归祖国,香港企业投资大陆的主观意愿也越发强烈,内陆各地政府也积极制定出台各种优惠措施,意在筑巢引凤,双方贸易往来空前密切。那么,如此火热的香港投资大陆潮,是否真给大陆企业带来了比其它外资更强有力的福音呢?依据前述方法可画两个子样本在并购前后竞争力综合得分折线图,如图4所示。对这两种类型的并购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得到相伴概率为0.193,接近于显著性水平0.2,说明两者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别。由此可知,主并公司为香港地区的并购在提升目标公司的竞争力方面,效果并不理想;而主并公司为非香港地区的并购却能较显著地提高目标公司的竞争力。

4 并购方式差异的比较分析

纵观全球并购活动,绝大多数是通过公开市场进行并购,而与国外证券市场不同的是,我国上市公司的股票被分为流通股与非流通股,国家股、法人股暂不参与流通。正是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的特殊股权结构,造成上市公司的国家股、法人股只能通过协议的方式转让,这就决定了在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转让的方式中,协议收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30个样本中,就有19个并购案例是通过协议并购来完成的。由于样本数量有限,本文研究中将协议并购的19个样本归为一类,其余11个样本归为非协议并购类型。依据前述方法可画两个子样本在并购前后竞争力综合得分折线图,如图5所示。

对这两种类型的并购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NOVA),得到相伴概率为0.017,小于显著性水平0.05,表示拒绝零假设,说明两者之间差别显著,非协议并购相对于协议并购,更能提高目标公司的企业竞争力。

三、结论与启示

根据以上实证分析的结果,我们得到以下结论及相应的启示:

(一)被外资并购的上市公司在经历了短暂的“过渡期”后。竞争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这是因为并购企业在宣布并购后,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并购过渡期”,并购方在此期间内可能不但不能够实现并购所带来的种种好处,还有可能会提高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出现并购后短暂的“衰退期”。企业真正要通过吸收外资最终提升企业竞争力是个比较漫长的过程,需要在较长的考察期来考察。

(二)相关并购提升目标公司竞争力的效果比非相关并购吏显著

当发生相关并购时,跨国公司在相关产品或业务上比国内的具有一定竞争优势,上市公司在被外资并购后,双方容易整合企业资源,形成规模效应。而发生非相关并购时,跨国公司缺少应该拥有目标企业的“行业专属管理能力”和“企业专属非管理人力”。目标公司吸收主并公司的先进技术、适应并购公司的管理机制的速度也会相对较慢。

(三)绝对控股并购和非绝对控股并购都能使企业竞争力得到提升,但受本文考察样本的限制。两者对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差异不显著,不能得出确切的结论

控股权是企业经营的制高点,也是我国企业与境外公司进行并购交涉时最难以达成共识的一个问题。我国企业在招商引资时,一方面,希望借此资缓解国内资金矛盾,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而达到这样的目的,不可避免地要以出让部分甚至多数所有权为代价。另一方面,出于对自身经济的的考虑,我国企业也会争夺控制权,积极寻求对并购后的企业的影响力。如何在上述两方面之间找到平衡点,是当前日益频繁的外资并购中亟待重视的问题。国家应当不断完善有关外资并购公司的法律法规,适当放宽某些领域的外资并购门槛,对某些特殊领域限定适当的持股比例,使得外资并购在具体操作中有据可循。

(四)主并公司为香港地区的并购在提升目标公司的竞争力方面,效果并不理想:而主并公司为非香港地区的并购却能较显著地提高目标公司的竞争力

主并方的香港公司大多为金融投资公司或者主营业务不鲜明的公司,其所从事的并购多为混合型并购。大陆企业在迫切需要招商引资的情况下,往往盛情邀请最容易争取到的投资客户――香港投资公司,未慎重考虑并购是否会带来协同效应,反而使得并购后的目标公司竞争力下滑。而主并公司为非香港地区的19个并购案例中,大多为横向或纵向并购,主并公司往往是目标公司所在领域的跨国巨头,并购后目标企业能够较快较好地发挥出与主并公司间的协同效应,企业竞争力得到明显提升。

(五)非协议并购相对于协议并购,更能提高目标公司的竞争力

结合我国实际,主要原因在于:协议收购过程缺乏公开透明度,缺乏市场的监管;政府在企业并购过程中参与过深,给原本应该市场化的收购活动添加了行政色彩;协议收购大多采用一对一的谈判方式,人为干预过多,不利于并购市场的良性运作。然而,在我国目前上市公司以国有企业为主的格局下,股权协议转让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是外资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收购的主要方式,国家应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探索更多适合我国国情的并购方式。

上一篇:我国房地产市场博弈分析 下一篇:内蒙古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与持续利用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