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

时间:2022-09-19 02:58:30

中职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

摘要: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改变着教育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素养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的必备素养之一,中职学校学生应该具备怎样的信息技术素养,以及如何培养,就成为我们中职教育者关注的问题。

关键字:职业学校;信息技术素养;培养策略

信息技术素养是信息时代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信息时代每个公民必备的一种基本素养,与思想道德素养、文化知识素养、身体素养、心理素养一样是学生的基本素养的构成要素。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为社会培养实用型技术技能人才,信息技术素养作为职业素养的一部分,也是中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应注重对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和研究,以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水平。

一、信息技术素养

信息技术素养是一个含义广泛的综合性概念,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提出来的。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后来信息素养又解释为“人们在解答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了解提供信息的系统并能鉴别信息的价值、选择获取信息的最佳渠道、掌握获取和存储信息的基本技能,如数据库、电子表格软件、文字处理等技能”等。1998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制定了学生九大信息素养标准:1.即能够有效地和高效地获取信息;2.能够熟练地、批判地评价信息;3.能够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4.能够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5.能够欣赏作品和其他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内容;6.能够力争在信息查询和知识创新中做的最好;7.能够认识信息对民主化社会的重要性;8.能够履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法规和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9.能够积极参与活动来探求和创建信息。

二、中职学生应具备的信息技术素养要求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了信息技术素养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自此以后,我国在信息素养教育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也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基于这一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根据信息素养的内涵和内容,可以将中职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概括为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也正是对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要求:1.主动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2.良好的信息道德修养;3.全面掌握充足的信息技术知识;4.熟练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三、中职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现状

近些年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素质持续下滑,大多数是升学无望、就业无门的初中生,他们年纪尚小,多数学习困难,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够端正、纪律意识淡薄,而农村学生占了绝大多数。如何培养这些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是职业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

笔者在河南省部分学校进行了调查,我们发现:1.大部分学生对信息技术充满了渴求,“想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2.有一定的自觉获取信息的观念,“敢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3.强烈地意识到信息需求和信息利用是自身发展的资源和动力。4.学生信息守法意识相对比较薄弱。5.对于上网目的大部分学生还停留在娱乐上,上网主要是聊天和游戏,学生逃课上网吧的现象还屡有发生,甚至通宵达旦,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发展,有的还造成恶性事件,形成严重后果。

我们可以看出,中职学生在信息技术素养方面还没有达到我们所期望的培养目标,仍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点:

1.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并不感到陌生,具有“想用”“敢用”信息技术的意识,但学生上网目的却不够明确,很大一部分学生仍然把游戏、聊天交友等娱乐活动放在首位,没有真正发挥网络丰富信息资源的优势为已所用。

2.学生的信息道德水平参差不齐。网络庞大的信息资源打开了学生不断探究的好奇心,然而面对“忽如其来”的大量信息,部分学生缺乏分析、判断信息的能力,容易受不良信息的影响,使道德水准下降。另外,一部分学生认为网络不同于现实,转发病毒、不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等现象屡有发生,甚至有的学生想成为黑客。

3.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尽管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识不够全面,对于一些常用软件、信息工具的使用也不能达到熟练掌握,这就限制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不利于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提高。

4.学生对提高自身信息技术素养充满了期望。学生对于相关课程也比较感兴趣,愿意通过不断地学习,成为一个具备较好信息技术素养的人,他们已经充分认识到,在未来的竞争中,信息素养是一个人综合素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他们走上成功之路的基础。

四、中职学校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策略

综合以上的现状分析可以看出,中职学生在信息技术素养方面还没有达到我们所期望的培养目标,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根据职业教育灵活性、多样性的特点,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一)优化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人们所使用的技术、软件大多很快被新的、功能更强大的技术所取代,试图通过在学校对信息技术的一次学习而受用终身是不现实的,这也是信息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主要特点。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让学生成为主体,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关键。现在中职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基本还是以课堂讲练为主,照搬其他学科教学模式的情况普遍存在,忽视了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的灵活性、针对性和多样性,忽视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忽视了激发学生的潜能;只重视学生的某些技能,而忽视信息技术知识、能力、道德等方面的教学。基于这种情况,中职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必须改变教学模式,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

(二)关注学生差异,注重多角度因材施教

通过调查发现,不同年级、地域的学生,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有明显有差异,因此,要注重从多个角度分析学生的认知差异,因材施教。

1.年级差异

学生信息技术素养与年级有非常明显的关系,通过我们的调查显示,三年级学生信息技术素养总体水平最高,说明学生经过学校教育和个人努力,信息技术素养比入校时得到了提高。一般新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最强,三年级学生的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最强,而二年级学生信息道德最低。这是因为经过一年级的学习和熟悉环境,容易受到社会一些不良因素的干扰,并且降低对自己的要求,而三年级学生即将面临就业危机,迫使他们开始留心各种有关信息,同时加强学习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这也带来了信息技术素养水平的提高。

根据三个年级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的差异应有的放矢,对于一年级学生,应多给他们提供信息知识,让知识的清泉去灌溉他们;对于二年级学生,要加强他们的道德品质和纪律法规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道德;对于三年级学生,要培养他们利用信息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譬如利用网络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就业岗位,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2.地域差异

城市学生信息素养整体水平比农村学生高,主要是由于农村来的孩子比较淳朴,基本上没有接触过信息技术,而城市学生家庭经济水平较高,家里多数拥有计算机,平常也可以接触到网吧、电子阅览室等信息化渠道,对了解和学习各种信息资源提供了良好的支撑。因此,对于不同地域的学生培养方法也应有所不同。譬如,对于一年级学生,如果他们是来自农村的刚接触信息技术课的学生,对键盘和鼠标不能很熟练地驾驭,可以通过“打地鼠”、“摘苹果”等游戏来培养他们良好的指法,而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可以培养他们的排版、简单的平面设计等,还可以让城市学生辅导农村学生,总之要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促使学生主动地去学习信息技术知识。

3.个性差异

每个学生都是相对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长所在,信息技术素养的形成不应忽略学生的个性色彩。经常组织各项信息技术竞赛活动,开展一些有利上发展学生个性和特长的信息技术兴趣小组和课外活动,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走上信息技术之路。

(三)创造网络文化,营造良好的校园信息环境

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提高不仅仅依靠信息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更重要的是与学生所处的信息环境有关,一个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根本保证。现在很多学校已经建立了校园网,但其利用率却很低,有的甚至成为一种摆设。究其原因,是校园网的内容不够丰富,过于单一,缺少趣味性和实用性。因此,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应该在丰富校园网的内容上下功夫,充分利用好这块阵地,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其内容应当包括思想教育类、学习知识类、心理咨询类、职业指导类等等,除此以外,还应当包括教育教学所需要的各种资源、软件以及素材等。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鼓励师生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应用信息技术,提高信息素养,如开展网上热点问题讨论,网页设计竞赛等活动等。同时,学校要积极鼓励信息资源与软件的应用,通过信息资源和软件来营造培养信息素养的环境,提高学校的教育与管理水平。

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教师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水平,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手段,教会学生如何寻找和利用信息、如何组织信息、如何创造信息,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知识和能力,能够以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以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将它们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和进行创新性的思维拓展,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成为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简少君.论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基于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信息素养的调查[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4(06)

[2]孙其辉.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

上一篇:自我和谐研究概述及现状分析 下一篇:探讨煤矿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现状以及相关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