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肌痹的研究进展

时间:2022-09-19 01:31:22

中医药治疗肌痹的研究进展

【摘 要】 通过查阅、分析、总结近几年中医诊治肌痹的相关文献,笔者发现中医药治疗肌痹具有适应症广、总有效率高、毒副作用小的特点和优势。中医药能够广泛而有效地运用于肌痹的防治。

【关键词】 中医药;皮肌炎;综述

肌痹是一种主要累及皮肤和(或)肌肉的全身性免疫性疾病,临床以眼睑淡紫色皮疹和对称性四肢近端肌肉无力为主要特征,相当于西医的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1],属于“痹证”范畴。国外报告每1万人中会有0.6~1个人发生皮肌炎,女性多于男性[2];国内发病率不确切,住院患者中男女之比为11.2,年龄为5~80岁[3],常累及全身多脏器,伴发肿瘤频率高,极大地影响了患病人群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相关文献报告中医药治疗肌痹具有良好疗效。现就此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1.1 古代医家的认识 肌痹的古籍明确记载可追溯到《黄帝内经》,后世医家多有阐述。《素问・长刺节论》云:“病在肌肤,肌肤尽痛,名曰肌痹”。《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肺热叶焦……著则萎也辟走……脾气热……肌肉不仁,发为肉萎。”《诸病源侯论》云:“此由血气虚弱,若受风寒湿毒,气血并行肌腠。邪气盛,正气少,故血气涩,涩则痹,虚则弱,故令痹弱也。”《医通》谓:“肌痹者,即着痹、湿痹也……四肢萎弱,皮肤麻木不仁,精神昏塞。”《证治汇补・痹证》云:“痹久成痿,虚之所在……久而不痛不仁难治。”由此可见,正气亏虚、皮肤肌肉及脏器感邪发为本病,“不通、不荣”导致肌肉疼痛、萎软无力表现。

1.2 现代医家的认识 马云枝[4]认为内因责之于五脏亏虚,肺胃阳气亏损、肝肾阴血不足、营卫失和;外因主要为风、寒、湿、热诸邪;病机主要为营卫失和,外邪内侵,阴阳两虚。范永升[5]认为正气亏虚,复因湿热毒邪侵袭而致病,总属虚实夹杂之证;病机以正虚、湿热、血瘀贯穿始终。李孔定[6]认为“湿浊热毒”致病。李学增[7]认为邪毒外侵或内生是主要致病因素,瘀毒互结、痹损脉络为主要病机。陈湘君[8]认为脾胃虚弱为该病之本,湿、热、瘀、毒为该病之标,病变脏腑与脾、胃、肺、肾有关。陈学荣[9]认为本病病久阴阳气血失调,脏气受损。陆春玲等[10]认为,络脉病变是本病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主要因素;病机转化由表入里、由实转虚,由肌肤阳络沿经脉内传而至脏腑阴络,最后诸湿、热、瘀、虚交结为患而变病百出。总之,本病主要是由五脏虚损、饮食劳倦、六淫侵袭、七情内伤引起,风、寒、湿、热、毒、瘀是本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内外合邪、共同致病,导致气血逆乱,皮肉、经脉、脏腑受损,出现皮肤斑、丘疹、色素沉着、萎缩,肌肉肿胀疼痛、萎缩无力,发音、饮水困难,肌酶异常,以及脏器组织肿瘤等。

2 中医治疗

2.1 辨证施治 王承德等[11]分六型辨治:①风热犯肺证,治宜清热解表润肺,方以银翘散合清燥救肺汤加减;②热毒炽盛证,治宜清肺解毒、凉血通络,方用犀角地黄汤加味;③内陷心营证,治宜清肺解毒、清心凉营,方以清瘟败毒饮合清宫汤加减;④寒湿入络证,治宜散寒化湿、温阳通络,方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合防己黄芪汤加减;⑤脾虚湿困证,治宜健脾益气、化湿通络,方以三妙丸合薏苡仁汤加减;⑥肝肾阴虚证,治宜滋补肝肾、养阴合营,方以一贯煎合左归丸加减。

金相哲[12]以风湿热毒入营入血及肝肾阴虚余邪痹阻为纲将本病分四型辨治:①风热炽盛证,治宜疏风清热、凉血解毒,方用普济消毒饮加减;②热入营血证,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活血,方用清温败毒饮加减;③脾虚湿热证,治宜清热利湿、健脾益气,方用当归拈痛汤加减;④肝肾阴虚证,治宜滋补肝肾、养阴清热,方用大补阴丸合知柏地黄丸加减。

郭刚[13]从湿论治本病,根据不同证型选择治疗方法和药物:①寒湿型,治宜温经散寒、祛湿通络,药用乌头汤、薏苡仁汤、身痛逐瘀汤等随证加减;② 湿热型,病初兼表症者,治宜疏风清热、宣化水湿,药用藿朴夏苓汤、三仁汤、银翘散等加减,湿热并重者,治宜辛苦通降、化湿清热并用,方用清热除湿汤、当归拈痛汤、宣痹汤加减,湿热蕴毒者,治宜清热解毒、祛湿化浊,方用甘露消毒丹加减;③脾虚湿盛型,治宜健脾化湿,药用除湿胃苓汤或参苓白术散加减;④湿兼阴虚型,治宜祛湿化浊、滋阴清热,方用平胃散或四妙散合虎潜丸或地黄饮子加减;⑤ 湿兼阳虚型,治宜温肾壮阳、健脾化湿,方用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

常贵祥[14]以肌肉疼痛无力为主症,临床主要分四型辨治:①热邪郁肺型,清肺解肌、和胃去湿为法,药由黄芩、知母、桔梗、山豆根、茯苓、薏苡仁、山楂等组成;②寒湿阻滞型,温阳化湿解肌为法,药由党参、炒白术、紫苏、茯苓、泽泻、车前子、肉桂、薏苡仁等组成;③肝气郁结型,疏肝理气、和营解肌为法,药由柴胡、当归、葛根、白芷、浮萍、蝉蜕等组成;④气血不足型,益气养血为法,药由黄芪、当归、太子参、白芍、丹参、鸡血藤、白芷、枸杞子等组成。

程绍恩[15]认为,毒邪内蕴,治法应以解肌、排毒为主,清热解毒、宣肺祛湿,毒退则疹消,肌肤症状随之好转,用自拟柴葛芷桔汤随症加减;机体虚衰症状较突出,则以养血益气兼祛风湿为主治本,养血解肌、活血润肤、解毒止痒,方用自拟荆防四物汤加减。

2.2 分期论治 肌痹的分期虽然较困难,但是近年医家对其分期论治[8,16,17]亦有探讨,现就作一小结。肌痹分期以急性期和缓解期(恢复期)为主,急性期多以急性起病, 发热恶寒,全身肌肤肌肉疼痛、面红、眼睑紫红皮疹、胸闷、咳嗽、咽干咽痛、低热、潮汗、口干不欲饮、全身肌痛困重无力等临床特征为主;缓解期(恢复期)以肌力逐渐恢复, 全身皮疹消退,或仅余淡淡红斑、四肢肌肉近端乏力、肌肉酸痛不显、久病不愈、肢体无力、肌肉萎缩,以及实验室检查心肌酶各项指标明显下降等为主要临床特征。急性期实乃正邪相争, 虚实夹杂之象,证型以风热犯肺、湿热困脾、热毒夹湿、痰热瘀阻、痰瘀互结多见,治疗以清消为主,以清肺润燥、清热燥湿、清利湿热、利湿脾健、清热解毒、活血祛瘀、活血通络、凉血化瘀为法,方选桑菊饮、连朴饮合四妙丸、清营汤、羌活胜湿汤、犀角地黄汤合甘露消毒丹、清瘟败毒饮、萆分清饮、血府逐瘀汤等方剂。缓解期(恢复期)正气渐复,邪气未尽,虚实夹杂以正虚为主,证型为脾气亏虚、气虚血瘀、脾肾阳虚、脾肾两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治疗以扶正祛邪为治则,扶正为主,健运脾胃为要,法当健脾益气、益气活血、温补脾肾、健脾益肝肾、补益肝肾、养血育阴、益气养阴为主,方可选参苓白术散、健脾丸、补中益气汤、补阳还五汤、金匮肾气丸、防己黄芪汤、六味地黄丸、地黄饮子、大补阴丸。

上一篇:远红外舒筋活络贴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观察 下一篇:萆苓痛风方对大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