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发展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6 01:16:21

中医药发展论文

中医药发展论文范文第1篇

中医进入美国最初也是随着华裔劳工的输入,为劳工解决自身的病痛,那时候的中草药铺和针灸只在华工居住区内开设。中医在美国受到关注的源头是在1971年,美国纽约时报著名记者詹姆斯•赖斯顿(JamesReston)报道了其在中国患阑尾炎并在北京协和医院做阑尾切除术,术后应用针灸疗法消除疼痛的治疗经过,这篇文章被公认为美国大众传媒首次向公众介绍现代中医针灸疗法。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其随队医生塔卡(WalterRThach)参观针刺麻醉手术,针刺麻醉过程在美国电视台公开播放之后引起极大的轰动,从而掀起第一次针灸热潮[5]。尽管如此,针灸当时仍被很多官员和医生认为是巫术。直到1977年12月,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首次肯定针灸这一古老疗法,针灸在美国的处境才开始慢慢好转,至1986年,全美50个州陆续承认并确立了中医针灸的合法地位。据2008年的一项统计结果显示针灸行业的年产值已经达到16.5亿美元,大约70%的美国人接受过针灸治疗[6]。随着针灸的传入,中药也受到美国人的青睐,全美各种中药店和含中药的保健品店有12000多家,年销售额达20多亿美元[7],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愿意接受中医的诊疗。

2中医在澳大利亚与美国的比较

2.1传播和发展历程比较

中医药传入澳大利亚和美国都是因淘金华工的涌入。1848年,100余名广东人应募前往澳大利亚当劳工,这是第一批到澳大利亚的中国人。同年,在美国西部发现黄金后,赴美华人也逐渐增多。在传入初期均经历了一段被当地人排斥和极力反对的暗淡萎靡时期。在白澳政策时期的澳大利亚,排华事件屡见不鲜,排华法案层出不穷[8]。美国则视中医为“巫医”而多方否定。后都因尼克松总统访华,中医的处境才逐渐好转,并掀起一股热潮。随着民间对中医的认可度不断增高,官方对中医也渐渐重视起来。澳大利亚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就将中医归入“商业经营”的范畴,允许中医诊所和中药店在澳大利亚公开营业。而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在1991年率先创立了第一个中医针灸诊所,开创了美国国家医学最高权威医院启用针灸治疗患者的先河[9]。

2.2中医立法的比较

中医在澳大利亚和美国发展势头良好,两国均有不少州政府对中医实现立法。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州是澳大利亚首个为中医立法的州,开启了西方社会为中医立法的历程。并且在2012年1月16日,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正式公布全国中医注册标准,在全国进行中医注册,使得澳大利亚成为首个承认中医合法的西方国家,从此中医在西方世界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10]。与澳大利亚不同,虽然全美50个州陆续承认并确立了中医针灸的合法地位,如早在1973年4月,美国内华达州立法委员会就几乎全票通过了将针灸、中草药及其他中医诊疗方法合法化的法案,但是一直到现在美国联邦政府尚未公布全美有关针灸或者中医方面的法律法规,仅以州立法的形式对针灸进行规范和管理。而各州政府对针灸立法管理上可分为两类:第一种是州政府专门为针灸立法并设立针灸师头衔,共计30个州。第二种是州政府不专门对针灸进行立法,也不设立针灸师头衔,但是可以在医师指导下应用针灸,共计20个州。另外两国的中医管理机构的影响力也是不同的。澳大利亚中医管理局[ChineseMedicineBoardofAustralia(CMBA)]是制定注册标准和审理申请人注册申请的唯一管理机构,申请人一旦通过,即享有在全澳行医的资格。而美国的中医管理机构,即美国国家针灸与东方医学委员会(NC-CAOM),虽然在全美影响很大,已有98%的州要求申请中医师执照者必须通过NCCAOM考试或者持有NCCAOM证书,但是其仍为非正式的政府机构,有些州并不认可它的权威性。

2.3美澳中医教育的比较

澳大利亚和美国都十分重视中医教育,中医教育在两国已形成体系。澳大利亚是除中国以外唯一在正规大学设立本科中医课程的国家。1991年在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RMITUniversity)RMIT生物医学及健康科学学院成立了中医部,开设正规的中医学士和硕士教育课程[11],另外维多利亚大学、悉尼理工大学、西悉尼大学、雪梨科技大学等先后开设了中医学系。美国的中医教育目前有四种形式:一是中医学院,二是医学院里的中医教育,三是西医师的中医继续教育课程,四是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的中医博士后项目[12]。澳大利亚的大学中医教育课程和美国中医学院的课程均为3年制的全日制学习,不仅要通过中医理论课程的考核,还要完成临床实践。然而,两国的中医教育均存在课程设置不全面或不系统、师资力量单薄、实习不到位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两国中医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均将目光投向我国的中医教育界,加强与我国的合作与交流。如皇家理工大学中医学系规定本系的学生必须要到中国南京中医药大学进行一年的毕业实习,并接受临床考核。美洲中医学院、中国传统医学院分别与北京、广州中医学院签订学术交流的协定。

3结语

中医在澳大利亚和美国的传播和发展无疑处在西方国家的领先地位,尽管如此,我们仍需要看到中医在两国面临的种种问题。第一,中医依然是作为西医的“补充部分”,地位没有改变。第二,虽有相关法律法规做保障,但处境不容乐观。澳大利亚对中医进行立法,但注册门槛比较高,很多年长的中医师面临重重困难。美国各州虽对针灸立法,但各州之间差异较大。第三,中药进入市场条件苛刻,无法发挥中药的治疗价值。但从澳大利亚和美国的中医药发展状况,可以看出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已越来越被西方认可,随着其治疗机理的进一步阐释和被社会接受,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会有十分广阔的前景。除此之外,在研究中医西传的过程中可以适当运用人类学的方法。贺霆教授在文章中说过,被当地文化解读重塑后的“中医”,不但是本民族文化想象力和创造力解放的产物,也是最能体现西方社会特点的部分,需要西方中医人类学研究者特别关注,对中医走向西方、走向世界最有意义[13]。通过人类学研究,实地调查得到的第一手材料,能最真实的反映西方中医的现状,对我们认识中医在海外的传播和发展提供正确的资料,以使我们的研究更客观合理。

中医药发展论文范文第2篇

中医药论文系指中医药学术论文,有广义狭义之分,作为一篇真正高质量的中医药论文,最根本的一条应该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这一土壤上的,这不仅仅是其特色而且也正是其生命力之所在。目前之所以出现中医药论文八股化这一严峻局面,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其脱离中华传统文化,片面追求中医药论文与国际接轨,反映于中医药论文创作上则是写作风格等方面沿袭西医学论文的套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中医药论文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中医药论文的写作上,理性成分相对较少感性成分相对较多,论文模式雷同严重,并且缺乏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不利于中医药理论出现新的系统性的突破性的进展。大多数论文重记录不重分析、重报告不重研究,涌现出大量内容雷同的中医药论文。据笔者调查国内数十种中医药杂志所的情况,发现最典型的属治疗病例报告类论文(占该期论文总数80%左右),其次是古方新用类与老药新治类论文(二者共占该期论文总数5%左右)。上述论文虽然也是“讨论”、“体会”之类的解说,但大多浅尝辄止。这种中医药论文只是描述了现象却没有揭示出本质,它的学术价值是很低的,临床上可重复性较低,现实中难以推广。一些论文用西医的实验指标解释中医药理论,或一一对号入座的现象也很普遍。而且,有些实验结果的真实性也令人怀疑。笔者认为,作为一篇中医药论文理性成分要大大超过感性成分,要多出一些新的、系统性的、深入分析的中医药论文,也只有这样的中医药论文才经得起实践检验,才值得临床推广。

二、中医药论文的写作中急功近利思想严重,存在“舞弊”现象,十分不利于出现真正的高质量的中医药论文。目前,绝大多数医药单位都以的多少做为评定职称的条件之一,这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医药论文作者的功利思想。由于高质量的中医药论文要花费作者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并且是否成功、是否会得到社会承认还是个未知数,所以绝大多数作者受功利思想的影响往往选择易于写作的“报告式”论文。更有甚者,一些作者还在期刊杂志上弄虚作假。可以想象,即使在国家重要医药期刊上已经发表过的某些中医药论文,也有可能存在一定水分。那么,正在等待发表的中医药论文中,其虚假的成分又该如何识别呢?这确实是摆在中医药论文审读者与出版单位面前急需解决与必须解决的难题。

三、出版中医药论文的有关部门把论文作者局限于在中医药界中头衔重、名份多的“专家”人士,没有广开言路。部分人一谈医则言必出专家教授才会有人相信,但冷静分析一下,专家某些所论也存在老生常谈的情况,没有新意。事实上,在中华传统文化土壤上成长的中医药学在其传播与继承方式上数千年来一直是以师徒传授为主,至今这一现象在我国民间仍广泛存在,许多中医药高深技艺也只能通过带徒方式才能深切领会与熟练掌握,这就决定了我国民间确实存在一批有精湛技艺与丰富临床经验的中医药人才。由于受西方国家医药管理经验的影响,国内目前仍没有出台评定民间中医药人才职称的相应政策法规,除了极少数以前曾获得过名老中医称号的民间中医药人才外,绝大多数有真才实学的民间中医药人才没有任何头衔。某些出版中医药论文的有关部门束缚民间中医药人才的发言权,确实让许多宝贵的中医药理论及临床经验难以让大众所知,甚则有失传的危险,针对这一人为问题,笔者提议,中医药论文文题下只署作者姓名,文后附作者通讯地址,无特殊理由不得挂头衔以示区别。如此这般,凡是对中医药感兴趣并有一定研究心得的人士所写的中医药论文,只要达到出版水平,同样可以给予发,这样做的话将有利于中医药发展。

中医药论文来源于临床实践,又指导临床实践,密切反映中医药发展水平的高低,所以我们必须重视现阶段中医药论文存在的种种弊端。中医药论文试图与国际接轨是寻求共性的反映,但必须以不失特性为前提,要共性与特性相结合,二者之间更要突出特性,这样做写成的中医药论文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医药论文。当前,中医药论文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弊端,中医药论文还应不断改进,以更趋完善。

中医药发展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学术影响力;InCites数据库;SCI论文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7.03.023

中图分类号:R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7)03-0096-05

Study on International Academic Influence of TC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Recent Ten Years LIU Yu-ting, MA Lu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69,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academic influence of SCI papers of TC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recent 10 year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academic exchange.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evaluation ranking of degree and graduate education development center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published in 2012 and standardization of InCites database, 10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ere selected. InCites platform was used to select 13 representative indicators and to analyze the cited cases, H index and the cooperation of the SCI papers published in 2006-2015. Results The SCI papers published by 10 TC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been growing rapidly since 2010, and the average influence of standardized citations was 0.76. The average percentage of cited papers was 67%, which was slightly lower than that of 71% in clinical medicine papers of mainland of China. H index was 30. The average percentage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papers in TC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as 17.71%, which was lower than the percentage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papers in clinical medicine of mainland of China (22.85%). Conclusion In recent 10 years, the academic level of TC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our country has been developing rapidly. However, there is still a need to further explore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focus on research frontiers, strengthe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carry out innovative research and improve academic influence.

Key words: TC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cademic influence; InCites database; SCI papers

中t药在我国应用已有几千年历史,中国传统医学强调系统、辨证,着重养生保健,善治未病,中医药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2015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令中医药界乃至全国人民备受鼓舞。近年来,中医药学的国际地位逐步提升,中医药学研究在国际上的学术交流逐渐增多。本研究对我国中医药院校的国际上发表文献的情况进行分析,揭示近10年中医药院校学术研究

通讯作者:马路,E-mail:

的情况及国际学术影响力。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根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12年公布的学科评估排名,选择中医、中药学两个学科的重点学科中医药院校,同时考虑InCites数据库中名称规范化情况(部分重点学科院校如天津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等在数据库中未规范化,暂未选取),并加入比较有代表性的中国中医科学院及数据库中已规范化的江西中医药大学,共选择10所院校。

1.2 数据分析平台

InCites是汤森路透公司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开发的科研评价与分析平台。InCites综合36种计量指标和1980年以来各学科各年度的国际标杆数据,提取Web of Science每篇文献的题录和指标,可按照科研人员、机构、区域、研究方向等模块进行深入分析和有效的科研评估[1]。InCites可用于分析机构的学术表现和影响力,并针对全球同行的研究成果进行比较,监测机构的科研合作活动,寻求潜在科研合作机会[2]。该平台可进行科研产出[3-4]、学术影响力[5]、国际影响力分析[5]和科研绩效评估研究[6]。

1.3 指标选取

本研究选取InCites平台具有代表性的13个指标[7-8]:Web of Science论文数、规范化的引文影响力(category normalized citation impact,CNCI)、被引频次、论文被引百分比、篇均被引频次、排名前10%的论文百分比、高被引论文百分比、高被引论文数、热门论文百分比、平均百分位、H指数、国际合作论文数和国际合作论文百分比。

1.3.1 规范化引文影响力 某一文献集合的引文影响力=该文献集合总引文数÷文献总数,表示1篇文献获得的平均引文数。CNCI指按学科、出版年和文献类型统计的规范化的引文影响力,排除了出版年、学科领域与文献类型的影响,如果CNCI值为1,则说明该组论文被引表现与全球平均水平相当,大于1则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小于1则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1.3.2 高被引论文百分比 高被引论文、热门论文指标来源于汤森路透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ESI)。高被引论文是指近10年,同年同W科被引频次排名位于全球前1%的论文;热门论文是指近2年内,同年同学科被引频次在近2个月排名位于全球前0.1%的论文。高被引论文百分比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的出版物百分比。

1.3.3 平均百分位 百分位是通过同出版年、同学科领域、同文献类型的所有出版物的被引频次分布确定低于该论文被引次数的论文的百分比获得,体现该类论文集中的相对被引情况。例如1篇论文的百分位值为1,则该学科领域同出版年、同文献类型中99%的论文的引文数都低于该论文,即数值越小,影响力越大[9]。平均百分位是所有出版物的百分位均值。

1.3.4 H指数 H指数表示如果一位学者至少有n篇论文被引频次不低于n,则该学者H指数为n[10]。H指数有效地结合了发文量和被引频次2个指标,可以应用于作者、机构、期刊等层面[9]。例如某机构的H指数是为50,表示该机构已发表的论文中,被引用了至少50次的论文总共有50篇。

1.4 数据检索

第1步:在InCites数据库中选择分析机构模块。第2步:应用InCites所有数据集数据,进行过滤器设置。机构名称输入选择10所院校英文名称;选择article和review;研究方向依照Web of Science学科分类体系,选择二级学科;时间设置出版年为2006-2015年;配置指标初步勾选InCites中所有36个指标,最后从结果数据中选择本文所用13个指标。第3步:分别下载合计数据和趋势数据。基于下载数据应用Excel分析和作图。检索日期为2015年11月。

2 结果

10所中医药院校SCI论文总体情况见表1。

2.1 论文数

2006-2015年10所中医药院校SCI论文总数稳步增长,2006-2010年各院校文献数量增长相对平缓,2010-2014年(2015年数据尚不完整),文献数量出现了快速提升。10所院校SCI论文平均数量为1292篇。论文总数广州中医药大学具有较大优势,接近3000篇;其次为上海中医药大学,超过2000篇;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实力相当;南京中医药大学论文数接均水平;浙江中医药大学接近1000篇;其余4所中医药院校论文数均为400~700篇。详见图1。

图1 2006-2015年10所中医药院校SCI论文数

2.2 被引情况

论文总被引频次广州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超过1万次,中国中医科学院和北京中医药大学为8000~9000次,南京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和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为4000~6000次,其余院校低于3000次。10所院校CNCI平均值为0.76,黑龙江中医药大学CNCI值为1.03,略高于全球基准值(1),其他院校CNCI值均为0.61~0.82,见图2。各院校论文被引百分比相差不大,基本为60%~70%,均值为67%,略低于中国大陆地区临床医学论文被引百分比(7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论文篇均被引频次7.24次,其次为上海中医药大学6.38次,广州中医药大学5.67次,其余各校均为4~5次,10校平均篇均被引频次5.14次,与中国大陆地区临床医学篇均被引频次(7.01次)相差较大。广州中医药大学高被引论文13篇(0.46%),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高被引论文7篇(1.18%),南京中医药大学高被引论文5篇(0.52%),北京中医药大学高被引论文2篇(0.11%),其余院校没有高被引论文,高被引论文平均百分比0.26%,低于中国大陆地区临床医学的高被引论文百分比(0.56%)。排名前10%的论文百分比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较高(11.26%),其余院校大多为4%~7%,均值为6.26%,与中国大陆地区临床医学排名前10%的论文百分比(6.96%)相当。10所院校都没有热点论文。10所院校的平均百分位均值为63.57,除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为56.71,其余均为60.15~66.68。

2.3 H指数

H指数是衡量一个机构或者个人的总体研究水平的评价指标,10所院校平均H指数为30,上海中医药大学H指数为41,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H指数为30~35,其余5所中医药院校H指数均低于30。

2.4 合作国家及地区

10所中医药院校国际合作论文平均为243.4篇,上海中医药大学以510篇居首,其次是广州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为400~500篇,中国中医科学院339篇,南京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为100~200篇,其余3所院校低于100篇,6所中医药院校国际合作论文低于平均水平。10所院校国际合作论文百分比均值为17.71%,低于中国大陆地区临床医学国际合作论文百分比(22.85%)。国际合作论文百分比北京中医药大学以24.38%居首位,其次是上海中医药大学(23.15%),其余院校均为10%~20%。

广州中医药大学论文合作中国大陆地区2278篇,占发表所有论文的80.75%;与美国合作论文193篇,占国际合作论文的39.47%;其次是中国香港;与澳大利亚、日本、德国、加拿大等国际论文合作低于15%。中国大陆地区合作学科CNCI低于全球平均水平1,其余均高于1,新加坡、英格兰高于3,德国、加拿大、中国台湾和澳大利亚为2~3。

上海中医药大学论文合作中国大陆地区1519篇,占发表所有论文的68.95%;与美国合作发表318篇,占国际合作论文的62.35%;其次是中国香港、英格兰;与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际合作论文低于10%。CNCI值与韩国合作论文的2.02较高,其次与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高于1,其余均低于1。

中国中医科学院论文合作中国大陆地区1310篇,占发表所有论文的72.62%;与美国合作论文187篇,占国际合作论文的55.16%;其次是中国香港;其余奥地利、澳大利亚、英格兰等均低于10%。CNCI值与中国澳门合作4.5最高,其次是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美国、英格兰等高于1,其余低于1。

北京中医药大学论文合作中国大陆地区合作占72.33%,与美国合作占国际合作论文的46.85%,其次是中国香港、英格m高于10%,其余低于10%。CNCI值与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合作高于1,其余均低于1。

南京中医药大学论文合作中国大陆地区合作占60.83%,与美国合作占国际合作的56.97%,其余均低于10%。CNCI值中国大陆地区、澳大利亚、新加坡、北爱尔兰小于1外,其余均高于1。

总体上,中国大陆地区合作论文平均占74.41%,地区合作主要集中在大陆地区内的机构合作。其他合作国家和地区主要有美国、中国香港、澳大利亚、日本、德国等,合作的国家地区较多,美国是主要的合作国家。大陆地区内的论文合作CNCI值普遍较低,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国际合作的论文CNCI值相对较高,一般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2.5 合作研究机构

10所中医药院校的合作机构呈现明显的地区性,如广州中医药大学主要与南方沿海地区开展合作,上海中医药大学主要与上海地区开展合作,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与京津地区开展合作。合作机构虽然比较多,但主要侧重于某几个机构进行合作。如广州中医药大学与广州大学合作占合作论文的54.77%,其次是中山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主要与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复旦大学合作,均为10%左右。中国中医科学院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合作较多,为7%~15%。南京中医药大学与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合作较紧密。浙江中医药大学主要与浙江大学合作,占合作论文的44.25%,其余均低于5%。山东中医药大学主要与山东大学合作,占合作论文的46.36%,其次是济南大学,占7.04%,其余较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主要与哈尔滨医科大学合作,占13.78%,另外与瑞典哥德堡大学合作相对紧密,占4.87%。辽宁中医药大学与中国医科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大连医科大学合作较紧密,占8%~13%。江西中医药大学主要与南昌大学合作,占12.67%。

3 讨论

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邱均平等[11]近年来一直研究世界一流大学及学科竞争力评价,认为世界大学科研竞争力应该由科研生产力、科研影响力、科研创新力、科研发展力这4个部分构成,分为二级指标7个,包括数、论文被引次数,高被引论文数、进入排行学科数,专利数、热门论文数,高被引论文占有率。本研究就中医药院校数、被引用情况、H指数、合作情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出10所科研院校的科研论文产出自2010年以来快速增长,科研生产力不断提高;中医药院校论文篇均被引频次、论文被引百分比均低于中国大陆地区临床医学,高被引论文数均较少,科研影响力有待提高。10所院校CNCI整体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还有差距。10所院校均没有热门论文,说明所调研的中医药院校的前沿热点领域研究成果比较欠缺。10所院校的高被引论文占有率低于大陆地区临床医学高被引论文占有率,说明中医药院校后势发展不占优势。论文合作主要是国内合作,国际合作论文的CNCI值相对较高;合作机构呈现明显的区域性。

基于本研究数据分析结果,针对我国中医药院校研究国际学术影响力的情况,笔者分析结果产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国际期刊发文要求与中医药研究实践是完全不同的评价体系,如果想在国际期刊上发声,需要按照其衡量标准、研究模式来进行,对中医药研究人员是极大的挑战。②我国中医药研究人员长期以来注重历史文献利用、传统实践经验总结,需要提高国际学术影响力的意识相对薄弱,缺乏创新性、高水平研究。③国际学术期刊发文、国际合作对科研人员的要求很高,需要有较强的国际化视野、较高的科学研究能力及外文水平。

因此,笔者认为我国中医药院校提高学术科研竞争力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努力:①中医药学研究需要更多地走出国门,在国际学术界发出声音,鼓励中医药教师、科研人员发表国际型学术期刊论文,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会议。②科研人员需要加强国际化视野,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关注学科国际前沿领域研究,探索创新性研究。③加强与发达国家地区机构国际化合作,提倡国内机构相关学科、交叉学科、同区域、跨地域的相互合作,能够有效地资源共享,学科共建,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协调发展。诚然,全面提升中医药院校学术影响力水平是一个长期的历程,需要教育管理部门、高校、科研人员等多方努力,希冀我国中医药学研究未来会有更高的学术影响力,我们的宝贵经验财富能更广泛传播应用,造福人类。

参考文献:

[1] 冯花朴.InCites数据库科研绩效评估的有效工具[J].现代情报, 2014,34(1):147-154.

[2] 付佳佳,潘卫.InCites和Spotlight在学科服务中的作用比较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4,33(3):37-42.

[3] 夏琬钧,赵颖梅,刘云,等.基于Incites和ESI的高校科研产出统计与分析――以西南交通大学为例[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4(3):14-16.

[4] 张诗乐.基于ESI和InCites数据库对我国科研论文产出力和学术影响力的统计分析[D].新乡:新乡医学院,2015.

[5] 刘虹,徐嘉莹.上海市高校学科国际影响力评价――基于Incites数据库学科映射的文献计量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4):29-34.

[6] 何惠芬,陈欣.基于InCites数据库声学领域的科研绩效评估分析[J].情报探索,2013(5):36-39,42.

[7] InCites稻菘獬S弥副晔植[EB/OL].2016.http://ip-science. .cn/productraining/InCites/#tab1.

[8] 刘雪立.一个新的引文分析工具――InCites数据库及其文献计量学指标的应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2):277-281.

[9] 马路,刘玉婷,孙文莺歌,等.基于文献计量学的高校临床医学科研产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实证研究[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5, 24(11):37-40.

[10] HIRSCH J E. An index to quantify an individual's scientific research output[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05,102(46):16569- 16572.

[11] 邱均平,杨瑞仙,丁敬达,等.2009年世界一流大学与科研机构学科竞争力评价的做法、特色与结果分析[J].评价与管理,2009,10(2):19-28.

(收稿日期:2016-03-03)

中医药发展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医药;系统生物学;发展动态;文献计量学

中图分类号:R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4)04-0013-04

系统生物学是研究一个生物系统中所有组成成分(基因、蛋白质、代谢物等)的构成,以及在特定条件,如遗传的、环境的因素变化时,分析这些组分间相互关系的学科[1]。中医药同样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中医药传统理论最具特色的就是“整体观”、“动态观”、“辨证观”,与系统生物学的研究思路不谋而合。积极引入系统生物学等新思路新方法,将可能成为推动中医药现代化探索的一个突破口[2]。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我国中医药系统生物学领域相关文献从年度变化、地区分布、研究机构、来源期刊、研究领域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旨在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纳入分析的文献来自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CDF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CMFD)。

1.2 检索策略

选择与系统生物学相关的自由词“系统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生物网络”、“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比较基因组学”,另外选择与中医药相关的自由词“中医”、“中药”、“中草药”、“针灸”、“方剂”、“复方”、“配伍”、“性味”、“辨证”、“证候”。检索式:(“系统生物学”or“生物信息学”or“生物网络”or“基因组学”or“蛋白质组学”or“代谢组学”or“比较基因组学”)and(“中医”or“中药”or“中草药”or“针灸”or“针刺”or“方剂”or“复方”or“配伍”or“性味”or“辨证”or“证候”)。检索时间范围:2000年1月-2012年12月。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本研究纳入的文献均为涉及系统生物学和中医药交叉学科的国内期刊、会议论文和学位论文;若内容有雷同,经判断为同一研究后,选择资料最完整的文献。剔除:①通知、短讯、动态、消息、新闻报道等;②不属于系统生物学和中医药相关研究的文献;③资料来源不清、主要数据缺失的文献。

1.4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为文献全文,经过人工整理、拆分,提取文献的题名、发表年代、作者、研究机构、期刊名称、主题词等内容并录入Excel进行统计。文献逐年发表量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高被引文献采用普赖斯定律 确定(Mp为高被引论文被引频次的最小值,Npmax为被引频次最高论文的被引频次)[3]。

2 结果

对下载的所有文献进行数据的筛选和清理后,共纳入文献1348篇,其中期刊论文760篇、会议论文243篇、学位论文345篇。

2.1 文献年度发表量分析

结果显示,2000-2004年我国中医药系统生物学文献增长缓慢,且平均每年只有大约70个研究机构参与研究。2005年后逐渐增多,发文数量和发文机构均呈现快速增长趋势。见表1。

2.2 文献发表地区分析

按照文献中提取的发文机构所在的地理位置来确定发表文章的地区,并使用地区发文总数、地区单独发文数、地区合作发文数3个指标来分析不同地区的文献分布。经统计,发文最多的是北京(346篇),最少的是海南(1篇)。发文总数排名前10的地区见表2。1348篇文献中由多个地区合作完成的文献有251篇,占总文献数的18.6%,由一个地区单独完成的文献数为1097篇,占总文献数的81.3%。地区单独发文数最高的是北京(283篇,20.9%),其次是广东(163,12.1%)和上海(108篇,8.0%);在多地区合作完成的文献中排名前3位的是北京(63篇,4.7%)、广东(39篇,2.9%)和上海(30篇,2.2%)。说明北京、广东、上海为我国中医药系统生物学研究的核心地区。发文量高的4个地区增长趋势见图1。

2.3 文献发表机构分析

按照文献中提取的作者所在单位来确定发表文章的研究机构(同一机构的不同部门、更名机构、合并机构计为一种)。经统计,1348篇文献出自367个研究机构。使用机构发文总数、机构单独发文数、机构间合作发文数3个指标来分析不同机构的文献分布。发文总数排前10位的机构见表3。单个机构发表的文献数为1007篇(74.7%),机构间合作的文献数为341篇(25.3%)。虽然从文章总量上来看单个机构的发文数量远远大于机构间合作发文数量,但是从图2所示的增长趋势图可以看出,2008年后单个机构的文章增长率呈下降趋势,而机构间合作的文章增长率却一直呈总体上升趋势。

2.4 文献发表期刊分析

1348篇中医药系统生物学文献分别发表在225种期刊上(更名期刊1种),其中发文总量排在前3名的期刊分别为《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53篇,《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34篇,《中华中医药学刊》32篇。收录文献≥20篇的共有9种期刊,见表5。这些期刊虽然只占全部期刊的4%,但其载文量却占总文献量的18.6%,是发表中医药系统生物学的核心期刊。

2.5 文献关键词分析

科技论文的关键词是能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我们提取到1348篇文章的关键词共7231个。通过合并相同的关键词(如“NEI”和“神经内分泌免疫”),我们对关键词重新进行了整理,选择最能代表其含义的词语纳入统计。出现频率最高的30个关键词见表5。

2.6 基金资助情况

1348篇文献中有512篇获得了基金资助,占论文总数的38.0%。其中获得部级基金支持的有275篇,占基金资助论文的53.7%,占论文总数的20.4%,获得省、市级基金支持的有202篇(39.4%,14.9%),获得其他基金支持的有35篇(2.6%)。

2.7 高被引文献情况分析

根据普赖斯定律可以算出在纳入统计的文献中被引频次≥9的为高被引文献(Mp=9.38,Npmax=157)。1348篇文献中被引频次≥9的论文共188篇。高被引论文排名前10位的文献见表6。

3 讨论

通过对上述我国中医药系统生物学相关文献的分析我们发现,截止到2012年,中医药系统生物学说研究文献积累量-时间曲线符合线性增长规律,中医药系统生物学研究文献的数量维持一个固定的文献增长量,形成了本研究领域的核心研究地区、核心研究机构和核心期刊等。

从文献年度发表量来看,2000-2012年中医药系统生物学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0-2004年,为文献的平稳增长期,此阶段文献增长缓慢,年均发文量32.2篇;第二阶段是2005-2012年,为文献的“快速增长期”,年均发文量骤增为148.3篇。

从文献发表地区和研究机构来看,北京、广东、上海无论是从发文总数、地区单独发文数,还是地区合作发文数来看,都是排在前3名的地区,说明北京、广东、上海为我国中医药系统生物学研究的核心地区。广州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和中国中医科学院是发文量最高的3个机构,在地理上位于发文量前2名的北京和广东地区。排名前10的研究机构,大多数为中医药类大学和研究机构,说明对中医药系统生物学的研究以大学和科研机构为主。另外,各个研究机构间合作发文的数量在逐年增长,说明一方面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机构参与到中医药系统生物学的研究中,另一方面各个机构间的技术合作和交流正逐步加强。

从文献中提取出的出现频率最高的30个关键词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关键词都属于中药化学物质组学、中医药基因组学、中医药蛋白质组学、中医药代谢组学、中医药信息学等研究领域,说明这5个领域是我国中医药系统生物学的研究热点。从基金资助情况来看,中医药系统生物学研究已经在国家和省市层面上受到了高度的关注,且研究正逐年深入。通过高被引文献的分析可以看出,清华大学虽然发表的相关文献总数不多,但是质量却很高。这说明清华大学作为传统中医药类大学和研究机构之外的另一股重要力量,正在对中医药系统生物学的研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总之,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和积淀,国内对中医药系统生物学的认识不断提高,并且达到了一定的研究水平,形成了以中药化学物质组学、中医药基因组学、中医药蛋白质组学、中医药代谢组学、中医药信息学为主的研究方向,而对其进一步的研究,必将为中医药现代化注入新的活力,从而推动中医药学以及未来系统生物医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Hood L. A personal view of molecular technology and how it has changed biology[J]. J Proteome Res,2002,1(5):399-409.

[2] 王永炎.系统生物学与中医药的发展――中医药研究中系统论与还原论的关联关系[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7,9(1):70-73.

[3] 刘雪立,王兆军.2004-2008年我国情报专题研究高被引论文的统计与分析[J].情报杂志,2010,29(1):64-67.

中医药发展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对2013年1月出版的《中草药》《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中成药》《中药材》《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时珍国医国

>> 我国中医药系统生物学研究文献计量学分析 我国16种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文献计量指标分析 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的我国酸枣研究现状 我国档案服务体系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我国电子文件元数据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我国风险分析方法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现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我国学习倦怠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中医体质文献计量学分析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我国化学学科半衰期分析 基于CNKI的中医治疗肥胖文献计量学分析 对国内“压力”主题体育类论文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我国学校武术研究文献计量学分析 2003年~2012年我国档案学对电子政务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我国近十年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天津中医药》作者群的信息计量学分析 我国苹果品种网络科技文献的计量学分析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我国心理学学科半衰期分析 中文甲型H1N1流感图书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基于CBM的中医药治疗高血压文献计量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政治 > 我国8种中医药类中文核心期刊引文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我国8种中医药类中文核心期刊引文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范建华")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对2013年1月出版的《中草药》《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中成药》《中药材》《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时珍国医国药》《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中国中药杂志》8种中医药类期刊(半月刊取第一期)论文的参考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和评价,探讨和剖析中药学论文的学术水平和期刊编辑质量,为进一步提高我国中医药学的期刊质量和学科发展提供参考。关键词:中医药期刊;引文;引文分析;文献计量学doi: 10.3969/j.issn.2095-5707.2014.02.006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Citations in 8 Chinese Core Periodicals abou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Fan Jianhua(Library of Guangxi Institute of Chinese Medicine & Pharmaceutical Science, Nanning Guangxi 530022, China)Abstract: This article bibliometrically analysed and evaluated 8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periodicals published in January 2013 (chosen the first issues of semimonthly periodicals), including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China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Traditional Medical Formulae, Chinese Traditional Patent Medicine,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ShiZhen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 Research, Traditional Chinese Drug Research &Clinical Pharmacology, and Journa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explore and analyze academic level of TCM papers and journal quality,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further improvement of journal quality and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eriodicals; citation; citation analysis; bibliometrics 众所周知,科研工作者在进行课题研究时,必须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著述相关论文时通常将那些对自己课题研究有重大帮助和启迪的著作,以题录形式附在最后。引文分析能反映出论文著者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掌握情况和利用能力,同时也反映著者的阅读倾向,是评价专业期刊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为了了解我国中药学领域科研人员对文献的需求,以及对情报信息的吸收与利用状况,笔者抽取8种中医药学中文核心期刊[1],对每篇文章的参考文献进行统计分析与比较,探讨和剖析我国中药学的研究方法、重点刊物和论文的学术水平,以便为他人从事研究提供参考。1 对象和方法1.1 调查对象以《中草药》《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中成药》基金项目:广西医疗卫生重点科研课题(重2010112)作者简介:范建华,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中医药信息。E-mail: 《中药材》《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时珍国医国药》《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中国中药杂志》等8种中医药类中文核心期刊2013年1月出版的第1期(含半月刊、月刊)为对象,抽取每篇文章后引用的参考文献。1.2 方法将作者、文献题名和被引文献题名、引文数量、文种、文献类型、普赖斯指数、期刊自引和作者自引数据导入Microsoft Office Excel,对引文率、期刊引文量、期刊自引和作者自引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数据分析采用SPSS11.0软件。2 结果2.1 被引中文期刊分析8种中医药专业期刊2013年第1期刊载论文总数415篇,引文总数5 115条。其中中文期刊引文3 135条,占引文总数61.29%;英文期刊引文1 382条,占引文总数27.02%。对3 135条中文引文按所载期刊进行统计,结果显示,3 135条引文分别刊载于756种期刊,引文1次的期刊有411种,占引文期刊的54.37%(411/756),并形成以《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中国中药杂志》《中草药》《时珍国医国药》《中成药》《中药材》等为代表的中文期刊核心研究群,引文量排前18位的期刊见表1。表1 2013年第1期8种中医药类期刊中文引文量排名前18位期刊期刊名称 引文量(条) 占总中文引文量百分比(%)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85 9.09中国中药杂志 145 4.63中草药 133 4.24时珍国医国药 120 3.83中成药 104 3.32中药材 91 2.90药学学报 43 1.37中国药学杂志 42 1.34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37 1.18药物分析杂志 33 1.05中华中医药杂志 31 0.99中国药房 31 0.99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30 0.96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8 0.89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6 0.83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6 0.83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6 0.83中国药理学通报 24 0.772.2 论文总数与引文率引文率是指期刊文后附有引文的论文占全部论文的比率。引文数据是评估、选择期刊的一个重要因素[2]。2013年第1期8种中医药类期刊415篇,有引文的论文414篇,占99.76%。2013年第1期8种中医药类期刊刊发论文数量与引文率见表2。2.3 引文总数和篇均引文数引文量是指来源期刊论文所引用的全部参考文献数,是衡量该期刊科学交流程度和吸收外部信息能力的一个指标[3]。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著者对文献信息的吸收利用程度、对科技信息的依从程度及科研人员利用信息的能力[4]。2013年第1期8种中医药类期刊刊载的415篇论文的引文数量共5 115条,篇均引文12.33条。各刊的引文总数与篇均引文数见表3。2.4 引文文种统计引文文种是指引文发表时所用的文种。对引文文种进行分析,可以了解论文研究内容的国际性,以及作者阅读文献的广泛性。2013年第1期8种中医药类期刊引文文种主要为中文和英文,结果见表4。 表2 2013年第1期8种中医药类期刊刊发论文数量与引文率期刊名称 论文总数(篇) 有引文篇数(篇) 百分比(%)中草药 21 21 100中成药 55 55 100中药材 46 46 100时珍国医国药 117 117 100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91 91 100中国中药杂志 27 26 96.3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8 28 100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30 30 100合计 415 414 99.76表3 2013年第1期8种中医药类期刊引文总数与篇均引文数期刊名称 论文总数(篇) 引文总数(条) 篇均引文数(条)中草药 21 410 19.52中成药 55 778 14.15中药材 46 417 9.07时珍国医国药 117 1 125 9.62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91 1 083 11.90中国中药杂志 27 524 19.41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8 299 10.68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30 479 15.97合计 415 5 115 12.332.5 引文类型对引文类型进行统计分析,可以掌握本领域中科研人员的阅读范围和科研工作的主要情报源。2013年第1期8种中医药类期刊的引文类型大致分为期刊论文、图书和其他(包括学位论文、会议论文、标准、专利等)三大类。引文类型统计结果见表5。2.6 期刊自引与作者自引自引一般分期刊自引和作者自引。期刊自引是指某一期刊引用本刊先前发表的论文。作者自引是指作者引用了自己以前发表的论文。2013年第1期8种中医药类期刊自引及作者自引统计结果见表6。2.7 普赖斯指数普赖斯指数是评价科技期刊所载论文新颖性的一个重要指标,是衡量某一学科文献老化的计量指标,即出版年限不超过5年的引文数量与引文总量之比,用以量度文献的老化速度与程度[5]。自然,普赖斯指数越大,文献更替速度越快。普赖斯把受引的文献分成两个部分:其一是“有现时作用的文献”;其二是“档案性”文献。前者是在其出版5年内被引用的文献,后者则是出版5年后仍被引用的文献。这里表明文献的被引用行为有一个变化,出版5年后仍被引用,说明“有现时作用”的文献已转变成“档案性”文献了。档案性文献数量多寡,是受学科自身性质决定的。P(普赖斯指数)=被引文献数量(小于或等于5年)/被引文献总量×100%。2013年第1期8种中医药类期刊的引文量及普赖斯指数见表7。 表4 2013年第1期8种中医药类期刊的引文文种期刊名称 中文引文数量(条) 占本期全部引文百分比(%) 英文引文数量(条) 占本期全部引文百分比(%)中草药 202 49.27 208 50.73中成药 657 84.45 121 15.55中药材 293 70.26 124 29.74时珍国医国药 881 78.31 244 21.69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902 83.29 181 16.71中国中药杂志 265 50.57 259 49.43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177 59.20 122 40.80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353 73.70 126 26.30合计 3 730 72.92 1 385 27.08表5 2013年第1期8种中医药类期刊的引文类型期刊名称 期刊 占本期全部引文百分比(%) 图书 占本期全部引文百分比(%) 其他 占本期全部引文百分比(%)中草药 386 94.15 13 3.17 11 2.68中成药 648 83.29 90 11.57 40 5.14中药材 349 83.69 41 9.83 27 6.47时珍国医国药 955 84.89 121 10.76 49 4.35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975 90.03 59 5.45 49 4.52中国中药杂志 495 94.47 10 1.91 19 3.62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69 89.97 18 6.02 12 4.01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440 91.86 14 2.92 25 5.22合计 4 517 88.31 366 7.16 232 4.53表6 2013年第1期8种中医药类期刊自引及作者自引期刊名称 引文总数(条) 期刊自引数(条) 占本期全部引文百分比(%) 作者自引数(条) 占本期全部引文百分比(%)中草药 410 33 8.05 6 1.46中成药 778 46 5.91 15 1.93中药材 417 23 5.52 3 0.72时珍国医国药 1 125 51 4.53 17 1.51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1 083 238 21.98 11 1.02中国中药杂志 524 36 6.87 5 0.95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99 7 2.34 12 4.01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479 21 4.38 10 2.09合计 5 115 455 8.90 79 1.54 表7 2013年第1期8种中医药类期刊的引文量及普赖斯指数期刊名称 引文总数(条) 近五年引文数(条) 普赖斯指数(%)中草药 410 268 65.37中成药 778 406 52.19中药材 417 228 54.68时珍国医国药 1 125 532 47.29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1 083 707 65.28中国中药杂志 524 352 67.18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99 170 56.87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479 269 56.16合计 5 115 2 932 57.323 分析与评价3.1 被引中文期刊结果分析3 135条中文引文分别刊载于756种期刊,引文1次的期刊有411种,占引文期刊的54.37%(411/756),离散性较大,但仍有一个相对集中的核心区,这个核心区的期刊可作为我国研究中药领域的核心期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被引92次,表明其作为标准,非常受到中药科研人员的重视。3.2 引文率在8种中医药类期刊中,除《中国中药杂志》的引文率为96.3%外,其余7种期刊的引文率均为100%,均引文率为99.76%,与2009年11种中医药类期刊引文分析[6]的平均引文率97.95%相比有所提高,高于《中华儿科杂志》1994-2009年均引文率95.91%[7]和《中华手外科杂志》2005-2009年均引文率87.37%[8]。3.3 期刊引文量一种专业期刊被引用的次数越多,说明它在本学科领域的影响和作用越大。从表3可以看出,2013年第1期8种中医药类期刊篇均引文数量12.33条,篇均引文量最低的《中药材》也有9.07条,8种中医药类期刊的篇均引文量均高于我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的篇均引文量(8.81条)[9]。与文献[6]相比,篇均引文量增加5条及以上的期刊有《中草药》增加8条,《中国中药杂志》增加8条,《中成药》增加6条,《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增加5条。与国际上科技论文的篇均引文量(15条)相比,《中药材》《时珍国医国药》《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等4种中医药类专业期刊编辑部还需采取措施,帮助作者提高引用参考文献的意识,增加论文的引用量,缩小与国际的差距。单篇引文最大值为《中国中药杂志》的77条,单篇引文最小值为《中药材》的1条。 3.4 引文文种从表4可以看出,2013年第1期8种中医药类期刊的引文文种主要是中文文献,占72.92%,英文文献占27.08%。没有其他语种文献,这可能与各国大多采用英文发表科技文献有关[10];或者是作者仅关注中文、英文文献。除《中草药》《中国中药杂志》两种期刊的英文文献比例达到或接近50%外,其余6种期刊的英文文献比例较低,与文献[6]相比,期刊的英文文献比例显著提高的有《中草药》《中国中药杂志》《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而期刊的英文文献比例降低的有《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中成药》。8种中医药类期刊的英文引文文献比例低于《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5-2006年英文引文率(54.01%)[11]。因此,中医药类期刊作者群还需提高对英文文献的利用和借鉴能力,提高英文文献和其他语种文献的引用率。3.5 引文类型表5显示,8种中医药类期刊的引文类型主要为期刊文献,共4 517篇,占88.31%;其次为图书,共366篇,占7.16%;其他各类文献,共232篇,占4.53%。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网络文献信息已成为科研人员获取最新信息、了解学科发展动态的重要途径。因此,科研人员应积极利用网络文献,使自己的科研走在世界前列,多出快出成果。3.6 期刊自引和作者自引自引率是反映期刊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期刊的正常自引率高表明期刊有自身的稳定性、连续性及与其他期刊交流的适度性,也可反映期刊学术领域的宽度和论文的学术水平。从表6显示,2013年第1期8种中医药类期刊的自引率为8.9%,与64种药学期刊8.0%自引率基本相符[12],自引率较高的《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1.98%),也没有超过期刊过度自引23.8%的界定线[12]。期刊自引率明显偏低的《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34%)、《时珍国医国药》(4.53%)、《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4.38%)三种期刊编辑部应引导作者适当提高自引率,扩大相对稳定和高水平的作者群,激励核心作者多,以保证和提高刊物水平。3.7 普赖斯指数普赖斯指数越高,说明论文内容越新颖。一般情况下,新兴学科的普赖斯指数高于成熟学科,各学科的普赖斯指数平均值大约为50%[13]。表7显示,2013年第1期8种中医药类期刊的普赖斯指数57.32%,与文献[6]的40.35%相比有大幅提高,且高于《中华神经科杂志》的56.6%[14]。说明我国8种中医药类期刊的引文时效性高、新颖性强,作者对学科前沿有良好的把握。参考文献[1]朱强,蔡蓉华,何峻.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

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尤金•加菲尔德.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是怎样选用刊物 的?[J].武夷山,译.中国科技期刊研究,1992,3(2):36-39.[3]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7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8.[4]杜云祥.《中华医学图书馆杂志》被引分析研究[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3,12(1):52-55.[5]邱均平.科学文献普赖斯指数的计算与分析[J].情报业务研究,1989,6(3):170-172,169.[6]屈清慧,张晓峰,张馨洋,等.11种中药学期刊引文分

析[J].中国药房,2012,23(3):193-196.[7]冷婧,胡燕平,李林平.《中华儿科杂志》1950至2009年发文及引文计量学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2011,49(1): 41-48.[8]肖宁.《中华手外科杂志》2005-2009年引文分析[J].中华手外科杂志,2010,26(3):167-169.[9]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10]丁云秋,李锦,游苏宁.《中华内科杂志》近5年部分栏目引文分析[J].中华内科杂志,2003,42(4):251-254.[11]郭秀婷,宁桦,吴蓉,等.《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5-2006年论著引文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5, 15(17):1348-1350.[12]刘雪立,周志新,方红玲,等.2005-2007年我国医学期刊自引率与过度自引的界定[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 20(4):624-626.[13]靳纯桥.《医学杂志》1996~2000年引文统计分 析[J].医学杂志,2001,26(12):935-937.[14]滕洪松.《中华神经科杂志》2002-2004年载文中引文的计量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9):79-80.(收稿日期:2013-12-16,编辑:魏民)

中医药发展论文范文第6篇

中医药论文在交流中医药学术、推进中医药事业进步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中医药队伍的日趋壮大、知识层次的逐渐完善、学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中医药期刊数量的增加、质量的改善,中医药论文正呈现出逐年增多和提高的趋势,这是十分可喜的事。但当前中医药论文在撰写和编辑上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笔者结合近年来审读中医药科技期刊的情况,就以上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从近几年多种中医药学术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看,以下几个问题是带有共性的,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1、论文类型单调,缺乏学科特色

中医药理论虽然有学术上凝固性的一面,表述上也形成了一定的习惯性程式,但同时又存在着学术上不断发展的一面,其表述形式也必须跟上时展的步伐。“以不变应万变”这句老话所表现的,正是中医药论文在不断延续、出新过程中“不变”与“变”的辩证关系。这里,关键就在这个“变”字上。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实际上这种变化举步维艰,打开中医药期刊一看,大部分论文所表述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几乎是几十年一贯制:一些理论性论文缺乏新意,甚至是一些论点的反复克隆和重复。应用性论文更加突出,充斥版面的个案、群案报道,使人有“百刊面孔雷同,千篇似曾相识”的感觉。也有期刊开辟出医话、医论、研讨、解答等形式,但还没有形成特色和个性,充其量是同类问题的汇集,缺乏有机交流的深层次内涵。一些专科性质的期刊,本身具备个性特色,却习惯于跟着综合性期刊的路子走,结果失去了个性。如以“民间医学”为宗旨的杂志,却找不到民间医学的内容;以“急救医学”为宗旨的杂志,反映的大都是寻常的治法。一些期刊还出于单纯的经济利益,把缺乏科技根据、夸大实际效果、明显带有广告性质的内容直接或变相强塞给读者,最终导致对读者基本利益的伤害。

2、论文设计粗糙,缺乏科学依据

一篇好的论文,首先来自一个好的设计。以应用性论文为例,无论是交叉设计、析因设计、正交设计、重复测量设计,都必须能真实反映出研究目的和过程。不少作者不懂得这些基本方法,而是以简单的分组代替设计,绝大部分论文都是对以往经历的回顾,具有前瞻性设计的可谓凤毛麟角。其中虽有一些论文在名义上是冠以“前瞻性”的,事实上遮不住从回顾性内容中人为制造的痕迹。以上情况基本是当前中医药学术论文存在的通病。更有甚者,个别作者随意编造、删改实验数据,更改病例发生的时段,使论文失去真实性和可信性。不少论文没有对照组,即便是一些设有对照组的文章,不少却形同虚设:实验组与对照组不仅在年龄、性别等基本要素上不均衡,缺乏可比性,且不是采取随机抽取或分层的方法,而是按照人为划分的手段获得的。这种所谓的“对照”,失去了对照的实质性意义。如一个乡镇医院的医生,在他的论文中提供了一年内使用中医药抢救有机磷中毒100多例的报道,还有30名的对照组。且不说这个乡中毒人数之众难以令人置信,就是其所谓的“前瞻性”设计也不能不令人生疑。试想,在中毒者情况各异、迅速抢救垂危生命前提下,要套入作者设计的方案进行对照可能做得到吗?给人的感觉,只会是虚假的、不现实的和不负责任的。

3、统计学处理问题多,假阳性结果随处可见

对于大多数论文作者、特别是工作在基层的临床医生来说,论文的统计学处理既是一个头痛的问题,也是一个敏感的问题。一些作者没有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又迫于期刊的要求,要么请人帮助计算,要么干脆拿别人使用过的结果比葫芦画瓢,照着搬过来。更有甚者,随便做起数字游戏,改变实际数字,制造出能够为设计“效果”服务的假阳性来。由此造成的一些论文“水分”大、所用方法不能重复的弊病,就在所难免了。有专家对近20年来我国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论文进行审查,发现统计学误用率平均高达80%。就是一些重大项目的论文,也有50%存在着明显的统计学错误。究其原因,虽然与论文作者的科研水平和道德缺陷有关,也与期刊普遍追求的所谓阳性率的做法不无关系。需要指出的是,在运用中医药治疗各种疾病的实践中,两种实验方法或药物在临床上虽然没有统计学意义,但却取得了基本相同效果的例子是十分常见的。它证明了不同方法或药物,在临床中具有的可靠性和可替代性,其本身也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意义。优效性结论(新方法优于传统的方法)虽然是我们每个科研者的愿望,但实际上是不容易取得的,能取得等效性(新方法与传统方法的效果基本相当或相差无几)、甚至非劣效性(新方法虽然很难超过传统方法,但具有验便简廉的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结论,也不能不说是一种有意义的结果,各种期刊不能不面对这一基本事实。

4、论文文采不足,语法错误较多

无论什么类型的文章,本质上都是以书面语为表达手段的。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构成,中医药著述自古就是非常讲究文字功夫的。翻开祖国医学的历代典籍,先贤们留给后人的不仅是一部部优秀的学术经典,更是一部部优美的文字学佳品,这是值得我们继承和效法的。只有准确的文字表述、优美的文学手法,才能把要表达的内容说清楚,才能引人入胜,才能达到扩大宣传和影响的效果。任何形式的论文,都必须符合起码的文字学规则,文章要写出点文采并不算苛刻的要求。不少中医药期刊的文章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文采不足情况,滥用字、生造词、语句不通、乱用标点等错误并不罕见。笔者在对报纸、书籍、杂志的审读比较中发现,期刊的差错率相对较高。它除了作者的责任心和水平外,也反映出部分编辑人员责任心不够、文化素质不高的缺陷。在被人们视为文人荟萃的中医界,写不出高水平的文章、作品缺乏文采的问题不是个别现象。

中医药发展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医学;文献计量学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7.05.022

中图分类号:R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7)05-0095-04

Analysis on TCM Articles Based on 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 XU Yun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21002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know the TCM discipline development situation through analysis on TCM articles based on 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 (CSCD) in recent years. Methods Articles about TCM in CSCD from January 2010 to December 2015 were searched by computers. The CSCD literature analysis system was used to conduct metrological analysis from the aspects of publishing time, source journals, cited information, authors, publishing organizations, research themes, and fund support. Results The number of articles published on CSCD wa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from January 2010 to December 2015. 85.09% of articles focused on the field of general medicine. There were more than 100 CSCD journals included in TCM professional articles. 17 journals published more than 100 TCM professional articles. WANG Yong-yan academician was the author who published the most articles (121 papers). Academic output H index of six authors was more than 5. 31.52% articles in CSCD were cited.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including general and youth projects) funded the highest number of articles (12.2%), reaching 1716 articles. Conclusion Analysis on articles from CSCD can outline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TCM discipline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the number of TCM articles is increasing; subject integration is good; high-level teams are forming gradually; TCM discipline is developing fast. However, the citation frequency is low; scholar H index is not high; the overall level remains to be improved.

Key words: 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 TCM; bibliometrics

中t学是以中医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1],是医学门类中重要的一级学科。近年来,中医学以其简、便、验、效等优势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得到快速发展。科技论文尤其是高水平科技论文的产出是该学科发展水平的具体体现[2]。本研究对2010-2015年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收录的中医学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学统计。通过对发文数量、年代分布、来源期刊、论文作者、所属机构、高引论文、基金资助等进行分析,评价中医学科发展状况,为更好地开展学科建设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及筛选

通过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电子资源检索系统检索CSCD,以核心词汇“中医学”OR“传统医学”OR“补充医学”OR“中国医学”组成布尔逻辑检索式[3],检索时间为2016年5月,检索范围:2010年1月-2015年12月。通过对文献标题阅读筛选,剔除重复文献及非中医学研究文献。

1.2 数据分析

运用CSCD文献分析系统[4],选取“出版年”“研究方向”“作者-中文”“来源出版物名称-中文”“基金资助机构-中文”进行系统检索,并使用“引文报告”功能完成文献被引和H指数[5]的统计。通过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评价中医学学科发展情况。

2 结果

2.1 论文数量与发表时间

经筛选,共纳入CSCD收录的中医学论文14 062篇。2010-2015年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2011年较2010年有大幅增长(>30%),之后每年保持稳步增长,见图1。

2.2 研究领域

2010-2015年CSCD收录的中医学论文共涉及53个研究领域,但主要集中在普通内科,达11 966篇(85.09%)。普通内科是中医学传统优势领域,吸引了大量中医学者进行广泛研究,其余研究领域论文量均未超过5%,论文量排名前10位的研究领域见表1。

2.3 来源期刊

CSCD来源期刊需要经过“定量遴选”和“专家定性评估”,有着严格的选拔标准。共有23种中医药学专业期刊在统计年份进入CSCD目录,包括《中华中医药杂志》《中医杂志》《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时珍国医国药》《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等,这些期刊共收录论文11 267篇,占总发文量的80.12%。其余论文收录在医学综合、护理、食品、计算机等领域期刊上,有超过100种CSCD期刊发表了中医学专业论文,其中收录>100篇中医学专业论文的期刊有17种,见表2。

2.4 研究者及其机构

研究者是推动科研发展的力量,高水平研究人员是学科团队的核心,是学科发展的重要推动者。2010-2015年CSCD收录中医学论文数量最多的研究者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研究所王永炎院士(121篇),其论文被引频次居首位;共有6位研究者的论文H指数≥5,最高的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王阶教授,H指数达7。总发文量排名前20的作者平均54.9篇、平均被引频次80.85次(去除自引为62.55次)、平均H指数超过4,见表3。

2.5 被引频次

被引频次是指该论文自发表以来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指标可以客观地说明该论文被使用和受重视的程度,反映论文的利用价值和学术影响力[6]。截至2016年5月31日,共4433篇论文在CSCD数据库有被引记录,占论文总数的31.52%,但大多被引频次20次的论文12篇(0.09%),所有论文总计被引9716次,篇均被引频次为0.69,见表4。

2.6 基金项目

超过100种基金项目为2010-2015年CSCD中医学论文提供资助,国家层面的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行业层面的有“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等,地方层面的有“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重点攻关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研究面上项目”等,单位层面的“中国中医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自主选题项目”“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中青年学科骨干培养专项”等。结果表明,各层面都对中医学高度重视,给予了大量的投入和支持。其中资助论文数量最多的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含面上、青年项目),达1716篇(12.2%),部分论文得到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支持。

3 讨论

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应具备三要素:一是特定的研究对象或研究领域,二是完整的理论体系,三是科学的研究方法[7]。通过对CSCD论文统计结果的综合分析,可以看出中医学科近年来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同时也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3.1 数量稳步增长

2010-2015年CSCD中医学论文数量总体上呈稳步上涨趋势,特别是2011年数量与2010年比较呈大幅增长,中医科研水平有了显著提升。然而,CSCD论文收录数量虽然取得了显著增长,但与全国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的规模[8]还很不相符,人均论文数还处于较低水平。

3.2 多学科融合促进中医学科发展

中医学是综合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知识、为人类健康服务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它的发展离不开多学科融合。结果表明,2010- 2015年CSCD中医学论文主要研究集中在传统优势领域内科学,部分研究与公共卫生、药理学等其他医学领域有交叉,与教育研究人文学科有交叉,甚至与计算机工程学科有交叉,这体现出中医学作为综合性学科积极利用与相关学科融合,促进自身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当然,该分类主要是CSCD数据库的技术划分[4],并未根据中医学研究方向进行细化,描述较为模糊,尚不能准确反映中医学二级学科发展情况。

从论文来源期刊上看,有超过100种期刊收录中医学论文,包括中医药学期刊、综合类医药学期刊、药学期刊、食品期刊、计算机期刊等,体现中医学相关研究涉及多个领域,学科融合度良好。

3.3 高水平学科团队逐步形成

从论文作者所属机构上看,20名论文高产作者中6人属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研究所,4人属于河南中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属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和河南中医学院老年医学研究所的也各有2人,由于CSCD统计数据并不计算作者排名,很多为科研团队成员共同发表,均计入个人论文数,可以看出中医学正逐步形成有高层次领军人才的高水平学术团队,并形成了良好的科研产出。尤其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系统,下设4个单位中共有10人进入高产作者前20位,占比达50%,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和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也均有研究者进入高产作者前20位,体现了较强的科研实力。

3.4 中医学科建设尚待加强

除“人均论文较少”外,本研究结果中“专家学术产出H指数”和“论文被引频次”这2个衡量学者关注度和学术论文质量的关键性指标也并不理想,这体现出学科发展的整体水平仍不高[2,9],学科发展现状与学科应有的地位还很不匹配,学科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4 小结

科技论文的产出是一个学科发展水平的具体体现,虽然CSCD中医学论文统计尚不能反映学科建设全貌,但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可对学科整体水平有初步概念。中医学科发展任重道远,需要全体中医科技人员努力提高自身科研水平,勇攀科学高峰,也需要相关单位重视学科的发展潜力,加大投入力度,共同促进中医学科建设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郑进,罗艳秋,龚谨.关于“中医学”定义的重新思考[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6(4):265-266.

[2] 叶然,徐桂华.文献计量法在我国护理学科中的应用现状[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2):38-40.

[3] 刘红泉,张亮峰.布尔逻辑检索模型的分析探讨[J].现代情报,2004, 24(9):4-6.

[4] 李.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特色功能解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4,24(5):121-123.

[5] HIRSCH J E. An index to quantify an individual's scientific research output[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05,102(46):16569- 16572.

[6] 陈仕吉,史丽文,李冬梅,等.论文被引频次标准化方法述评[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2,18(4):54-60.

[7] 李致重.中医学的科学定位――科学、哲学、人、中医、名实[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4):410-412.

[8] 本刊通讯员.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2,19(7):103.

中医药发展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中医院校;运动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广州中医药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2-0259-02

从20世纪60年代起我国运动医学在逐渐普及的基础上不断提高,1981年以后,北京大学医学部(原北京医科大学)、复旦大学医学院(原上海医科大学)、国家体委科研所、中山大学医学院(原中山医科大学)等一大批高等院校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运动医学硕士或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培养了大批运动医学及相关领域的高级人才[1]。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了《关于下达2010年审核增列的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名单的通知》(学位[2011]8号),广州中医药大学作为首批获得运动医学硕士授权点的中医院校,一直重视运动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本文从中医院校运动医学学科专业特点着手,以广州中医药大学运动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为例,从培养模式、课程教学、科研与临床实践以及学位论文要求等几个方面,探索与实践运动医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思路与方法。

一、中医院校运动医学专业特色与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

运动医学学科的范畴主要包括运动医务监督、运动性疾病防治、运动营养、运动创伤防治和体疗康复等[2]。但和西医院校相比,中医院校所开设的运动医学应该具有如下特点:依托中医药领域的优势资源,凸显“中西医结合,医体渗透”的专业特色,形成以系统学习运动医学理论体系为主,中医与西医、中医与体育有机结合,极富中国特色的运动医学理论和实践体系。在中医院校运动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时,必须注意培养能够适应运动医学、中医学科学进步和我国社会发展需要的,掌握坚实的运动医学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应用中医药学方法技术从事运动医学科学研究或临床工作的,树立牢固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和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科学道德、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二、中医院校运动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规划的主要问题

1.缺乏专业特色。中医院校运动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目前没有统一认可的现行模式,各院校在专业定位上并没有充分体现出中医药特色,也没有开辟出适应各地域经济结构调整的运动医学专业方向。高等中医药院校运动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如何彰显“中西医结合、医体渗透”的特色,将是改革和实践的重点。

2.专业课程体系不够科学。中医院校培养的运动医学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求掌握运动人体规律,而且要求熟知相关医学、中医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因此如何合理的安排医学类与运动类、西医类和中医药类的专业课程比例,丰富研究方向、个性化培养方案,直接影响到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培养质量的保障,也是改革和实践的核心问题。

3.培养平台和培养途径单一。在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大背景下,尤其是《医师资格考试报名资格规定(2014版)》要求“2015年1月1日以后入学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其研究生学历不作为报考各类别医师资格的学历依据”和《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卫科教发〔2013〕56号)要求“2015年各省(区、市)全面启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所有新进医疗岗位的本科及以上学历临床医师均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规定对中医院校运动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前提,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搭建联合培养平台,拓宽培养途径,健全培养机制,以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

三、广州中医药大学运动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创新与实践

1.凝练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研究方向。和西医院校、体育院校的运动医学研究方向比较,广州中医药大学运动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的研究方向更具有中医药特色:第一,突出了中医骨伤的传统特色和优势,包括关节软骨、骨的应力性损伤、骨骺损伤等运动性损伤的中医药治疗与康复;第二,慢性运动性病症中医药防治的特色与优势研究,包括运动性疲劳、运动性免疫低下和女运动三联征等病症;第三,包括糖尿病、骨质疏松、高血压等疾病的运动疗法研究,尤其注重中国传统体育的医疗保健功效研究。

2.学制安排和培养模式创新。运动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学年为3年,原则上用0.5学年的时间完成课程学习,用1.5学年完成临床实习实践,用1学年进行科研训练并完成硕士学位论文。为避免导师个人研究方向的局限,采取导师负责、导师组集体培养和院外专家指导三者相结合的培养方式,院外专家包括临床相关科室(如运动创伤、骨伤、外科、针灸和康复等)、体育和师范院校运动人体科学等学科的专家,充分发挥导师、导师组、专家和硕士研究生多方的积极性,开展高水平教学、科研与临床工作,注重研究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培养硕士研究生从事教学、科研及临床工作的能力,要求研究生在学期间进行一定时间的教学实践,参加以运动损伤和康复科室为主的临床实习实践,参与导师组的科学研究工作和学校组织的相关学术活动。

3.突出中医药优势,优化课程体系。现有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程、指定选修课程、选修课和学术讲座四个模块,极富中医药特色的课程包括中医诊断学研究进展、养生本草、内经选读、体质学说与中医临床、针灸临床与基础研究等。同时不断优化课程体系,逐步打破学科和院系之间的壁垒,把骨伤科、外科和运动医学等学科及其师资力量整合,逐步增设了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外科学、西医外科学、运动医学等课程,供运动医学硕士研究生选课[3]。为了强化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素养,注意将现代生物医学实验新技术、国内外运动训练科学化等新内容纳入到运动医学课程内容和学术讲座中,增加了运动医学的现状与发展、运动专项训练与医务监督等前沿课程,并且定期邀请专家进行学术讲座。

4.严格执行考核制度。形成了课程考核、中期考核和临床考核等三方面的完备的考核制度。其中课程考核规定,凡是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学习科目,都必须进行考核(分考试和考查,考查一般为专题论文的形式),考核时注意将课程基本理论、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和运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有机结合。中期考核规定,在研究生二年级下学期中期阶段,由考核小组主持进行包括思想品德和业务素质(着重学生运动医学专业科研能力的考核)在内的全面考核。临床实践考核由学生实习所在单位(主要为广州中医药大学三所直属的附属医院)临床科室安排,导师、导师组和研究生管理人员定期进行情况了解。

5.从多环节规范学位论文管理。在论文选题与文献综述撰写阶段,主要在导师指导下,结合本学科的研究方向和科研项目,面向社会及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选择相关课题研究,要求研究生针对研究课题查阅相关文献、收集资料,了解研究领域的国内外动态,独立撰写研究课题的文献综述。在开题报告阶段,依据广州中医药大学关于研究生开题报告和学位论文管理的相关要求进行,由二级学院组织专家对研究生的选题进行论证,专家组必须有一名校外专家。在学位论文撰写阶段,主要由导师指导,要求论文专业规范,研究成果应具有科学性、创新性或新见解。在学位论文评审、答辩和学位授予阶段,首先由图书馆,再按照大学学位论文评审工作的相关要求进行盲审抽查、专家评审等环节,再由二级学院按照大学要求组织论文答辩,最后提交大学学位委员会授予学位(课程考试合格,通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

四、总结与展望

广州中医药大学体育健康学院运动医学硕士点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临床医学项下的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运动医学为新成立学科,主要研究与体育运动有关的医学问题,运用医学、中医药学的技术和知识防治运动损伤、运动性病症,并研究慢性病的运动疗法,以达到增强人民体质、保障运动员身体健康的目的。经过多年发展,运动医学硕士点建设已初见成效,目前已形成了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研究方向,导师负责、导师组集体培养和院外专家指导三者相结合的培养方式,逐步优化了课程体系,课程考核、中期考核和临床考核等三方面完备的考核体系以及多环节的学位论文管理制度。但鉴于发展建设本身具有阶段性的特点,目前在运动医学硕士点建设中依旧存在着培养平台和培养途径相对单一的问题,尤其是如何按照《医师资格考试报名资格规定(2014版)》和《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的相关规定,在培养方案的修订和实施中如何充分弥补科学学位研究生无法规培、本科非临床医学学生无法报考执业医师等局限,将是下一步改革实践的重点。因此,必须结合社会需要,进一步整合中医院校的中医药优势资源,与附属医院(尤其是非直属的西医院)、研究所、相关企业(如健身康复机构)进行深度合作,逐步开辟校企结合的培养途径,共同搭建运动医学特色项目建设平台。而目前广州中医药大学在中医药抗运动疲劳、中医药对运动损伤的防治、运动(尤其是传统保健体育)与治未病、运动训练与健身的医务监督等方面都具备了较好的基础,下一步可以考虑积极构建相关平台为运动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服务。

参考文献:

[1]褚立希.运动医学[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

[2]王安利.运动医学[M].第1版.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1.

中医药发展论文范文第9篇

据不完全统计,自1951年新中国第一本中医药期刊——《江西中医药》创刊至今,公开出版的中医药学术期刊已有近150种。50多年来,中医药期刊数量大幅度增加,在传播中医药信息、促进中医药学术交流、繁荣中医药学术进步、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相对于我国科技期刊整体发展水平而言,中医药期刊存在影响力相对较低、低水平重复等问题。全面了解中医药期刊发展现状并进行分析对于促进我国中医药期刊健康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我国中医药期刊概况

有学者认为,我国中医药期刊的发展经历了初创、沉沦、复苏和发展4个阶段[1]。从1951年《江西中医药》创刊起,20世纪50年代相继创刊的中医药期刊共有12种,其中包括《中医杂志》(1955年)、《上海中医药杂志》(1955年)、《中药通报》(1955年)、《福建中医药杂志》(1956年)、《江苏中医》(1956年)、《浙江中医杂志》(1956年)、《黑龙江中医药》(1958年)、《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58年)、《辽宁中医杂志》(1958年)、《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59年)、《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59年)。到1979年为止,中医药期刊的总数为58种,至80年代已发展为81种[2],至2000年有133种[3]。2000-2008年,又新增15种,其中以中西医结合类期刊增长最快,共新创刊7种。我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中,除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自治区未创办中医药类期刊外,近150种中医药期刊覆盖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近年来部分期刊刊名变更,以下段落及表格所用刊名均为变更后刊名。

2 中医药核心期刊基本情况

目前,科技期刊界普遍采用的“核心期刊”一词通常指以下两个概念,一是由北京大学图书馆编制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的期刊,称为“中文核心期刊”;二是由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编制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的期刊,称为“科技核心期刊”。到2008年,《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已5版,1~5版中收录的中医药核心期刊数量和期刊各不相同[4-8],其中被1~5版连续收录的中文核心期刊仅有《中医杂志》、《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和《新中医》3种。2004、2005、2006、2007、2008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以下简称《引证报告》)收录的中医药期刊数量分别为28、29、34、38、42种,其中连续5年被收录的中医药期刊共有28种(见表1)。这些中医药期刊中包括了中医、中药、针灸、骨伤及中西医结合各科,覆盖范围较广,影响力较强,具有明显的权威性和导向性,能代表我国目前中医药学科的发展动态,是中医药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 表1 28种中医药科技核心期刊基本情况(略)

3 28种中医药科技核心期刊文献计量分析

依据文献[9-13],从《引证报告》中选出连续5年被收录的28种中医药期刊,对其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他引率、地区和机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3.1 总被引频次

总被引频次是指该期刊自创刊以来所登载的全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是一个非常客观实际的评价指标,可以显示该期刊被使用和受重视的程度,以及在学术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从2004-2008年度《引证报告》可以看出,中医药学术期刊平均总被引频次与西医相应类别期刊相差不大,且呈现逐年增长。2004、2005、2006、2007、2008年度学科平均总被引频次分别为483、544、645、787、843次,增幅达到了175%。其中2004年有2种期刊总被引频次超过2 000次,1种超过1 000次;2005年有3种超过2 000次;2006年有1种超过3 000次,2种超过2 000次,3种超过1 000次;2007年有1种超过4 000次,2种超过3 000次,3种超过1 000次。详见表2。表2 2004-2008年28种中医药科技核心期刊总被引频次(略)

这些期刊总被引频次的大幅增加说明其在中医药类期刊中处于重要的学术地位,对学术趋势的发展具有一定导向作用。其中《中草药》、《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国中药杂志》、《中药材》、《中医杂志》、《中国针灸》在各自的学术领域占有主导地位,并且发现中药研究领域始终保持较高的引用频次,表明目前对中药的研究是中医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3.2 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是指该刊前两年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除以该刊前两年总数所得出的统计值,是目前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的指标。对于影响因子在期刊评价体系中的作用,学术界存在不同见解。近年来,许多学者认识到影响因子在期刊评价中的过度贡献问题。影响因子与多种因素有关,单纯使用单一指标对期刊或论文进行评价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一般认为,在同类可比期刊中,影响因子较高者表明其受关注的程度高,学术影响力较强,但在不同学科及同一学科内不同类别的期刊中影响因子的差异无法体现刊物水平的差异。28种中医药科技核心期刊的影响因子见表3。表3 2004-2008年28种中医药类科技核心期刊影响因子(略)

由表3可见, 28种中医药科技核心期刊影响因子总体水平偏低,虽然其平均值呈逐年上升,但上升的幅度不大。到2008年,尚没有一种中医药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达到1.0,其中影响因子最高的是《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在2007年版《引证报告》中影响因子达0.874。本文所统计的5年中影响因子有2年以上超过0.5的期刊有5种,分别是《中草药》、《中国中药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和《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其中《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5年来分别位于第一、二位,表明中西医结合及中药研究领域较中医领域研究更为活跃,上述期刊具有较强的学术影响力。而中医综合类和学报类期刊的影响因子相对较低,我们认为这与各期刊的办刊方向、所刊论文类型、读者定位等多种因素有关。

3.3 他引率

他引率是指该期刊全部被引用次数中被其他刊引用次数所占的比例。对他引率的考察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由于自引过多导致的影响因子上升因素。28种中医药科技核心期刊的他引率见表4。表4 2004-2008年28种中医药科技核心期刊他引率(略)

表4显示,28种期刊的他引率稍有上升趋势,但没有大的变化,基本保持在0.8左右,其中《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医杂志》3种期刊的他引率在2004-2008年均在0.90以上(包括0.9),说明其学术影响力比较广泛,能够引起同行的关注和重视。

3.4 地区和机构分布

地区分布数和机构分布数是衡量期刊论文覆盖面和影响力的指标。表5显示,2004-2008年28种中医药科技核心期刊的平均地区数均在20个以上,平均机构分布在120以上,并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其中《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的地区数在2004年达到了31个,其他年份也在28或29个,并且近5年内在机构数上保持较高水平。另外,《中国中医急症》5年内机构分布数增长最快,从2004年的174个到2008年的524个,说明该刊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广泛,得到了有关学术界的重视。《中草药》、《中国骨伤》、《中国针灸》、《中国中药杂志》、《中药材》、《中医杂志》等期刊在地区和机构分布上均处于较高水平,显示出我国中医药学科规模的壮大、覆盖面广和学术交流的广泛性。表5 2004-2008年28种中医药科技核心期刊地区和机构分布情况(略)

4 结语

目前,科技期刊文献计量指标在期刊评价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在一定程度上这些指标的统计数据可以从某个方面反映出期刊的水平,这些数据可以用来对科技期刊进行综合评价,了解期刊在本学科中所处的地位。随着中医药学术发展和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大力扶持,中医药学术交流日益活跃,学术论文产出大幅度增加。我们对近5年来28种中医药科技核心期刊进行了计量指标分析,结果显示其综合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特别是在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方面。这28种期刊基本代表了中医药类期刊的较高水平,在中医药界也有较高的影响力。近年来,中医专科期刊发展迅速,特别是中药、针灸和中西医结合方面,其文献量增加,影响因子增高,说明各界重视中药、针灸的临床应用和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并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和较多的科研成果,这就使综合类期刊面临新的考验。

中医药期刊是具有鲜明中医药学术特征的科技期刊,受本学科多种因素的影响,每个期刊都有其自身的发展方向和特点,这就必然会导致文献计量指标的不同。例如某些期刊侧重于实验研究,众多科研工作者可将其作为自己研究的参考,因此其被引用的几率就大,影响因子就高;而某些期刊偏重于临床经验的总结,多被临床医生将其用于临床医疗中,因此引用几率很小。本文28种期刊的影响因子均低于1.0,和其他学科的期刊相比有很大差距,因此,作为该领域学术交流重要载体的中医类学术期刊还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质量,找出符合本期刊的发展方向来提高其学科影响力。目前,中医类期刊的种类还在逐渐增加,特别是近年来新创刊的期刊发展速度很快,因此,要保证核心期刊的高水平和高影响力,就要在原有基础上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努力适应新的传媒发展模式,才能满足学术交流对科技期刊发展的要求。过分强调文献计量指标也会给期刊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在提高各项文献计量指标的同时,始终保持期刊的高学术质量才是发展根本。

【参考文献】

[1] 吕慰秋,黄亚博.中医药期刊发展初探[j].中医文献杂志,1998,(2):34-36.

[2] 黄苏萍.中医药期刊50年发展探析[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0, 10(3):40-41.

[3] 靳 琦,谢晓余,李致重,等.全国中医药期刊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刍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3(3):10-13.

[4] 庄守经.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5] 林被甸,张其苏.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m].第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6] 戴龙基,张其苏,蔡蓉华.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m].第3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7] 戴龙基,蔡蓉华.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m].第4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8] 朱 强,戴龙基,蔡蓉华.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m].第5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9] 潘云涛,马 峥.200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

[10] 潘云涛,马 峥.2005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

[11] 潘云涛,马 峥.2006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

[12] 潘云涛,马 峥.2007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

中医药发展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高等中医药院校 科技 绩效

目前我国有23所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及以上层次),这些院校是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提高这些院校的科技能力,有利于促进我国整体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因此下文将以23所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为例进行比较分析。

一、高等中医药院校科技投入分析

科教兴国,“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近年来我国对教育领域的科技投入持续增长,据《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资料显示,2010―2012年全国高等学校科技经费投入从940.28亿元增长到1170.34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1.59%,同期高等医药院校科技经费投入从41.53亿元增长到60.64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6.29%,而2010―2012年23所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的科技经费投入总额分别为12.82亿元、15.33亿元、17.71亿元,年均增长率17.56%,可见,中医药院校科技经费投入增速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远落后于医药院校的平均水平。另外,2010―2012年23所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的科技人力投入总量分别为4.36万人、4.35万人、4.44万人,三年间变动不大,但其占高等医药院校科技人力投入的比例分别为23.27%、22.04%、21.71%,呈逐年下降趋势,说明中医药院校科技人力后续投入不足。

实际上各院校科技投入水平参差不齐,本文依据2010―2012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资料整理,以23所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为例对高等中医药院校的科技投入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1、科技人力投入分析。科技人力广义上是指科技活动所投入的教学与科研人员,即从事大专以上教学、研究与发展、研究与发展成果应用及科技服务工作人员以及直接为上述工作服务的人员(包括统计年度内从事科研活动累计工作时间一个月以上的外籍和高教系统以外的专家和访问学者)。然而这些人员中既含教学人员又含科研人员,且有些是全时投入有些是非全时投入,因此,狭义上科技人力应采用“研究与发展全时当量人员”这一指标来衡量。“研究与发展全时当量人员”是指在统计年度中,从事研究与发展(包括科研管理)或从事研究与发展成果应用、科技服务(包括科研管理)工作时间占本人全部工作时间90%及以上的人员(即工作时间在9个月以上的人员,寒暑假和加班工作时间不计,一年按10个月计);以及非全时人员从事上述工作的工作时间的百分比相加达100%折合为1个全时人员,并依次累计相加得出的全时人员。

如图1所示,23所中医药院校中“教学与科研人员”数量最多的是广西中医院大学、广州中医院大学和上海中医药大学,人数均在4000人以上,当然“研究与发展全时当量人员”数量也是这三家院校最多;“教学与科研人员”数低于1000人的有7家院校,1000―2000人的有9家院校,可见70%的院校“教学与科研”人数在2000人以下,然而绝对人数的投入受各院校规模的制约,并不能真正反映各院校科技人力投入的努力程度,因此“研究与发展全时当量人员占教学与科研人员的比例”这一指标则更能体现各院校的科技人力投入水平。该指标经计算,成都中医药大学最高,为46.31%,其他投入比例在40%以上的院校是贵阳中医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和南京中医药大学;投入比例在30%~40%的有8家院校,剩下还有48%的院校投入比例在30%以下。因此,整体上看,23所中医药院校科技人力的投入是相对薄弱的。

2、科技经费投入分析。中医药院校的科技经费来源有政府投入、企事业单位委托以及其他来源,其中最主要的是政府投入。目前23所中医药院校中只有一所教育部部属院校(北京中医药大学),其余22所均为地方院校,因此政府投入主要体现为地方政府拨款。

如图2所示,23所中医药院校的科技经费投入存在较大差距,究其原因,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对主要依赖地方财政拨款的中医药院校有较大影响。可以看出,经济发达省份的中医药院校科技经费投入较多,如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经费投入遥遥领先,达到3.16亿元,且科技经费投入过亿元的4所院校主要集中在东部经济发达省份,而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院校科技经费投入普遍较低,投入最低的2所院校是云南中医学院和山西中医学院,有35%的院校(8所)年均科技经费投入不足上海中医药大学的10%,15家院校年均科技经费投入低于6650万元的院校平均水平。同时,各家中医药院校科技经费中政府投入的比例都较高,经计算,政府投入占当年全部科技经费投入总额的比例在90%以上的院校有10家,80%~90%的有12家,只有安徽中医药大学一家院校投入比例为77%,可见政府投入是23所中医药院校科技经费投入的最主要来源,也说明高等中医药院校科技经费筹资渠道的单一。

二、高等中医药院校科技产出分析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视,科技投入不断增加,以23所高等中医药院校为代表的我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得到快速发展,科技专著、科技论文、专利申请及授予数量、成果转化、科技获奖等各类科技成果日益丰厚。

根据《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资料整理,2010―2012年23所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承担的各类科技课题从12413项增加到13626项、科技专著从200部增加到247部、学术论文从21964篇增加到26269篇,三年总计完成科技成果鉴定数1791项、总计实现技术转让收入8928.1万元,各类科技成果授奖680项。但是,由于各个院校发展发展水平不同,科技产出也存在差异,具体比较如下。

如表1所示,“年平均教学与科研人员数”反映出各院校拥有科技人力的规模,其中广西中医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和上海中医药大学规模较大,规模最小的是山西中医学院、山东中医药大学和甘肃中医学院,且15所院校科技人力投入不足院校平均水平。正因为各院校科技人力投入差异较大,下文分别从总量和相对量两方面对比分析各院校的科技产出绩效。

“三年科研专著合计”、“三年学术论文合计”及“三年国外及全国性刊物合计”三个指标主要从学术研究角度反映科技产出的成果,其中具有规模优势的上海中医药大学科研专著最多,河南中医学院和湖南中医药大学跻身第二、第三名,但是从产出效率上看,表1中第3项指标含义为“单位专著所占用的科技人力”,显示山东中医药大学和河南中医学院产出效率最高,上海中医药大学列第四位,规模最小的山西中医学院列十四位;三年学术论文总量最多的前三所院校就是规模最大的三所院校,但是从产出效率来看,第5项指标含义为“单位学术论文所占用的科技人力”,显示规模较小的山东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和南京中医药大学效率最高;同样,“三年国外及全国性刊物”反映学术论文的质量,虽然上海中医药大学在总量上遥遥领先,但从第7项指标反映出的产出效率上看只能排在第三位,而规模较小的山东中医药大学和成都中医药大学却排在了前两位。

“三年成果鉴定合计”、“三年技术转让合同”及“三年技术转让实际收入”三个指标主要从技术研发角度反映科技产出的成果,其中长春中医药大学成果鉴定数最多,是名列第二位的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成果鉴定数的二倍,另,从第9项指标“单项成果鉴定所消耗的科技人力”来看产出效率,长春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和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名列前三位,而上海中医药大学无论成果鉴定总数还是成果产出效率都位于中间水平;技术转让合同方面,成都中医药大学和安徽中医药大学名列前两位,三年的技术转让实际收入,江西中医学院和成都中医药大学名列前两位,可以看出,这三所院校虽然不具备规模优势,但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却是最强的。

“三年成果授奖”及“三年部级奖”两个指标反映的是科技成果达到的水平,“部级奖”表明获奖质量更高,其中授奖数量排前3名的是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和长春中医药大学,而“部级奖”授奖数量最多的是上海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和广州中医药大学。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以23所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为代表的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的科技投入产出绩效还存在不足,一方面,各项指标领先的院校交替存在,缺乏各方面都领先的标杆型院校,如规模大的院校胜在总量指标但效率却不够高,规模小的院校效率指标领先却总量低;另一方面,各院普遍校科研专著和论文等反映学术研究能力的指标值较高,成果鉴定及成果转化等反映R&D能力的指标值较低,说明高等中医药院校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还较弱。

三、提高高等中医药院校科技投入绩效的建议

1、完善扶持中医药院校科技发展的多元化筹资政策。上文分析可以看到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科技经费的90%以上来源于政府投入,这不利于中医药院校做强做大,也不利于我国中医药事业的持续发展。如何保障中医药院校科技投入,政府应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西方很多国家都制定了《科学技术基本法》及类似法律,我国1993年也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并于2007年予以修订,它是引领和规范我国科技发展的基本法。但是,我国目前尚无完整的科技法律体系,除了这部基本法之外,各地政府部门还需制定有关本地区科技发展的地方法规,逐步改变过去“政府主导”型的科技投入模式,鼓励多渠道筹集科技资金,引入民间资本、风险投资机构以及外资等;教育主管部门要制定扶持高等中医药院校科技发展的优惠政策。

2、创新科技人才培养机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高校拥有众多的专家学者,是知识聚集、人才聚集的场所,在科技创新中有着天然优势。在科技人才的培养模式上,中医药院校要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人才资源,制定并实施多种优惠政策和措施,既要自主培养国内专业科技人才又要大力引进海外高端人才,既要以国际国内专家学者为主体又要积极吸收博士、硕士甚至本科生参与,建立科技人才培养梯队。同时,中医药院校要敞开大门,以科技团队为依托,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校校联合;深入与企业联合,如建立科技创新联盟,允许科技人员在企业兼职也允许企业人员到校兼职,充分发挥双方的技术与平台优势;鼓励科技人才多渠道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与国外高校或国际知名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将科技研发参与到国际前沿问题领域。

3、加强科技资金监管,提高科技产出效益。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加强对中医药院校科技资金使用的监管,对科技资金使用主体和监管主体的责权予以明确,对科技项目从立项、支出和结项的每个过程进行外部监督,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另一方面,中医药院校也要加强科技资金的内部管理,科研、财务、审计、资产等部门要制定科技资金管理内部规范,在项目立项阶段要做好预算审核;项目执行中要严格每一笔资金的使用、报销手续,并进行不定期检查评估,及时发现并纠正预算执行中的偏差;项目结项时要进行内部审计,聘请专门的会计事务所或第三方机构,对项目经费的使用效益进行全面审核评价,对预算执行差、产出效益低或不能达到预期效益的项目,学校不予通过结项申请甚至暂停申报其他项目资格。

(注:本文系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省局共建一期项目(编号SJGJ0011)及江苏省社科基金(批准号13JYB010)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技司: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Z].2010―2012.

[2] 吕向阳:上海市科技经费投入分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3(3).

上一篇:手术室护理管理论文范文 下一篇:护士素质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