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如何调节学生的不良情绪

时间:2022-09-19 10:46:05

体育教学中如何调节学生的不良情绪

一、体育教学中学生出现不良情绪的原因

在初中阶段,困扰学生的消极情绪主要是焦虑、愤怒、烦躁、胆怯、自卑、抑郁、羞愧、对抗和恐惧。具体有以下几点:

1.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指的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紧张往往是造成学生不良情绪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2.教学内容安排和教学方法运用不妥当。教师安排的内容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是影响学生在学习中不良情绪产生的主要因素之一。教学内容安排得太多、太难、太复杂,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导致学生厌学、胆怯、焦虑等不良情绪的产生。内容安排的单一、容易,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影响学习积极性,从而降低学习兴趣。

3.课堂语言的运用不恰当。体育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运用很有学问,例如表扬和批评,教师过多的批评和指责,会加重学生的不良情绪,学生心里会出现羞愧、自卑感。而过多的表扬与称赞,很可能会让学生心里形成一种压力,学生在学习中害怕自己做不好,以致产生焦虑的情绪。

4.场地、器材、周边环境的因素。场地坑坑洼洼、大小石子满地,器材破旧、摇摇晃晃,保护措施差,学生一见就会不由地产生一种不安全感,从而产生胆怯、恐惧心理。不适当的温度、光线、空间大小和噪音等物理因素,是学生生理条件下所不能容忍的外来压力,都有可能影响学生的情绪。如上课场地有噪音干扰,会使得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产生烦躁不安的心理。

二、预防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必须要结合学生生长发育的规律,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预防体育教学中学生出现不良情绪。

1.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和沟通,也是推动体育教学整体发展的动力。所以在每一节课中,教师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特别要关注后进生,适当降低后进生的练习难度。帮助他们找回自信。其次,要协调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教育学生团结友爱、相互关心、互相帮助和相互尊重。要合理进行小组教学,给学生创造合作探究、互帮互助的条件,使之从中体会互帮互助的乐趣。

2.科学、合理地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时,要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需要以及男女生的不同特点,突出体现学生身体、心理、社会的健康观原则,合理安排运动强度、和谐的教学环境,这样才能更好地预防学生不良情绪的产生。

3.科学、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中合理利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教学中要多讲解多示范,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情趣,适时对学生进行表扬、鼓励,使学生体会到教师对自己的肯定,也可通过鼓掌、翘大拇指等方法以激励学生,这样使学生从教师无声的语言和信任的目光中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鼓励,从而消除学生会出现的不良情绪。

4.处理好突发事件。意外事故的发生,会对学生的情绪产生不良影响,他们害怕自己也会出现相同的事故。体育教师应正确引导,要保护、帮助学生。学生练习时要强调正确的方法、要求和注意事项,强调自信,预防或避免不必要的损伤,提高学生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从而减少或避免突发事故的产生。如果是真的出现了意外事故,教师在处理过程中一定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能够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这样其他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有助于学生的体育锻炼的正常进行。

5.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是预防和消除不良情绪的重要保证。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意志品质锻炼,如创设具有一定难度的练习项目,激励学生能够克服困难,逐渐培养不畏艰难的优秀品质。

三、引导方法

在体育教学中,除了做到以上几点预防措施以外,我们还要运用恰当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调节。经常用的方法有:

1.转移法。当学生遇到焦虑、恐惧的事情时,引导学生去做喜欢的运动。例如去找伙伴们打篮球、踢足球,或者在音乐的伴奏下,跳跳街舞、做做健美操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不良情绪慢慢能够得到调节。

2.呼吸法。当学生焦虑、紧张、忧郁时,可以选择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进行呼吸训练。首先扩展胸腔,然后调节呼吸,使呼吸平稳、有节奏。通过呼吸练习,会使情绪平静、和缓。

3.放松法。当学生比赛前感到紧张、恐惧时,应当找一个安静、干扰少的环境,以舒服的身体姿态坐下或躺下,结合呼吸、默念等方法,使肌肉放松。随着全身的松弛,紧张不安、恐惧等不良情绪会逐渐缓解、消除。

良好的情绪有助于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而不良的情绪会使学生的心理失去平衡,会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在体育教学中,要认真贯彻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精神,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学生为主体,采取有效的心理卫生指导,预防学生不良情绪的产生,这样才能更好地使学生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上一篇:对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工作绩效的思考 下一篇:关于初高中数学学困生衔接教学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