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中评价的三重境界

时间:2022-09-18 02:14:55

数学课堂教学中评价的三重境界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086-02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关于词的三重境界的论述素来为人称道:第一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第二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以为,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也有三重境界。

21世纪的教育要求我们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在新课程标准的改革下,对学生的评价除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还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在评价中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同时学会欣赏他人,使评价成为学生主动发展的动力。那么对学生的评价到底是哪三重境界呢?

一曰扬情——情感评价扬起了学生自信的风帆

《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激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善于挖掘学生的每一个问题,每一种想法中的闪光点进行正确评价,使学生从评价中受到鼓舞,从而保持学习数学的热情和乐于探索的兴趣。

曾听过20以内的退位减一课,教师先引导学生用“破十法”和“做减想加”的方法计算13-8,接着让学生试着在小组内说一说14-8等于几?这时一位小朋友站起来说:“老师,我不是这样算的! 我是看13-8=5,14比13多1,所以14-8=6。”另一位小朋友说:“还可以先算14-4=10,再算10-4=6。”“也可以把8看成10,14-10=4,4+2=6,”这三种算法多么具有创新的意识,多么聪明呀! 可是,很可惜这位老师没有给予表扬和激励,在接下来的练习中,还是强调学生用“破十法”和“做减想加”的方法练习。这么好的想法却得不到老师的肯定和鼓励,久而久之,他们怎会有探索的兴趣呢?

相反,另一位教师在教学“毫米、分米的认识”一课时,当课程进行到“说一说,测量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这一部分时,由于三年级学生对于生活实际还没有太多的认识,所以当第一个学生小心翼翼地举起了手的时候,我首先向他投去了一个信任的眼神,之后用手势给了学生一个可以站起来回答问题的信息,当学生用极小的声音回答出“我们在测量玻璃的厚度时可以用毫米作单位”后,用很紧张、很小心的眼神看着我,等待着我对他的答案的肯定或否定。抓住这一契机,我用热情而又极其夸张的口气说:“我怎么没想到测量玻璃的厚度也可用毫米作单位呢?你的回答不但开拓了我的思路,更为同学们拓宽了想象的空间。”简短的评价使那位同学满脸自豪地坐到了座位上,也正是这简短的评价带来了同学们争先回答问题的活跃课堂,就这样,学生在热烈而有序的教学中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那出自老师肺腑的鼓励的话,沟通了师生之间的理解与情感。学生把老师对他的鼓励化作行动,师生双方都乐于接受对方的信息,师生之间的情感相互促进。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而是人际交往、协调合作的个性品质的培养。

二曰促思——延迟性评价增加了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

很多教师力图重视教学的评价激励功能,当课堂上学生的回答符合教师需要时,教师立即肯定和表扬:“啊,答的真好,你真聪明!和老师想的一样!”。而学生的回答不符合教师的需求时,就迫不急待地否定:“不对,谁来告诉他应该怎么样想?”不当的语言评价会干扰或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对答对的学生进行强烈的表扬肯定 ,对当事者或许具有一种激励性,却同时对旁观者具有一种暗示性。当回答符合教师需求的学生得到教师评价的最高“待遇”后,会使其他学生感到这个答案老师非常满意,就不再举手发言了。这样,过早地对学生的答案做终结性的评价,无形中剥夺了其他学生再创造想象的余地,扼杀了学生创新与发展思维的火花。而对答错了的学生直截了当的做出否定的评判,会使答错的学生根本没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想法,教师也根本不了解学生答错的原因,其实际效果不能促进学生的数学思考和情感态度方面的发展。因此教师要灵活运用“延时评价”的方式,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在和谐自由的气氛中驰骋联想,畅所欲言地抒发见解,无拘无束地开展积极思维活动和语言表达,获得更多的创造性见解。

在一节一般应用题复习课上,老师出示一道题:小红看一本故事书,计划每天看50页,6天看完。结果提前1天看完,平均每天比计划多看几页?甲同学很快列出算式,上台板演:50×6÷(6-1)-50=10(页),算法得到同学的赞同。这时乙同学举手发言:“我有一种简便的算法,50÷(6-1)=10(页)”。他说:“这本书计划6天看完,如果提前1天看完,那就是5天,在5天里每天比计划多看的页数合起来就是等于计划1天看的页数。所以只要将50除以5就是平均每天比计划多看的页数。”同学们听了他的分析后,对这位同学的另辟蹊径的简便算法拍手称好。正当同学把赞赏的眼光转向这位男同学时,从另一角落传来丙同学质疑的声音。他说:“这道题不可以用两步来列式,如果提前5天看完呢,按照他的算法,用50÷(6-5)=50÷1=50(页),验算一下,50+50=100(页),与原来题意不符合,所以他的解法不对。”这时张老师并没有否定他的思路,而是表扬这位同学敢于质疑,并因势利导启发他说,刚才××同学的解题思路没有错,只是“提前1天”的特征,一般情况解答步骤需要三步来完成。并启发他列出算式,如果提前5天看完的话,列式:50×5÷(6-5)=250(页)。只见这位同学喜形于色,并在老师的邀请下,向同学们介绍了算理。乙同学提出的解法是“提前1天看完”这类特例,而丙同学想到的是“提前几天”的一般解法,对乙同学的解法未能完全理解。这时教师不是用“对”与“错”的二值判断加以否定,而是采用即时评价和延时评价相结合的口头评价方法,赞扬了他敢于质疑的做法,保护其批判精神和自信心,再通过启发引导,使他梳理调整自己的思维,列出算式,最后让他充满信心的说出自己的算理,使他心理上获得满足感。

三曰无语——生生互动评价开拓彼此思维的广阔性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即时评价中,教师是权威的评价主体,学生则是无奈的评价客体,这样的评价机制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作为课堂主人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阻碍了学生反思、评判、分析能力的有效发展。这里的“无语”实为教师暂时“不语”,让学生参与评价,使评价成为一种双向甚至多向的活动,从外部的转向内在的,从形式的转向实质的,从被动的转向主动的,并通过“自评互评”实现教学的发展,开拓彼此思维的广阔性,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比、学、赶、帮的学习氛围。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一课,一位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索研究。反馈时有学生说:“我们小组是通过摆面积单位的方法推导的。我们在三角形上摆1平方厘米的小方格,不满一格的按半格计算。在此基础上我们发现了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的一半。”有学生说:“这种方法不好!不满一格的并不都正好是半格,所以不准确。我们小组用剪拼、转化的方法推导的。……”又有学生说:“你们的方法也不怎么样!因为只推导了直角三角形的面积计算,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呢?”又有学生说:“我们小组也是用剪拼、转化的方法推导的,不过我们是把三角形转化成了平行四边形,我们的推导过程是……”又有学生站起来说:“我们用拼的方法,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乘高,所以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以高除以2。……”在同学们的互评后,老师进行总结评价,肯定了同学们都说得有道理,既能赞赏别人的发言,又能客气地指出不足,老师认为同学们都把新问题转化为已能解决的数学问题从中发现规律,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这样,学生在互评中,学会了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学会了从知识、语言表达、创新、情感、态度等方面互相评价、互相欣赏、互相帮助,课堂气氛热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课改的趋势下,我们教师要深刻领悟新课程标准的内涵,转变教育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营造和谐的氛围,适时发挥评价的魅力,巧妙地运用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我们的数学教育也就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上一篇:有导学案背景下的高效课堂的构建 下一篇:培养学生的“海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