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探讨与实践

时间:2022-09-18 06:52:24

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探讨与实践

提要:高职院校要以鲜明的办学特色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就必须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以专业建设为中心,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人才培养 质量 探讨

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既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高职院校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为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以鲜明的办学特色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就必须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我院按照“以专业建设为中心,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1 主动适应市场,明确培养目标,找准专业定位

为满足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适应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改变专业设置脱离实际需要的状况。学院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需要,按照专业对接产业、规格服从岗位、教学融合生产的原则,围绕装备制造业产业链,构建了以5个机电类专业为龙头,15个相关专业为支撑的特色机、电专业群。形成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重点专业建设体系。

2 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学院在构建课程体系过程中,听取企业专家意见,明确专业核心能力,对职业岗位能力分解,围绕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构建课程体系,体现以学生为本位,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实践和探索。

2.1 依据岗位任职要求的课程体系改革,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打破原有的学科型课程结构,根据职业综合能力形成发展规律来构建课程体系。如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在校企深度合作的平台下,按照“机械制造基本能力(第1、2学期)”“工艺实施基本能力(第3学期)” “工艺制定与实施的基本能力(第4学期)”“工艺制定能力(第5学期)”“工艺制定综合能力(第6学期)”五阶段的递进培养学生工艺核心能力。形成了“工学结合,一主线五阶段”人才培养模式。“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为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2011年获得全国机械行业教学成果二等奖。

2.2 课程体系的建立应适应灵活的订单式培养需要,对专业课程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和优化。按照“教、学、做”一体的原则,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根本目标,基于工作岗位能力要求调整教学内容、基于工作过程重组教学内容、基于课程体系融合教学内容,科学整合课程内容。如模具专业将专业课程整合为三个教学模块《模具制造技术》、《模具设计技术》、《模具软件技术》,使学生尽早接触专业,第五学期主要学习专业新技术和企业订单培养所需定向知识。

2.3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为加强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打破原有的学科型课程结构,融“教学做”为一体,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如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以典型零件机械制造工艺过程为主线,把原来的《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金属切削机床》、《机械制造工艺学》和《机床夹具设计》四门课程的知识点重新组合有机地隔合在一起,编写了《机械制造技术》教材,并在全国机械类专业中得到广泛采用,由我院教师主编的《机械制造技术》被列为国家级规划教材。

2.4 教学活动和生产任务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院各专业均开设《综合训练》课程,如机械制造专业,综合训练课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以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为主线,从分配设计任务到考察、设计、采购、制造、总结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综合训练》课程的有效实施,成为学生自主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第一课堂,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掌握了工艺制定与实施的综合技能。增强了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培养实践能力

为满足专业实践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彰显办学特色,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发挥了保障作用。

3.1加强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培养学生实践技能。我院有可容纳600名学生实习的生产性实习中心,设有机加工(车、铣、刨、磨、)、钳工、铸造、锻造、焊接、热处理等多个车间。建有各类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训室等36个,投资2000多万建成数控技术中心和模具技术中心,有两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示范性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专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学院与多家企业成立了合作办学、合作育人的利益共同体;并合作建立了“校中厂”、“厂中校”、“应用技术研发中心”等,通过校企合作,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专业实习,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学习、锻炼、提高,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

3.2 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实践应用能力,学院与中钢邢机等大中型装备制造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210个,形成了教学认知实习、校内模拟仿真实训与专业实训、校外工学交替、企业顶岗实习等职业能力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

3.3 实行“双证书”制度的实践能力培养策略。建立了与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与职业技能培养接轨的教学体系,在教学内容中融入职业资格标准,明确各专业学生应达到的职业资格水平,并在相关课程教学中予以实施,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通过率达到100%以上,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

3.4 校企合作实现订单式培养。积极探索“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与省内多家装备制造业大中型企业实施订单培养,由企业提出人才培养的岗位要求,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将教学过程由校内向企业、由教室向生产现场延伸,实现了毕业即就业。

4 加强双师队伍建设,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

教师队伍建设要适应人才培养需要,必须有高素质的双师教师队伍作支撑。

4.1 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师资水平。组织中青年教师不定期到企业实践锻炼,依托职教集团和应用技术研发中心,面向中小装备制造企业,积极参与技术推广、成果转化,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4000余万元。提高了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促进教学质量提高,达到“校企双赢”共同发展。

4.2 加强双师教师队伍培养,提高教师实践能力。每年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国家重点建设的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及国家级示范性职业培训教师培训基地”的轮训。根据学院的专业建设需要,引导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国家、省、市有关部门的技能比赛,积极开发与参加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在职称评审、专业带头人选拔、进修提高等方面突出了对双师教师的要求,营造有利于双师教师工作和成长的环境和氛围,引导教师自觉地加强双师素质的锻炼和培养。

5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高职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学校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建立了“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化”的综合素质培养模式;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法,打造了以“红色航标”为载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完善了心理健康与素质拓展教育机制。通过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和培养,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

近年来,通过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在各类技能比赛中获省级以上奖励166项。仅2012年,我院代表河北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芯片级维修与信息服务”和“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分获大赛团体三等奖;在河北省第五届数控技能大赛中,包揽了高职组数控铣工、数控车工、加工中心等所有参赛项目的第一名;今年在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决赛中,我院四名师生参加的五轴加工中心荣获第四名;数控车获第七名;数控铣第十八名的好成绩;在全国职业院校数控大赛中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荣获全国二等奖4项,河北省二等奖3项。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2]王公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J].价值工程,2010(10).

[3]马涛.论高职院校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价值工程, 2010(10).

作者简介:徐莉,女,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张磊,男,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张弛,女,天津大学教育学院职业教育学博士生,讲师。

上一篇: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初探 下一篇:有序启发式教学与思维品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