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

时间:2022-09-17 07:51:21

我国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

【摘要】通过对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针对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在加速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可持续发展等几个方面来分析我国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紧迫性,以促进上海工业传统的战略性调整和工业技术改造的高层次化。

【关键词】高新技术;传统产业;改造提升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知识经济犹如一个经济巨人,大步向我们走来。近年来,世界各国在高新技术方面的角逐日益加剧,表现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大趋势。随着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推进,将有一大批高科技企业涌现,并将在知识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一、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薄弱,科技水平低,高新技术的起步较晚。但是,党和政府非常重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亦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高新技术的发展和企业的技术进步已成为经济发展新的热点。进入90年代以来,中国在生物、航天、信息、激光、自动化、新能源以及新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已经取得重大进展。

下面简单介绍几个主要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成就:

1、信息产业。信息产业包括计算机软硬件、通信技术、网络信息服务和传输业。近年来,我国信息产业获得了迅猛发展。1997年我国的电子信息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 80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 500亿元,利税185亿元,出口创汇250亿元,分别比度为25%以上,远高于国民经济其它产业部门。

2、新材料产业。在90年代以前,我国新材料主要是面向国防、航空的需要而开发的。进入90年代以来,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产业以及汽车工业、家电工业、机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新材料的发展开始面向市场,我国新材料产业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形成的。

3、生物技术产业。通过对高产、优质、抗逆的动植物新品种、新型药物、疫苗和基因治疗、蛋白质工程三大主题的研究开发,中国生物高新技术产业有可能提前形成,以增产粮食为战略重点和发展生物技术药物产业为突破口,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物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在遗传工程农作物的培育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在生物工程技术产业化方面,个别产业也初具产业规模。

总的来看,我国正把目标放在下一世纪的主导产业上,引导和推进科技界、产业界重视研究和发展与社会进步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推动环保产业、医药产业、住宅产业、流通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二、我国传统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令世人瞩目,虽然在近几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趋缓的同时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势头,但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其根本原因在于传统产业整体水平相对落后,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技术含量低。

1、低水平重复建设过多,高精尖产品依靠大量进口。由于历史原因导致我国市场经济不发达,加上宏观调控不力、局部利益和短期行为等多种因素影响,虽然一些产品(如钢材)已连续多年居世界头号产量大国,但一些高质量、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品种还需要进口。

2、技术开发能力不足,工艺现代化程度不高。设计技术和自动化控制技术等水平较低,大多数传统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还处于20世纪70―80年代机械化为主的阶段,而发达国家则早已向以计算机控制的柔性化、智能化、集成化为特征的自动化阶段发展。

3、技术来源对外依存度大,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引进工作往往停留在引进、仿制、翻版水平上,重硬件、轻软件、重引进、轻消化吸收,从而陷入“引进一落后一再引进”的恶性循环。中国电器产量居世界第一,是中国制造业的代表性行业,但知识产权大都不在中国企业手中。

4、企业体制和机制落后,自主创新机制存在缺陷。传统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推动技术创新,但目前我国大多数传统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意识不强,在体制和机制上存在管理、评价制度不健全,很多企业尚未制定技术创新规划和技术创新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三、用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工业的紧迫性

1、加速中国产业升级的需要

1.1 产业结构分析。产业结构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三次产业结构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第二次产业的比重偏高;另一方面,我国第三次产业的比重又较大幅度低于这些国家的水平。在这样的产业结构布局下,要加速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投入产出水平,就需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作为促进经济结构的突破口。

1.2 制造业内部结构变化分析。制造业是工业中主要部分,大约占工业增加值的70%以上。与世界制造业的结构相比,中国技术密集型的资本品制造业的比重仍旧偏低。消费品制造业的比重比世界平均水平基本接近,但在其内部纺织业的比重较高,食品工业比重较低。这种结构反映出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仍不够强。另外,资源消耗强度大,污染排放强度也大的钢铁工业、有色金属、其他非金属材料业等原材料工业等部门的比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有些低污染的产业,如印刷业、塑料等,其比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制造业必须调整内部结构,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部门,提高整个产业的技术水平,就必须加入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

2、提高我国传统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在用高新技术进行改造

产业竞争力,是产业(产品)竞争优势的集中体现,一个产业(产品)要有较强的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三个方面的优势,即一是成本优势(或价格优势),二是技术优势(质量优势),三是营销优势。在这三个优势中,技术优势是核心、是基础,技术水平、技术能力是产业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因此,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

3、发展高技术产业必须在传统产业的改造基础之上进行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尚不足 2%。说明高技术产业化率、商品化率和国际竞争力都很低,同时,高技术具有高风险性,在国家投入有限的情况下,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必须立足现有的基础,应主动地到传统产业改造中寻找市场,寻找自身发展的机遇,把传统产业这块强有力的阵地变为培育高技术产业的温床,只有加速传统产业的改造,才能提高国际竞争力,才能适应全球科技与经济发展一体和趋势的要求。

4、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由于经济发展长期保持“粗放式”增长,我国面临着极大的环境压力。

四、利用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工业的政策建议

1、突出重点,选准结合部和突破口。各行业应当根据技术、资金、企业素质等条件,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经过反复比较、反复筛选,选准高新技术与传统工业的结合部。选择的高新技术必须是先进、成熟、可靠的技术,选择的产品必须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选择的企业必须具有较高的素质。同时,要注重企业间的配套、上下游产品的衔接,优化技术结构,消除技术改造中的“瓶颈”环节,形成技术改造的整体效益。

2、在改造传统工业过程中,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实践表明,高新技术必须在改造传统工业中开拓市场,完善技术,实现企业新的分工和组合,推进产业化进程.在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时,必须同时改造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建立新型的协作关系和组织形式。将传统工业中与高新技术有关的部分组织起来,推进高新技术的产业化。

3、推广应用高新技术,要与企业素质相适应,重点扶持企业集团和大中型企 业。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不能一哄而上,摆花架子,而应根据企业素质、产品前景、经济效益预测,分清轻重缓急,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确保项目的成功率。对那些人员素质较低,但又急需进行改造的建材、化工、冶金行业的一些耗能大户企业,可实行人才先行,或人才培训与技术改造同步进行的办法,使人员素质的提高能适应技术改造的需要。

4、加强行政干预,突破地区和行业保护主义。对生产高新技术产品的企业,尤其是那些投资额较大,技禾难度较大,经济效益较高,并已形成一定生产规模的企业,应采取定点生产,定点扶持。对生产同类产品的新开工项目,严格审批手续。对部分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产品和战略物资,应实行许可证生产,防止重复布点,盲目竞争。凡已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技术成熟,适用性强,用于改造传统工业节能降耗效果显著,并能提高出口创汇能力的高新技术及产品,国家应组织定货,统一收购,作为指令性推广产品,坚决冲破地区和行业保护主义设置的障碍。

5、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1)国家和地方应尽可能提供低息贷款,并设立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基金。(2)企业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的支出和负担应考虑通过减免税收加以补偿。(3)对替代进口的大型机电设备,应采取更加优惠的政策。(4)随着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推广应用,应及时制订和修改相关的政策。

6、改造传统工业必须与调整产业结构相结合。各地应根据技术政策和市场前景,对产品和企业进行逐一排队,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物资等资产增量投人,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产品倾斜,形成利 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的保证体系和运行机制。同时,在制定技术改造规划时,要对传统工业的结构调整进行统盘考虑,包括社会福利保险制度的建立。

参考文献:

[1]顾朝林,赵令勋等.中国高技术产业与园区[M] . 北京: 中信出版社,1998

[2]朱丽兰. 当代高技术与发展战略[M]. 昆明: 云南科技出版社,1993.

[3]王小明. 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研究[J]. 财经问题研究,2002,(8).

[4]赵玉林. 中国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紧迫性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6)

[5]孙宪民等,结合我校的特点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7(2):1 9 9 4:34-3 8

[6]王育宝. 国外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经验[J]. 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28).

作者简介:

王楠楠(1987―),女,山东济南人,昆明理工大学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收入分配 。

上一篇:软土地层冷冻法联络通道施工风险控制技术 下一篇:关于建筑的标识性设计问题探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