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农民工就业质量

时间:2022-09-17 09:41:18

提高农民工就业质量

[摘要]职业素养和工作技能的高低是决定农民工是否具备就业能力的主要因素,而职业培训又是提高农民工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的有效途径。要重视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高农民工技能培训效率,完善农民工就业公共服务,加强基层服务平台基础设施建设。

[关键词]农民工;培训;就业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步伐也在加快。广大农民工在用自己的劳动为城市发展做贡献的同时,也面临着难以融入城市社会的突出问题。由于文化素养不高,技术技能水平较低,农民工就业主要分布于建筑业、采矿业、第三产业和其他产业链低端或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近年来,国家对农民工职业教育和培训问题高度重视,但落实效果尚有待提升。广大农民工在用自己的劳动为城市发展做贡献的同时,也面临着难以融入城市社会的突出问题。创造有保障的就业机会,是实现“人的城镇化”的关键。技能培训是农民工增强市场就业竞争力和保证企业生产正常运作的关键,农民工要尽快融入城市,实现在城镇安家落户的愿望,加大培训是提升素质的必由之路。

一、重视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

农民工受教育的水平和机会较少,难有稳定的就业或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不能很好地融入城镇化生活。对农民工进行培训是农民工技能提升的最重要方式,要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加强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让农民工带着归属感融入城市。

对农民工进行系统的职业培训教育,侧重于职业能力、职业素质、职业观念的培养,通过培训教育,农民工就有了用工的“能力证明”,从而进一步保证其在城镇和企业工作、生活的稳定性,能够有效推进农民工的社会融合进程,尽早实现“市民化”。然而,我国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还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是重视不够,大多数农民工所在的单位对于农民工职业培训不够积极,专门进行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机构更不多见。其次,培训参与度低、培训市场机制不健全、培训经费不足。目前我国农民工接受培训的比例不足30%,与一般发达国家90%的比例存在差距。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企业组织农民工进行培训,鼓励大中型企业联合技工院校、职业院校,建设一批农民工实训基地,做好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改善农民工职业培训环境,加大农民工职业培训工作力度,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构建政府引导、多层次、市场化的就业培训机制,对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对在岗农民工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训,提升农民工创业就业素质和能力。

二、提高农民工技能培训效率

要编制实施专项培训计划,整合现有培训资源,开发有针对性的培训项目,加强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创业辅导制度,加强创业导师队伍建设,从有经验和行业资源的成功企业家、职业经理人、电商辅导员、天使投资人、返乡创业带头人当中选拔一批创业导师,为返乡创业农民工等人员提供创业辅导。支持返乡创业培训实习基地建设,动员知名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休闲农业企业和专业市场等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创业见习、实习和实训服务,加强输出地与东部地区对口协作,组织返乡创业农民工等人员定期到东部企业实习,为其学习和增强管理经验提供支持。应规范农民工培训机构管理,制定农民工培训机构资质规范,面向全社会选择农民工培训机构,确定其承担的培训项目和工种,并向社会公开。

政府要加大对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支持,形成清晰完整的扶持政策体系。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科学确定培训补贴标准,合理落实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政策。同时,要严格财务纪律,加强对农民工培训资金的管理,强化审计监督。要完善职业培训评估体系,严肃查处套取培训资金的行为。

当前,以新市民学校为代表的组织所提供的培训多为引导性培训,职业技能培训较少且培训效果不佳,降低了外来农民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同时,大部分中小企业对农民工普遍存在“重用轻养”的现象,难以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加强职业农民培训的针对性和创新性,丰富培训内容,创新职业培训方法,提升教育培训系统对农民工的吸引力。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岗位需求,建立培训与就业紧密衔接的机制,还应组织开展灵活多样的订单式培训、定向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要根据不同产业职业农民的特点因人而异地运用培训方法,根据不同地域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展培训工作。

三、完善农民工就业服务体系

进一步推进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建设,加强相关中介机构的管理建设,建立农民工就业的主渠道。整合公共平台集聚资源,加强基层服务平台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工就业提供全方位服务。

1、完善就业公共服务。建立企业、个人、政府共同参与的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实行财政转移支付同农民工市民化挂钩机制,统筹考虑社保、住房、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制度改革,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将就业农民工等人员纳入公共服务范围。加强对农民工就业的指导,促使农民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合理、有序流动。依托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做好农民工就业服务、社保关系转移接续等工作,确保其各项社保关系顺畅转移接入。深化农村社区建设试点,提升农村社区吸纳就业的能力,逐步建立城乡社区农民工服务衔接机制。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鼓励农民工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建立失业动态监测和预警制度,进一步提高就业效率。

2、改善就业市场中介服务。运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机制,调动教育培训机构、就业服务企业、电子商务平台、行业协会、群团组织等社会各方参与积极性,帮助农民工解决就业问题。培育和壮大专业化市场中介服务机构,提供劳动力市场分析,帮助农民工就业。鼓励大型市场中介服务机构跨区域拓展,推动输出地形成专业化、社会化、网络化的市场中介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及时为农民工提供职业指导、政策咨询、职业介绍等公共就业服务。

3、加强基层服务平台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大人力财力投入,进一步推进县乡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农村基层综合公共服务平台、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的建设,使其成为加强和优化农村基层公共服务的重要基础设施。支持电信企业加大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建设投入,改善县乡互联网服务,加快提速降费,建设高速畅通、覆盖城乡、质优价廉、服务便捷的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

4、加强农民工实际就业保护。农民工就业稳定性是保持企业正常生产、良性运转的关键,也是保障农民工安心工作和努力融入所在工作企业、城市的关键。尽管我国已有《劳动合同法》,但由于实际执行过程中的偏差,农民工群体的合理合法利益并不能全面及时得到保障。近年来,随着农民工劳动技能培训力度的不断加大,拥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数量不断增多,但作为用人单位的企业并不重视本单位职工的工作技能培训,培训投入严重不足。加强农民工的就业保护,不但可以保障农民工的基本权益,还可以促企业重视在岗职工的劳动技能培训。农民工的非自愿流动就业,会增加就业成本。同时,大量农民工在城乡之间流动就业,影响城镇化进程的稳定持续发展。加强就业保护,能促进农民工稳定有序就业,提高农民工个体的技能水平,并不断拓宽职业发展空间,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

上一篇:数字原生代重塑B2B营销 下一篇:对于变电运行中设备维护方法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