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拖延心理研究

时间:2022-09-17 01:57:01

中学生拖延心理研究

〔关键词〕 拖延心理;中学生;测量方法;理论

大部分中学生对“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这首诗耳熟能详甚至倒背如流,但是在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拖延现象却屡见不鲜。老师布置的作业拖了又拖,有的学生在截止日期前一天晚上挑灯夜战,有的学生在交作业的前一刻抄袭他人的作业,还有的学生干脆就破罐子破摔不交作业。拖延在中学生中是普遍现象,但是拖延久了会影响学生的自我效能、学习习惯、学习效率,甚至会使他们产生焦虑不安的心情,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本文选择中学生的拖延心理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这个时期学生的可塑性比较大,拖延可能会影响他们以后的生活,及时纠正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教师提供对学生进行拖延心理干预的理论依据。

一、拖延的概念

拖延的英文是“procrastination”,这一词来源于拉丁文“procrastinare”,“pro”的意思是“向前,偏好”,“crastinus”的意思是“明天”。所以这个英文单词本身的意思是“推迟到第二天”,在国内翻译为拖延、拖沓、拖拉或惰性。

关于拖延的概念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消极的拖延

Laura J.Solomon和Esher D.Rothblum认为拖延是个体对可能体验到主观不适的任务进行不必要的延迟行为。Lay认为拖延是一种非理性地推迟应该完成的任务的倾向,侧重的是认知因素。Steel将拖延定义成非理,“尽管预期到拖延会导致槽糕的结果仍自愿拖延的行为”。Knaus认为拖延是一种自动化的习惯,这种习惯导致不必要的推迟有时间限制的、重要的、应该优先考虑的事情。Haycock等人认为,拖延是推迟或者完全逃避必须承担的责任、做出的决策、完成的任务的倾向。Tuckman则认为拖延是个体延迟或完全回避必须完成的工作的一种行为倾向,是自制力不足的表现。

2积极的拖延

Simone把拖延当作个体在做决策时一种精明的、有远见的行为。Chu和Choi认为,拖延有时也会与积极后果联系起来,一些人通过拖延,在时间压力下产生强烈动机,反而能更好地完成任务。他们还进一步指出,积极拖延具有四个特征:一是选择时间压力;二是故意拖延;三是有能力在最后期限完成任务;四是最后会取得满意的结果。

3多维度的拖延

Milgram认为拖延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推迟的行为,二是不利的行为结果,三是拖延者认识到任务很重要,四是拖延导致了痛苦。但是,Ferrari(1995)对上述观点提出了质疑,认为并不是所有晚完成任务的行为都是拖延,那种认为拖延是由于主观上的不舒服所造成的观点有点狭隘,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拖延都会带来痛苦。基于此,他提出拖延具有三个标准:其一,无论行为还是意图,都缺乏一种即时性;其二,目的和表现出的行为相矛盾,存在不一致;其三,在拖延期间,偏爱其他有竞争性的活动。Steel认为,拖延的含义应该包含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行为意向与实际行动之间存在差距;二是不良的行为表现;三是心境变化。

综上可以看出拖延的概念有从原来单一的维度向多维度发展的趋势,说明其研究在逐步完善。但是拖延的概念还没有实现统一,不同的研究者根据不同的概念展开相应的研究,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二、拖延的测量方法

迄今为止,对于中学生拖延的测量方法主要有问卷法、行为观察法、日志法和他人评定法。

1问卷法

目前国内外关于拖延的研究主要采用问卷法,问卷法是指通过书面形式,以严格设计的心理测量项目或问题,收集研究资料和数据的一种方法。它主要采用量表的方式,进行定量化的测定。最为广泛的是Lay在1986年编制的一般拖延行为量表,它共由20个描述与拖延相关的行为和感觉项目组成(如对必须做的工作也要拖拖再开始做),其中包含10个相反的项目(如看完图书馆的书不管到期没有都会立刻归还)。该量表采用5点计分法,从“根本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为1分至5分。此量表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一致性系数为0.82。问卷法节省时间、经费和人力,结果容易量化,但是其主观性比较大。

2行为观察法

行为观察法是指通过观察个体在作业期间的时间管理和分配,以及完成任务的进度来看其是否具有拖延的倾向。如Piers Steel etal(2007)根据拖延的定义中包含延迟和非理性两个方面,采用观察法来获得“延迟”(每个测验完成时间的加权平均数,即完成越晚数字越大)和“非理性”(被试没有完成的题目数)的数据,最后将两者之和作为拖延行为的量化比较标准。行为观察法具有行为的真实性,但是需要投入较多的人力和时间。

3日志法

拖延日志法是通过追踪一段时间内学生的学习活动执行情况,从纵向了解学习拖延的动态过程,收集学生学习拖延的有关信息。日志法可以比较不同学生之间拖延的程度,但是该方法只能研究小样本,不具有普遍的推广性,而且需要花费的时间比较长。

4教师评定法

由于问卷法的主观性较大,为弥补问卷法的缺陷,有些研究者采用学生自我报告和教师评定相结合的方法。Milgram(1993)对学习拖延的研究中采用教师评定法,这一简单的评定量表包括三个问题:学生预习次数、学生课堂出席次数、该学期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升或下降情况。但是这个研究方法也只能针对小规模班级,而且要求教师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

综上可以看出,不同的方法有各自的优缺点,在实际研究中要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研究对象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尽量使研究的结果准确。

三、拖延的相关理论

关于拖延现象,不同的流派有不同的理论解释,这里主要介绍精神分析学派的自我防御论、行为主义的强化说和认知学派的不合理信念理论。

1精神分析——自我防御论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拖延是在面对威胁性事件时的一种本能反应,一种降低焦虑、保护自尊不受伤害、获得安全感的防御方式,是内心冲突的外在表现。比如:学生在考试之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害怕在考试中取得不好的成绩被老师、家长批评,被同学另眼相看,所以在考试前假装生病。

2行为主义——强化说

从行为主义的角度看,拖延是一种后天习得的习惯,是从个体对愉快活动和短期奖赏的偏好发展而来的,拖延者比非拖延者在记忆中有更多的成功。换言之,学生拖延既可能是因为因拖延而受到了奖励,也有可能是因为拖延的惩罚不够。在生活中,教师和家长要在合适的时机给拖延的中学生正确的强化,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学生的拖延行为。

3认知学派——不合理信念

从认知学派的角度看,拖延是因为学生不确定自己是否能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于是就会拖延这种存在疑虑的学习任务。受到这种不合理的信念干扰,学生往往迟迟不肯开始执行学习任务,一拖再拖。持这种不合理信念的学生大多追求完美,对于完成实际的学习任务没有稳操胜券的把握,怕事情的结果不如人意,被其他人嘲笑自己能力不足,所以对于没有把握的事情拖拖拉拉。如果最终没有完成任务,会归因为“不是我不够优秀,是时间不够充足”。

四、总结与展望

拖延现象自提出以来,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热点,涵盖的人群也比较广,例如学生,工作者等,尤其对学生拖延的研究越来越多。拖延的概念从开始的单一维度到多维度逐步完善,与此同时,研究者也从实际的角度出发研究拖延的测量方法,将理论的概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虽然现在已有不同的方法测量学生的拖延行为,但是国内对于中学生拖延的实验研究相对较少。可以在研究方法上考虑将问卷法和观察法结合,提高研究的准确性。

拖延的研究起源于国外,所以现在国内拖延的研究主要借鉴国外的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中要考虑跨文化因素的影响。比如,问卷不能直接拿来用,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修订,以适应不同阶段的研究对象。此外,在对中学生的拖延行为干预的时候也要结合拖延理论和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金华,321004)

上一篇:学好语文应该如何做 下一篇:本田 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