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学业拖延的研究概述

时间:2022-10-12 04:05:07

中学生学业拖延的研究概述

摘 要:中学生的学业拖延是目前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本文归纳和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结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从人格、认知、情绪、情境四个方面来解释中学生学业拖延形成的内在和外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可供参考和借鉴的干预措施和对策。

关键词:学业拖延;影响因素;教育干预

“放学了,先看会电视再写作业吧!”“好不容易挨到了放假,假期作业还是等最后再做吧!”“明天就要考试了,功课还没复习,今晚得赶紧‘加加班’了。”……这些在学生群体中司空见惯的现象常常令教学工作者头疼不已。实际上,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学生的独立意识、个性意识、成人意识逐渐增强,特别是进入青春期以来,他们希望摆脱家长和教师对自己控制的想法会变得越来越强烈,而这种想法则可能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学业拖延便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点。

一、拖延及学业拖延的定义

“拖延”一词最早来源于拉丁文“procrastinare”,意思是将该做的事情挪到明天再做。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注重快速而高效的行为,因此人们在生活中说到拖延,更多的带有强烈的消极情感,并将拖延归为了消极、贬义的一类,如Milgarm就曾将拖延行为归类为一种现代的顽疾。而学业拖延作为个体拖延行为在学业领域的延伸,一些研究者对其进行了专门的界定。Solomon等人认为学业拖延是不必要地拖延学习任务以至于产生心理不适应感的行为;Senecal等人认为学业拖延是一种非理性地延迟开始或推迟完成学业任务的倾向。

综合上述观点,我们可以把学业拖延定义为是学习者在学习情境或学习活动中没能在预定时间内完成学业任务的一种非理性的行为倾向,它主要包含三个特征:学习拖延者有学习的目标或想法,却没有与之相应的行为表现;学习拖延者的学习结果往往不符合标准,如潦草的作业、不合格的考试成绩等;学习者在拖延的过程中会形成诸如焦虑、抑郁、失落等消极情绪。

二、中学生学业拖延的影响因素

中学生由于所处的年龄段的特殊性,其学业拖延的影响因素不仅具有一般拖延的“共性”,而且常常会有一些符合他们身心发展阶段的“特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人格因素

从现有对学业拖延的研究结果中发现,学业拖延与人格因素的关系十分密切。在学业拖延行为与人格三因素模型的研究中,McCown等人发现学业拖延和外向性这一人格因素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与神经质的相关关系呈倒U型,即神经质水平处于两端的人具有较高的拖延分数。在学业拖延与大五人格特质的研究中发现,学业拖延与责任感呈明显的负相关;与神经质呈中等程度的正相关。另外,存在冲动、健忘和易受诱惑等人格特质的人更容易表现出学业拖延的行为。

2.认知因素

(1)自我价值保护。有的学者将拖延看作是一种出于自我价值保护的应对策略,如Ross认为拖延是拖延者的一种应对指责和自我价值保护的策略,是个体用来逃避自身能力缺乏的状态,以维持自我价值的策略。众所周知,中学生处于人生的暴风骤雨期,伴随着自我意识的高度发展,他们强烈关注自己的能力和学业成绩的好坏,认为自己“应该”而且“必须”在学业方面比别人表现得更加优越。因此,当他们发现自己没有完全的把握能够达成自己的学业目标时,倾向于通过自身的“不作为”来回避困难的学业任务和掩饰学业任务失败的责任,将人们的归因引向自己努力不够而非能力不足,从而维护自我价值,避免受到消极的评价和伤害。

(2)低挫折承受力。“低挫折承受力”通俗来说就是害怕失败,是指个体通过拖延来回避失败的一种策略。比如,有些中学生因为担心即使自己努力学习了却仍旧无法达到学业的目标,就索性开始拖延自己的学业任务,尽管他们在学业任务期限将至时会体验到强烈的担忧、紧张的情绪。相关研究表明,同样是学业目标的失败,与没有努力而后失败相比,通过努力而后失败让他们感到更加受挫。这方面的观点得到许多研究人员的证实,如我国学者王国燕通过对600名初中生的研究中发现害怕失败是导致初中生学习拖延的一个因素。Solomon等人以美国学生为研究对象来探讨学业拖延问题,结果发现有25%的变异量是由“害怕失败”这一因子决定的。而在Ellis的研究中则发现有50%的学生是因为“避免失败”而产生的拖延行为。

(3)个人的目标定向。不同的中学生对目标的定向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掌握性目标定向,是指以提高自身能力、掌握知识和技能等内部奖励为目标的定向,学习行为更多地受到自身内部的驱动;另一类是成绩性目标定向,是指希望通过与他人相比更具优势,从而获得外界的鼓励、认可和赞赏等外部奖励为目标的定向,学习行为更多的受到外部奖励的引导。已有的研究表明,关注外部奖励的成绩性目标定向与中学生的学业拖延行为有比较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关注自身能力提高的掌握性目标定向与中学生的学业拖延行为有一定的负相关关系。

3.情绪因素

(1)焦虑。一般来说,每当临近考试时,中学生延迟完成作业、上课秩序懒散等现象都会有所好转,这与考前焦虑情绪有莫大的关系。Solomon等人以中学生被试为研究对象,他们对在没有考试的两周和当周有考试情况下的考试焦虑进行比较,发现具有明显考试焦虑生理症状的学生在学业拖延上的分数都很低。这说明了焦虑情绪对中学生学业拖延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2)抑郁。抑郁属于神经质中的一个重要因子。长期的抑郁使人悲观、消极、失落,无法很好地工作和生活。在中学生群体中我们发现,抑郁的学生不仅容易出现作业潦草或未完成、考试成绩低下等现象,更有甚者,完全丧失对学习的信心,自暴自弃。已有的大量研究也证实了这一观点,如Solomon等人通过对中学生学业拖延现象的研究发现,学业拖延与抑郁有比较明显的正相关。Abramson等人的研究表明,抑郁和学习无助感有很大的关联。

4.情境因素

(1)任务性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时候学生并非什么任务也不做,而是在许多可以选择的任务中,选择其中一个任务去完成,而拖延其他的任务,他们选择完成的任务首要考虑的因素是该项学业任务的重要和紧迫程度,越重要的学业任务一般来说越不容易被拖延。相反,完成难度较高,比如,任务过于复杂、任务要求不明确的学业任务更容易使学生产生拖延的可能。

上一篇:中学古典诗歌教学浅析 下一篇:浅谈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与写作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