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感觉 上海意蕴 当代主题

时间:2022-09-16 02:02:20

中国感觉 上海意蕴 当代主题

1引言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更是艺术和文明的固化见证。当前随着西方文化对中国的渗入,全球化背景下的本土建筑怎样才能继承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中国建筑在“民族性”与“现代性”的双重影响下应该如何发展?在设计中又应如何处理好全球化与地域建筑文化之间的关系?举世瞩目的2010年世博会将在中国上海举行,如何利用这次契机向世界展示当代中国的特色和当代上海的文化,这便是我们在设计中所需要关注和探索的……

2项目概况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于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举行,历时184天。这是展示人类在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领域所取得成就的一项重要国际盛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本次上海世博会的主题。(见图1)

世博会园区位于上海南浦大桥与卢浦大桥之间的黄浦江两岸,北侧为中山南路,南侧为浦东南路。园区基地沿黄浦江岸线长度约为8.3km;规划用地范围为5.28km2,其中浦东部分为3.93km2,浦西部分为1.35km2;围栏区内范围共3.22km2。届时预计共有约170个国家和机构参加本次世博会,来自国内外的参观者预计将达到7000万人次,日均40万人次。整个世博会园区将拥有80万m2的场馆建筑面积和40万m2的公共建筑面积,总计120万m2的建筑面积,建筑设计根据世博会园区的具体要求可分为三类:

永久性新建建筑:约50万m2,主要为园区配套的公共建筑和中国馆、主题馆等。

临时性新建建筑:约45万m2,主要为各类标准展馆。

既有改造建筑:约25万m2,包括部分企业馆、展览馆等。

世博园区样板组团项目作为整个世博建筑项目的率先启动者,可以进一步明确世博园区展馆及各项设施的功能设置与建设标准,使其在设计、建造和评估等过程中得到不断完善,以点带面地指导后续项目,为整个世博园区的建设起到示范作用。世博园区样板组团项目共涉及总体、外国国家馆(自建馆、租赁馆、联合馆)、公共配套服务设施、高架步道、出入口广场、环境景观和市政附属设施等七部分内容。样板组团区域在世博会期间将是亚洲国家馆的所在地,其中的标准场馆工程属于45万m2各类临时性新建建筑中先期开工的项目,世博会后这些建筑和设施将拆除,地块将另做他用。本次样板组团用地分为A09、A10、A13三个街坊,总建筑面积约为4.6万m2,其中外国国家馆规划建筑面积3.4万m2,共包括16个展馆――9个租赁馆、1个联合馆和6个自建馆。(见图2)

世博园区样板组团的设计除遵守国家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外,作为超大规模的临时建筑群,还应充分考虑世博会前期的建设、世博会期间的运行管理以及世博会后的拆除和利用,从而体现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样板组团建筑结构按临时性结构设计,建筑设计使用年限为3年,采用拆除后建筑材料可回收再利用的结构体系。

3概念构思

上海世博会样板组团场馆的方案创作,采取从东方建筑文化观点出发去理解和结合特定场所环境的设计理念,探讨在当代展示建筑中如何表现地域文化特点的途径。由建筑的实用性、形象性和文化性层层深入,挖掘文化存在的实质和潜能,把握建筑创作的全过程,力求为未来的设计发展道路找到支点。

建筑是城市文化的具体体现。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强有力地推动了国内建筑的爆炸式发展,也为国内和国外的建筑师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城市不仅是“自由的市场”,更是“自由的艺术天堂”,但是这种“自由”不意味着评判标准的缺失: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和城市更新到单体建筑的设计中,我们在注重建设速度和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应当全面演绎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现代建筑以及具备传统城市历史文化内涵的建筑理念。我们认为,中国的城市建筑必须要能够体现不同的城市性格,不应该为实现国际化和现代化而抛弃东方传统的城市和建筑思想。全球化能够带来文化的交流,但是不应当迫使文化全球化,全球化也不能彻底取代地域化的存在。

创作之初的概念源点来自这样一种考虑:如何让世人在体验建筑的过程中感受到地区文化、中国文化和多元文化的存在与共生。设计应怎样根据场地特征、配合世博主题来形成场馆的文化特色,从而展示国人对待建筑、环境与文化的态度,展示我们为创造光明未来、弘扬文化特色所做的努力?因此,把中国传统思想运用于样板组团的建筑设计中便成为我们不可回避的责任和方式,使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概念与具体都在设计中得到实现,并且互相交融;展馆设计必须兼备“创新”与“融合”,最终让人们从中体验到“中国感觉上海意蕴”。

我们以中国传统的朴素哲学思想作为具体的创作理念来建构样板组团展馆的生成逻辑: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第四十二章

《道德经》中的这段话解释了世界万物演生循环的道理,“道”即本原自然。为充分体现出这一思想和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我们的设计把样板组团场馆作为世博园区的其“一”,由一向多重进行演化,目的是使整个世博会场馆区域都能让人感知到东方文明,体会到“中国的感觉”和“上海的意蕴”。

因此,在创作过程中,我们把“道”的理论具体化并建筑化,提出:“空间单元、单元空间”的建筑理念。从简单明确的场馆空间单元到精密复杂的世博场馆区域,都以中国传统思想的思维模式和内在结构逻辑统领全局。把“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思辩过程融于场馆设计中,展示这一具有鲜明代表意义的东方文化。(见图3)

・设计目标一:突出“有中国感觉”的空间品质

1.庭院与廊道空间的含蓄美

展馆的单元空间以“格”为单位,中间部分是展示空间,其四周设通高柱廊,廊下的灰空间模糊了建筑的边界,使内外空间在时间中流动,丰富了视觉层次。这种处理体现了“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意味,展示出典型的东方古典含蓄美。(见图4)

单元空间之间的灵活组合构成了展馆整体。在格式塔完形心理学的认知结构中,除了按功能需求设置的各展览空间、设备空间外,部分空间围合所形成的内庭院对于满足游客的心理需求也是极其重要的。这种内向的院落空间将通过其中优美的景观、宜人的设施吸引游客在此游憩,身临其境地体会东方古典含蓄美。

总体景观设计采用“绿廊”的理念,进一步点缀和柔化场馆区的空间质感。这些生态廊道或透景、或借景,与建筑互相咬合、紧密联系,通过其“隔、融、透、廊、屏”的空间作用,与建筑空间一起,带来了极富东方特色的空间体验。

2.新型陶土材料所体现的中国情结

中国传统建筑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被解读为“土”和“木”的元素结合。从高台筑土式建筑到夯土墙,可以看到“土”这种建筑材料千百年来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重要地位。在展馆的设计中,我们也有意地将“土”作为重要的创作元素。这里的“土”与传统意义上的土也有所区别,采用的是近年来新兴的建筑材料“陶土”(包括陶土幕墙、陶土百叶工艺系统)。这种设计手法采用传统的精神本质,代替以全新的外观面貌,既获得了美观的形式,又体现了“中国感觉”的内涵。

3.建筑表皮的现代美

我们在展馆的立面设计中也努力寻找一种能够体现中国内敛文化、体现东方含蓄美的表达方式。在单元空间的“格”式构图的中央部分,我们用“中国红”的色彩构成一个有利于展示功能的红色核心;而建筑的外侧立面则采用具有半透明质感的透光投影膜和透光百叶、垂直绿化或者局部镂空等处理手法。通过虚实对比,在似透非透的建筑表皮下隐约透露出展厅核心部位的红衣,隔而不断,含而不露,营造出梦幻般的视觉效果,从而切合内敛含蓄的中国式审美。(见图5)

・设计目标二:创造“有Shanghai味道”的精神场所

上海是中国城市化程度最高的都市之一,上海更需要利用好这次举办世博会的良机,让城市真正实现对它自身的缔造者――“人”的关怀,让城市在“人”身上所折射出来的不是强制、自诩、虚荣的特性,而是谦和、踏实、人性、充满活力的人文内涵。

上海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曾是殖民城市,有着较为西化的城市形态,相对来说其中国传统城市形态的体现较弱。而上海多年以来作为国际化大都市所形成的独特城市内涵、“海纳百川”的海派文化影响巨大,上海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历史性作用和历史性地位更是毋庸质疑。因此我们在世博会园区样板组团的设计方案中着重体现了这个主题:

世博――生态、自然

中国――传统、文化

上海――时尚、精致

世博需要中国,世博需要中国的感觉

世博需要上海,世博需要上海的味道

1. 海派文化的包容力――“涵”

晋代袁宏在《三国名臣序赞》中有云:“形器不存,方寸海纳。”唐代李周翰注之:“方寸之心,如海之纳百川也,言其包含广也。”“海纳百川”体现了上海文化的凝聚力和包容力,如果用一个恰当的字来概括,就是“涵”。样板组团场馆区的设计需要能够体现这一谦和、包容的精神内涵。

2. 海派文化的扩散力――“润”

与“涵”的包容性相比,“润”更强调一种渐进的扩散性,即将自身的特性传递给邻近的事物。上海文化的特征除了谦和的包容力以外,还有一点就是极强的扩散性,“润”则是海派文化这一方面的最好体现。样板组团场馆区的设计更应该深刻地反映上海的这一特征,让八方来客充分体会到“上海的感觉”。我们的设计目标是让世博会的影响从浦江两岸扩展到整个上海市、整个中国乃至整个世界,好比一滴春雨滴落于宣纸之上,初为一点水痕,却能缓缓浸润扩散至一个美丽的图形。

4设计成果和特点(见图6)

我们在设计中以500m2作为一个参展单元,对于这样每一个基本的“空间单元”来说,它本身就是一个自成系统的“单元空间”,在现实使用当中是作为展览活动的最小单位,兼备展览功能、各种辅助功能和休憩功能,完整而严密并具有可拼接的性质。在确定了空间单元(Unit of Space)之后,我们还引进了另外两个参数来建构整个世博会场馆区域的空间系统:空间结构(Structure of Space,即空间单元之间的关系)和空间路径(Path of Space,即人的运动与空间的关系),利用这三个参考量我们就可以诠释和生成场馆区所有的建筑现象(见图7)。根据世博会期间具体的功能和使用要求、根据游客的游历路线,多个空间单元被紧凑而巧妙地组织在一起,再与场馆区域内其他各种设施系统一起,组成一个更为宏大复杂的系统,最终将会展示给人们独特、丰富的建筑形象。思辨地来看待这个过程:个体首先自成一体,再组成整体,而整体最终是大于个体之和的。

从简单明确的展馆空间单元到精密复杂的世博场馆区域,我们借用了中国传统思想的思维方式,以中国式的内在结构逻辑来统领全局,印证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思辨过程,把这一切展示在设计当中,正是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哲学、中国的特色。

1.平面组合的多样化

外国国家租赁馆的功能可分为观众区域和非观众区域。观众区域包括展览区、多媒体演示区和零售区;非观众区主要为办公、后勤和库房等配套设施。

办展单元模块按照用地面积500m2来划定(形状尺寸以办展方所提供的招展材料上的单元尺寸为准),采用9x18m的柱网,在参展区内不设立柱,即以两个9x18m的空间拼接组成18x18m的大空间,形成可流动的室内展示空间。展馆的每个空间单元均配置了一个参观人员出入口和一个工作人员出入口,出入口均围绕展会广场或活动场地来进行组织。参展国根据需要,可租赁1个、2个或者4个办展单元来建设展馆,灵活拼装、变化组合。这样的设计有利于整体建设的集约化。(见图8)

展馆四周设置了6x18m的柱廊空间,即建筑的灰空间。这些半室外空间的功能设置灵活,可用于装配按照模数化设计的标准化配套设施模块,更为重要的是为参观人员提供了进场等候、疏散的场所,参观人员也可在这些遮荫空间下休憩。

2.空间单元的拼接化

对于非观众区域的设计,我们依照模数用标准化构件组成配套设施模块空间,参展国可根据需要对其自行分隔、灵活使用;我们也可提供工厂预制好的各项功能完备的配套设施模块单元,供参展国根据需要灵活选取、自由使用。配套设施模块与设置于其下方的共同沟管线组合一体,实现了插座化自由式连接。(见图9/10/11)

3.结构体系的标准化(见图12)

由于样板组团的展馆建筑仅在世博会期使用,故采用临时性结构体系。若选用桩基,则会对世博会后土地再次利用带来较大困难,因此在方案设计中选用柱下独立基础,地基基础中心最终沉降量控制

主要标准构件截面尺寸如下:

主柱 600x600

次柱 400x400

主梁 热轧H形钢(GB/T11263-1998)

HN700x300

HN 600x200

HN500x200

次梁 热轧普通工字钢(GB706-88)

I 40c

I 63c

所有构件均为标准构件,可以向专业钢结构厂家租赁使用,现场采用全螺栓连接安装,实现快速、灵活的施工。世博会后可基本实现构件材料的全部回收利用(回收率可达90%以上)。

4.景观设计的多元化

亚洲作为面积最大、民族最多、人口最多的大洲,其文化的多元化程度远远高于世界其它地区,因此亚洲馆组团的建设具有其独特的文化复杂性。在综合考虑全球化与地域性的背景下,世博样板组团的景观设计在强调以统一的景观元素为背景的前提下,大力组合多元化的景观要素,寻求达到共融效果的组团景观。

场地的临时性为整个样板组团的设计增加了难度,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我们在世博样板组团的景观设计中,充分考虑展期景观、会后场地与景观设施的重新利用等因素,根据世博园区整体结构及其生态肌理,构思利用可移动树池花坛等临时性设施来组成“绿廊”,简洁而有序地组织交通、柔化环境、联接高架步道及其他各项功能设施,最终形成一个“有机组团整体”。

“绿廊”的应用给具有理性美的展馆空间肌理带来了活力。建筑只是绿色基底上零星洒落的斑块,而“绿廊”是连接各场馆的绿色廊道。它们在这里起到了:“隔、融、透、廊、屏”的作用,实现了极具东方特色的空间体验。

“绿廊”――隔:“绿廊”用其独特的形式组合园区场地,是分隔各场馆之间活力空间的主要手段,也是各展馆空间景观达到统一的媒介。实现“分而不隔、虚实结合”,最终形成合而不同的和谐景观,这也是整个景观设计的灵魂所在。(见图13)

“绿廊”――融:“绿廊”以绿色为基质,其纵向组合在满足功能单元统一的前提下,同时也使各展馆建筑融于生态环境之中,达到“馆在林中,林在馆中,展馆与自然的交融”的意境。(见图14)

“绿廊”――透:“绿廊”的纵向纹理提供了一条条景观视线廊道,加强展馆空间与黄浦江之间的通透性,将漫步于展馆间活力空间的游客视线导向黄浦江,提供多视角观赏滨水景观的机会,加强了两地间的视线交流。(见图15)

“绿廊”――廊:“绿廊”,它既是宏观尺度上的绿色廊道,承担着能量的流通,缓解了展馆空间炎热、拥挤等各方面的压力;同时也是微观尺度上人流交通的人行步道,起到隔热降温、提供绿荫等作用,为游客提供遮风避雨的空间。(见图16)

“绿廊”――屏:世博样板组团作为世博园区的临时展馆场地,凭借“绿廊”为其洒上欣欣向荣的绿意,“绿廊”自身组成的高低错落、色彩艳丽的植物屏廊,更能够柔化展馆场地等硬质的空间。(见图17)

5结语

世博样板组团场馆已经于2007年5月11日开工建设,2007年12月完成后接受各方面的评估。本公司作为设计中标单位之一参加部分场馆的施工图设计,设计成果无论从工程造价、结构形式、施工组织方式、形体效果以及内部布展的灵活性等各方面来看都取得了最优的评估结果,有望在后续的45万m2的展馆工程中大面积推广。

2010年上海世博会虽然只有184天的举办时间,虽然只是在浦江两岸的场地内举办,但所呈现的多层面、高层次设计一定会跟世博精神一起在更广大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产生影响――让城市更美好,让世界的未来更美好。

上一篇:当代建筑的文化使命 下一篇:640米长的“视觉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