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内容:从记述民生迈向突出民生

时间:2022-09-15 09:42:14

电视新闻内容:从记述民生迈向突出民生

摘 要:民生新闻遍地开花的背后,隐藏的问题不断暴露。记述民生的原生态化、庸俗化、娱乐化现象,弱化了新闻的舆论引导和社会教化功能。只有用“大民生”视角,从“记述”民生迈向“突出”民生,才能切实履行电视媒体的社会责任,保证民生新闻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电视新闻;记述民生;突出民生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9-0224-02

由于民生新闻浓厚的本土化特色,面对央视、省级卫视的强势覆盖,报纸、网络的群起瓜分,身处夹缝中的城市台看到了曙光。一时间,各地的城市台纷纷推出民生新闻,民生新闻栏目风生水起,遍地开花,成为实现媒体竞争的重要法宝。但是,随着对民生新闻的“热捧”,民生新闻背后隐藏的问题也不断暴露出来。从记述民生迈向突出民生,应该是民生新闻持续健康发展的一条出路。

一、电视新闻用“记述民生”方式容易走进传播误区

目前,民生新闻通常都用镜头记述最“原生态”的市井生活,注重过程和细节,表现新闻事件。而这种“记述民生”的方法,容易使电视新闻内容走入误区:

1.记述民生容易导致电视新闻内容从通俗沦为低俗。单纯“记述”使民生新闻的低俗化倾向相当突出。当前,民生新闻通常都把镜头对准了家长里短的日常生活,荧屏上整天充斥着大量相似的无价值的新闻。更有甚者,为了迎合某些观众的猎奇心理,把镜头对准别人的隐私,夫妻反目,第三者插足等等,热衷于不厌其烦地展示事件的细枝末节和社会阴暗面,民生新闻琐碎化、边缘化、庸俗化、娱乐化现象日益凸显。

2.记述民生容易弱化媒体的舆论引导和社会教化功能。媒体的舆论引导和社会教化功能,是媒体承担的社会责任中不可或缺的职责。记述民生大多都把话语权交给百姓,无暇或无力作深入调查和背景分析,只是浮光掠影的浅尝辄止,对一些本来具有较好新闻价值的新闻事件挖掘得不够充分,缺乏对事件的整体把握和深度剖析。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媒体对社会舆论和人的行为方式的影响,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重要。而在构建和谐社会体系中,媒体又应该承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多的舆论引导和社会教化功能,记述民生恰恰弱化了这方面的责任。

3.记述民生容易生硬割裂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的联系,从而削弱节目的思想性和竞争力。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时政新闻由于代表了党和国家对重大问题的看法、主张和方针、政策,从而深刻影响着普通百姓的生活。记述民生狭隘地将所谓的时政新闻生硬地摒弃到民生新闻之外,关注的很多题材流于琐细,对民生问题的分析往往没法接近核心与本质,停留在隔靴搔痒的层面。这种记述民生的电视新闻内容,降低了新闻高度,媒体的影响力、公信力和权威性受到挑战,大大削弱了节目的思想性和竞争力。

二、要用“大民生”视角,从“记述”民生迈向突出民生

笔者认为,在强调贴近性、重视本土化的同时,应该将民生新闻纳入“大民生”视野,从“记述”民生迈向“突出”民生。

(一)要构建民生新闻的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这就为我们构建民生新闻的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方向。

1.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做好民生新闻的思想理论基础。要始终以“三贴近”作为指导思想,关注民生疾苦,关注改革与发展的走向。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

2.必须始终唱响主旋律。唱响主旋律,是民生新闻应该坚持的方向。要反映中国社会前进的主流要求,振奋人们精神,凝聚民族力量,推动社会发展。要以丰富生动的电视表现方式,在民生新闻中反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传播具有鲜明本土特色、时代特征的先进文化,唱响引领社会发展的先进思想和主流精神。

3.必须切实履行电视媒体的社会责任。彰显社会责任,是改进民生新闻的突出重点。要引导大众积极参与到公共事务中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要以“民生新闻”为切入点,积极培养大众思考公共问题的能力,引导大众解决公共问题。要在相互交流中树立大众的自我意识,培养大众个体的责任感,进而创造出一个有责任的社会。

(二)要进一步强化电视新闻引导舆论与社会教化的功能

一个具有公信力、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媒体,也必需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观众得出正确判断,推动他们实施正确的行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1.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做好民生新闻的思想基础。要用正面声音占领宣传阵地,形成昂扬向上、团结奋进的主流舆论。要按照准确、及时、透明的原则,满足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在重大问题、敏感问题、热点问题上保持清醒头脑,抢占舆论引导的先机。

2.注重提升新闻品质。提升新闻品质,是做好民生新闻的手段。要注重报道的深入,从关注大众的生存环境、生存状态等物质层面,深入到关注大众精神生活、心理健康等深层需求和公民责任意识的成长。要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认知层面上升到思想层面,进而表现在行动上,指导和引导大众健康发展。

3.强化新闻的社会教化功能。强化社会教化功能,是做好民生新闻的关键。要把新闻内容的价值评判蕴涵在题材处理与故事叙述当中,为大众提供一种精神航标。要怀着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自觉塑造具有时代特征的民族精神,提升新闻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品位。要做到既解决问题,又替政府分忧。

(三)要将民生新闻纳入公共视野中,用“大民生”视角,凸显新闻内容的民生情怀

美国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了公共新闻(public journalism)理论。该理论认为,新闻媒介应该担当起更积极的角色,致力于提高社会大众在获得新闻信息的基础上的行动能力,组织和推动公共讨论和复兴公共生活 [1]。要想避免民生新闻存在的传播误区,必须要把新闻内容纳入到公共视野中,将日常现象上升到公共价值层面,引导大众介入公共生活。

1.必须注重延伸新闻的价值链,拓展报道的高度和广度。做有思想的新闻,是电视新闻突出民生的发展方向。民生新闻要从原汁原味的市井生活,转入到除了展示新闻事件,还要解决电视新闻同质化的问题,满足大众超越日常新闻资讯的深度需求。要选择影响力广、大众关注度高、探讨空间广阔的热点事件进行报道,对题材进行提炼再加工,过滤琐碎与平庸的内容,强化新闻的公共色彩。要做到既真实反映社会生活与传达人民意愿,同时提升大众的思想境界和认知能力,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2.必须做到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在公共视野中的融合。时政新闻是电视新闻突出民生不可忽视的内容,要从民生角度对国计进行解读和诠释,通过民生角度来解读“国计”的内涵和将有可能对民生带来的具体、直接的影响。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方针、重要会议,发生的一些具有社会意义、政治意义的事件,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大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是大众所关心的。对这类时政新闻媒体应该站在大众的角度进行解读和深入报道,找准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的契合点,增强大众的归属感和社会责任感。

3.必须搭建一个公共话语平台,促进大众的“公民觉醒”。促进大众的“公民觉醒”,是电视新闻突出民生承载的社会责任。应该找准党和政府工作的重心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结合点,使与人民群众关系最密切的,反应最强烈的时政新闻,能够以民生新闻的角度进行报道。电视媒介应当充当公共话语平台,既有党和政府传达政策的声音,又有大众真实意愿的反映。尤其要引导大众逐渐以公民身份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让政策法规更多地集中大众的智慧从而更具生命力与人本内涵,让有关部门的决策因为更多地听取大众的意见而更加科学、民主,让大众在公共事务的参与中,逐渐成长为现代社会的“公民”,从而在媒体、政府与大众之间构建一种良性互动关系。

参考文献:

[1] 朱菁,江黎黎.从“民生新闻”到“公共新闻”[J].新闻实践,2005,(2).[责任编辑 王玉妹]

上一篇:中国与印度利用FDI的科技创新效果比较研究 下一篇:有密度制约的Lotka-Volterra模型竞争系统 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