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心得

时间:2022-09-15 08:56:27

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心得

【摘 要】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心,阅读教学的宗旨在于提高效率,培养阅读习惯,营造读书氛围,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教会学生阅读方法等,使学生通过阅读不断吸收人类先进思想和创造性思维的成果,获得自学能力,学会终身学习。

【关键词】 氛围 兴趣 主体意识 方法

现阶段,农村中学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学生知识层面和师资条件、教学设备等问题的困扰,语文课上的阅读教学改革仍然举步维艰;在阅读教学这一过程中,教师难以“主导”,学生难成“主体”,因而不少教师不免会发出沉重的感叹。农村中学语文课的阅读教学也不能简单地采用“填鸭式”的教学,不应以教师的行为代替学生的阅读行为。因为,语文能力读为先,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心,阅读教学的宗旨在于提高效率,培养阅读习惯,营造读书氛围,使学生通过阅读不断吸收人类先进思想和创造性思维的成果,获得自学能力,学会终身学习。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课型之一,肩负着文学技能的培养和道德情感的升华。良好的阅读习惯,使人终身受益。培根曾说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长才”。可见,阅读伴随着人的终身,能美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素养,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的地位。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下自己的几点体会:

1 营造和谐民主的阅读氛围

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快乐中学习,应该营造和谐的民主的阅读氛围。首先是教师不管你有什么情绪,请微笑着、情绪饱满走入课堂;不管某个学生多么的令你生气,请先平息怒火,用眼神或者走到其身边轻轻拍书本或桌子示意,决不要板着脸教训了半天人,再回到课堂,影响课堂的和谐与阅读思路的流畅性,让学生很压抑的阅读,效果是要打折的;课堂上,不必太多的规矩,学生发言可以自由一些;学生在心理上放轻,把课堂当做师生一起探讨的天空,把自己当做阅读的主人。只有这样,学生思绪才会达到完美的和谐。

2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决定阅读的效果。在学习过程中只有产生了兴趣,学生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享受,才会为追求知识而积极主动地学习。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的材料的兴趣”。阅读兴趣的激活,关键在于施教的艺术。教师要竭力探求新颖的教学艺术,摒弃呆板的教法,创设宽松乐学的氛围,巧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兴趣。对于阅读而言,最重要的永远不是懂不懂,懂多少。很多时候,一种舒心的快乐,才能引导孩子进入“阅读的森林”。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3 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关于阅读教学,教师应使阅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他们的学生意识、学习意识,强化他们的主体意识。当然,阅读作为一种对话,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实质,让学生作为一个人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能和教材碰撞起来。阅读毕竟不是和作者面对面的对话,作者所给出的是一个文本,而且作者一般也不可能仅仅为了我们今天所教的学生这一特定对象而写作。学生面对文本这样特殊的对话者,往往有话不知从哪说起的困惑,从而失去阅读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深刻体察学生作为人的心灵历程和精神状态,准确估计文本的哪一点、线、面最有可能性介入学生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找到对话的最佳切入点,从而激发学生与对话的热切愿望。相对地说,学生对课文往往易于“入”,而难于“出”;能“入”未必能”出”;既“出”之后,所见更未必全面、正确、深刻。

4 教给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

要使学生掌握好阅读方法,可从下面三点去做:①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基本脉络、理解作者态度情感及情感的方法;②分析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理解体会重要句子的含义及作用的方法;③鉴赏评价文章内容,拓展延伸相关知识的方法。再次,在每次的寒暑假要求学生给自己喜爱的诗人写信。中国古代有名的诗人达2000多人,自村夫到皇帝,从稚童到老叟,可谓群星灿烂。我度上学生寻找诗人的足迹,了解诗人的生平、代表作、成才的经过或精彩或悲凉的人生,写出对诗人的认识或者鉴赏评价。在这种与诗人“面对面”的交流中,孩子们关心古人的喜怒哀乐、品味出诗句中的弦外之音,与历代诗人进行跨越时空的平等交流。这正是阅读的魅力——让人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找到与自己心灵相通的知音,让人在解读作品的过程中思考人生、提升境界。而教师在这里却“消失”了,学生直接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这就是我们要追求的阅读教学的“一见钟情”:学生不需要教师这个“媒婆”就能直接爱上文字、爱上阅读。

总之,有了良好的阅读动机和阅读习惯,加之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做到阅读广泛、长期积累的科学统一,自然会有一番饶有趣味、独树一帜的体验和感悟,并在理解和思考中达到阅读目的,提升人生境界,强化人文精神,使真善美广植人心。

参考文献

1 王尚文.中学语文教学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窦桂梅.窦桂梅与主题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上一篇:自我锻炼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下一篇:从来如此,就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