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始于幼儿,始于家庭

时间:2022-09-15 08:50:12

德育:始于幼儿,始于家庭

著名心理学家李德指出:“播下良好行为,就能取得良好的习惯;播下良好习惯,就能拥有良好的性格;播下良好性格,就能拥有良好的命运。”研究和实践证明,三至七岁的幼儿是智力发展最活跃的时期,这个时期形成的品格品德、知识往往影响终身。古今中外那些有真知灼见的父母,都抓住这个时机对幼儿进行早期教育。

一、现在幼儿德育教育存在的误区

现在的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把所有的心血都放在孩子身上,久而久之,使得孩子只知享受,不知分享和付出,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同时自尊心太强而内心太脆弱,缺乏艰苦成才路上的品格力量。

某些家长存在一些错误认识,认为孩子不需要教育,长大自然就懂事了。事实真是如此吗?现在不能善待父母,不知道感念老一辈恩情的孩子大有人在,对孩子小时候的纵容,只会酿成苦酒。

二、进行幼儿德育教育的途径

1.明确教育的主体

(1)家庭具有重要作用。

家长是孩子最亲密的人,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人格力量对孩子的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可见,家庭是幼儿品德教育的主体,其他教育形式则是家庭的补充。所以,在品德培养方面,家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父母首先必须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加强对孩子的品德教育。

(2)幼儿园肩负着重要责任。

幼儿园教育有家庭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

家庭教育是松散的、生活化的,非系统化的。在家庭中,由于家庭成员的人数所限,成员之间特殊的关系,难以锻炼幼儿和他人接触的能力;在家庭中,教育的实施者主要是父母,绝大多数未经过系统的幼儿教育训练,对孩子的教育更多的是凭借经验。

幼儿园可以对幼儿开展系统的各种知识和多方面能力的训练,为幼儿提供和其他同龄人接触的场所,更有利于在和同龄人的接触中相互学习,学会做人。纲要对幼儿道德教育做出了明确规定:幼儿园要使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其中,德占首位。

所以,只有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互相补充,才可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3)社会影响不可忽视。

随着幼儿的成长,幼儿开始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社会上的不良风气,特别是影视和网络的负面作用,都会对幼儿产生不良的影响。所以,全社会有责任为幼儿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同时家长和老师也有责任帮助幼儿建立是非观念,远离不良环境。

2.调整教育的理念

“师道尊严”,“养不教,父之过”,把教育者摆在中心位置。这种思想导致教师和家长习惯把幼儿看做被动接受的个体,而忽视幼儿的主体性,忽视对幼儿的要求;强调对幼儿进行集体教育,而很少顾及幼儿的个性特点与个别差异。这种方式从根本上说是对幼儿个人需要与潜能及人格的不尊重,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儿童的健康成长。因此,只有树立正确的理念,才能搞好幼儿道德教育。

(1)理解和尊重孩子,变教导为引导。

家长和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理解和尊重孩子,平等地看待孩子,加强与幼儿的情感沟通,关注幼儿的感受,真正走进孩子的心里。另外,引导孩子学会沟通和交流,帮助孩子健康地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培养孩子的能力。教师和家长缺少与幼儿的情感沟通,是不利于幼儿能力培养的。幼儿很少甚至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则容易产生任性、固执、胆小、害羞、逆反、紧张、焦虑等心理和行为问题。

(2)注重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道德的本质就是规则。所以,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不仅要教给幼儿正确的规则,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最基本的规则意识。但是,由于幼儿的表达能力和接受能力所限,很难明白这些规则的含义,家长和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幼儿善于模仿的天性,使其在模仿中掌握道德规范,树立道德意识。

3.寻找教育的方法

(1)道德教育日常化。

要把品德教育安排在幼儿日常生活环节中,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针对幼儿接触过的各种事情,随时随地地开展教育。日常生活对幼儿品德的形成有多方面影响,并且为幼儿提供行为练习与实践的机会。教师和家长要善于捕捉各种教育契机,将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放在日常生活中,使孩子形成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

例如,早晨入园时,注意培养幼儿使用文明礼貌用语;自由活动时,注意培养幼儿团结合作、友爱、谦让的精神;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不扰乱公共秩序等,培养幼儿从小就有较好的社会公德。在生活上,要求幼儿勤俭节约、艰苦朴素。

(2)道德教育系统化。

把德育贯穿各种教育活动中,在实施品德教育过程中各领域教育密切联系,不可割裂。如进行爱国主义系列化教育时,使幼儿多方面、多角度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向幼儿介绍世界冠军的光荣;语言课时引导幼儿欣赏儿歌《天安门》、《国旗、国旗我爱你》等。

教师“寓理于情、寓教于乐”,使抽象的道德概念在幼儿头脑中整体化、形象化,从而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情感体验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观念,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3)道德教育游戏化。

喜欢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可以说,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游戏能培养幼儿相互交往、团结协作的能力,同时还能与他人合作共享成功的乐趣。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要依据幼儿品德形成的发展特点,充分调动幼儿游戏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培养幼儿对待周围人和事的正确态度,从而促进幼儿良好道德情感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比如,社会活动中鼓励幼儿与自然界中的弱小生灵交往,心灵上引起共鸣,产生呵护他们的想法。在照顾小花小草、喂养小动物的过程中,幼儿体验到付出爱的快乐情绪。

(4)道德教育社会化。

幼儿的生活环境一般在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因此,三者教育要相互一致,否则容易造成幼儿思想混乱,无所适从,难以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要保证德育教育的全面和一致,就必须加强家园联系,定期召开家长会、建立家园联系册等,及时传递信息,相互沟通,在品德培养上育思想。同时,要充分调动社区资源,如幼儿和社区中的爷爷、奶奶共同联欢表演节目,由此开展尊老、敬老教育。

总之,幼儿良好性格及品德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各方面相互协调一致,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长期地、有目的、有计划地转化为幼儿个体的思想品德,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道德修养。

上一篇:浅析兵团农场问题学生的成因及对策 下一篇:双语教学应注重母语和英语的平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