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失地农民教育培训研究述评

时间:2022-09-14 11:20:17

【前言】我国失地农民教育培训研究述评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二、失地农民培训研究概况 失地农民指在现代化进程中,由于城市扩张和小城镇建设而逐步失去包括林地、耕地等农用地的农民。目前对失地农民培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地区性培训现状与问题、培训对策与建议、培训方式或模式、培训的内容体系。 (一)失地农民培训现...

我国失地农民教育培训研究述评

摘要:关于失地农民问题,目前从社会保障体系、征地补偿制度两方面研究得较多。教育培训作为解决失地农民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对其研究处于探索阶段,主要是从培训现状与问题、对策与建议、培训方式或模式、培训内容体系等四个方面进行的。其中大多数学者采用问卷和访谈对某一地区(如上海、西安、广州和重庆等)的失地农民培训进行调查,介绍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和对策,这些研究对实践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关键词:失地农民;培训;研究现状;综述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8—021—03

一、引言

城市化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趋势。中国是农业大国,城市化进程中必然会出现“相当数量的失地农民”,如何解决失地农民问题关乎社会稳定。相对于完善征地补偿制度、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生活导向型”措施,积极鼓励和帮助失地农民再就业,是确保失地农民尤其是中青年失地农民实现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从国际经验来看,采取教育培训措施是弱势群体摆脱弱势地位进而提高参与市场竞争能力并走上发展之路的有效做法。我国一些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也积极尝试了一些以就业为目的的失地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但是就目前查阅的文献,专门针对失地农民教育培训研究成果还是较少。

二、失地农民培训研究概况

失地农民指在现代化进程中,由于城市扩张和小城镇建设而逐步失去包括林地、耕地等农用地的农民。目前对失地农民培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地区性培训现状与问题、培训对策与建议、培训方式或模式、培训的内容体系。

(一)失地农民培训现状与问题

目前,学者们通过理论分析和问卷访谈研究了失地农民教育培训的境况:政策缺失与机制不健全;培训质量不高,效果不明显;失地农民自身素质的“先天不足”与后天教育的残缺。

1.政府的配套政策缺失,管理机制不健全

失地农民培训没有通过政策手段体制化,也缺乏法律的强制性,组织管理机制缺失。第一,缺少一个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没有形成管理、教育、监督考核和服务的一体化。工作的盲目性、形式化和低效性突出。第二,培训经费来源单一、投入不足。政府缺乏一定的激励机制,无法吸引政府以外的资金。第三,一些地方没有引入市场化的竞争机制,导致培训机构的教学服务质量不高。第四,缺乏有力的监督和合理的评价机制,导致培训机构短期化和利益化倾向严重。第五,教育培训与就业安置衔接程度低,培训目标与市场需求有差距,挫伤失地农民培训的积极性。

2.培训质量不高,培训效果不明显

失地农民培训的专业化程度不高。第一,培训内容设置不科学,如内容单一,无法照顾到农民的特殊需求。赵艳霞(2011)特别指出,培训内容设置太低,忽视了失地农民进入城市首属劳动力市场的希望。第二,培训形式单一。由于师资的来源和知识能力结构,目前的培训仍然侧重传统的讲授方式,缺乏多种形式的实践操作。第三,评价体系不健全,政府、培训机构和失地农民都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评价培训,彼此间缺少相互制约和权衡的机制。第四,培训的师资力量不足。第五,培训缺乏科学严密的教学设计,目标不明确,过程简单。第六,接受就业培训的失地农民比例小,他们的培训意愿普遍不强,只有部分地区的部分农民表现出较强的培训愿望。

3.失地农民自身情况特殊,培训基础欠缺

首先,失地农民数量庞大,差异性突出,年龄、培训需求、文化基础等各异。其次,失地农民就业观念陈旧,就业意向偏低,求职缺乏信心,创业意识单薄。再次,失地农民文化程度偏低,自我约束力不强,对培训内容的理解和掌握难度较大。最后,失地农民对培训的认识不够,只重视短期的职业技能培训,很难看到培训的潜在价值。同时,失地农民的转型和适应问题突出,心理危机凸显。

(二)失地农民培训对策和建议

学者们多针对地区性调查结果,简要地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例如,徐敏(2011)基于西安杨凌示范区210户失地农民的问卷调查,从培训内容、方式、政府职责、失地农民自身等提出建议;高志敏、崔铭香(2009)以上海“撤县改区”城区为例,介绍了当地失地农民培训的经验。

1.以地方政府为主导,完善失地农民就业培训体制

失地农民培训是政府公共服务的组成部分。第一,从政策扶持法律保障的角度。政府应将失地农民培训作为一项政策制定下来,同时纳入法律体系,避免失地农民培训的随意性,从而保证培训的质量。这点也是世界范围农民教育成功国家的经验。第二,要建立和健全失地农民培训的管理机构,使政府、教育培训、科研和企业等机构通力合作,保证失地农民培训的顺利高质运行。第三,加强市场化运作,市场是弥补“政府失灵”的可行途径,吸纳和整合社会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第四,完善培训的监督和评价体系。刘红燕(2009)提出,政府对培训的数量和质量进行条件评价;学校从培训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出发,评价培训的过程;失地农民侧重培训的近期和潜在效益,评价培训的绩效。最终建立一个三方相互合作与制约的立体链评价体系。第五,要构建网络化的失地农民培训体系,包括培训机构网络化、培训内容网络化、培训模式网络化。

2.以培训机构为主体,提高培训质量

培训单位是失地农民教育培训的直接落实者,教学质量直接关乎培训的效果。首先,要在多方论证的基础上,制订科学合理的培训目标和计划,使培训过程有方向且井然有序。其次,要在充分的需求分析基础上,构建恰当的培训内容体系,使失地农民愿意学,能学会,学会用得上。再次,要在遵循失地农民职业技能培训规律下,采用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符合失地农民学习的特点。最后,要以失地农民就业为目的,制定可操作具有指导性、约束性的培训评价机制,把关培训质量。

3.以失地农民为关键,提升自身素质

事物发展变化,外因是条件,内因是关键。失地农民就是培训的关键内因。一个核心问题是农民接受培训学习的积极性。研究发现,保持着高动机和高度责任感的学习者能够解决很多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因此,主要是转变失地农民的就业观念,正确认识培训的价值。另外,还有学者根据国际经验提出补偿性教育(鲍海君,2010),提高失地农民的发展能力,最大限度地消除社会排斥。

上一篇:农民工安全教育培训对策 下一篇:成人英语学习者学习风格论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