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时间:2022-09-14 10:11:23

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我们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作为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深刻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思想的继承和创新

科学发展观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我们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思想的基础上,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积极借鉴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进一步阐明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性和整体性,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它不是对发展过程的某些领域或某些问题的个别解释,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基本规律的全面把握。也就是说,科学发展观以更加系统的思想方法来认识发展的规律和发展的实践,将发展所包含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人口、资源、环境等各方面内容作为一个完整而不可分割的系统来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形成了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

理论来源于实践,丰富的实践形成丰富的理论。我国经济社会及其发展过程的复杂性、多样性和独特性,决定了科学发展观内涵的丰富性。科学发展观既是对丰富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社会实践需求的产物。这就是:我国的发展已经进入新的阶段,面临着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新矛盾、新问题,迫切需要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正是发展实践的迫切要求,使科学发展观具有了统领全局的意义。

科学发展观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归根结底体现在它的创新性上。科学发展观的创新性不仅在于它具有内容的新颖性和认识的深刻性,而且更在于它确立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将以人为本的理念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原则相结合,实际上就是将发展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结合,这是通过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而实现的重大理论创新。

对发展的核心价值的认识深化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原则,表明我们党对发展的本质、目的和意义的认识更为深刻、更为科学:发展的本质是人的发展,创造物质财富也是为了人的发展;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发展的意义在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也就是全体人民能够在不断提高生产效率的基础上分享物质文化发展的成果,实现人自身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时曾经指出,人受物的统治是一种社(来源:文秘站 )会异化现象,并提出了未来社会的发展是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领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强调“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强调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坚持把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作为我们党的重要奋斗目标。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明确要求,把人民是否满意作为衡量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科学发展观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的思想,特别是在继承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思想的基础上,更为鲜明地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并将其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对发展目标和道路的认识深化

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充分表明发展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然而,人的需要又是多方面的。因此,发展目标应具有全面性,即努力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又反过来影响生产力发展的思想,奠定了社会全面发展的理论基础。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一直致力于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同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论述,就十分强调统筹兼顾的重要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把工作重心转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同时在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方面进行了许多重要的探索。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

实现全面发展,必须在更高发展水平上处理好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这就要求坚持协调发展。协调发展既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全面发展的正确道路。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发展进程中矛盾的产生不可避免,而矛盾的不断解决又推动着发展进程。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可以说是我国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同时又是许多新矛盾新问题不断产生的时期。这些矛盾和问题的产生,同我国工业化的独特性相关。人类迄今为止的工业化过程经历了200年―300年,但所有进入工业社会的国家和地区的人口总和不足12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0%。我国有13亿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近22%。一个13亿人口的国家要在不到100年的时间里实现从传统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过渡,必然会面对人类工业化进程中曾经或者可能发生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而且这些矛盾和问题会表现得更为集中。与此同时,我国的发展本身也会导致一些矛盾和问题,比如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利益关系更加复杂、利益格局不断调整问题,等等。因此,通过统筹各方面关系来解决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问题,就成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原则和内涵。

对发展的代际延续原则的认识深化

人类近现展的基本特点是工业化。工业化的根本性质,就是采掘和使用自然资源(包括能源)进行加工制造,创造出大量的物质财富。在工业化过程中,经济和社会结构会发生一系列深刻变化。发展经济,必然会消耗资源和影响环境。但问题是,地球上的资源有限,许多资源不可再生,环境破坏超过一定的限度是不可恢复的。所以 ,科学发展观强调实现可持续发展,即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依赖性和社会历史连续性理论的运用和阐发,体现了在发展问题上的长远眼光和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崇高追求,是遵循发展的代际关系原则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人类社会发展进行了最具长远眼光的论述和设想。他们不仅批判资本主义对人的剥削,也批判资本主义对自然的掠夺,进而对人类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作出了精辟论述,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美好未来作出了科学预测。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设想,可以说就是对社会永续发展的经典描绘。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民怀着对未来社会的憧憬,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希望通过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为子孙后代建设一个美好的社会主义国家。但由于对客观规律认识不够,特别是对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缺乏科学把握,结果出现了国民经济以及人口、资源、环境严重失调的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认真总结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不仅认识到发展经济是中心任务,也认识到发展经济必须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在这一时期,我国开始把控制人口增长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而当经济发展特别是过度开发造成资源环境严重破坏时,我们党果断采取一系列保护和改善环境的重要政策措施,明确提出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集约发展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面临的一个艰巨任务是,为了把过去失去的时间抢回来,让国家尽快强大起来,让人民尽快富裕起来,必须加快发展,因而更加强调经济增长的速度。各地都希望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以取得较快的发展速度,因而在资源开发上实行“有水快流”的政策,加之有关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不健全、落实不到位,结果导致了比较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现象。正是针对现实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党明确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为我们坚持发展的代际延续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找到了一条现实路径。

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上一篇:干部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树立形象 选贤任... 下一篇:市委组织部长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