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类电子货币对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时间:2022-09-14 06:10:06

信用卡类电子货币对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电子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一体化使经济在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尤其是作为电子货币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信用卡,它除了是一种货币也是一种理财工具,持卡者可享受“一卡在手,行遍天下”及“先消费,后付款”的便利,更可配合“循环信用”、“预借现金”等信用衍生功能,通过分期付款方式进行消费,让持卡人能灵活运用资金,形成消费理财观念。当然信用卡的快速发展对央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提出了挑战。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主要有两类:货币供给量和利率。从中央银行的角度看,作为电子货币,信用卡的大量发行与使用,对货币政策、职能、地位及作用均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一、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首先,我们通过1990年至2010年期间我国三个层次的货币供给量历史数据值变化情况加以分析:

从我国近二十年来各个层次货币供给量数据可以看出,我国M0绝对数在增加,但M0占M2的比重从1990年的17.29%下降至2010年6月的5.77%,减少了约11.52%;而M0占M1的比重从1990年的38.05%下降至2010年6月的16.17%,减少了约21.87%。可见,M0在M1和M2中所占的比重是呈下降趋势的,这种现象表明,纸币现金已经不再是唯一的流通手段,各种不同形式的电子货币己经被人们逐步接受,以M1和M2为代表的总量性中间目标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日益下降。

二、对利率的影响

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理论上所受影响可能不大。完全市场化的利率高低是由资本借贷市场上资本供应量和资本需求量共同决定的。信用卡的出现,使得货币的流通速度加快,导致货币供给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中央银行的控制,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增强,可控性下降。货币供给主体的拓展使得货币供给更多地取决于经济运行的需求,而不是中央银行的意图;同时居民的现金需求下降,而使用信用卡的需求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信用卡透支利息,即借贷利率,导致货币需求中更多的部分与利率相关,货币需求与收入等规模变量的相关性下降,与利率的相关性上升,导致货币需求呈现日益明显的不稳定性。

以目前央行贷款基准利率与信用卡借款利率比较为例:

根据上述表格比较分析,如按央行贷款利率执行,使用现金的成本约在4.86%至5.94%间;而目前商业银行发行的信用卡如消费者在银行规定的免息期内透支消费,则无需支付利率,即借款成本为零,即便超过规定免息期,银行仅按借款金额的万分之五每天收取利息;此外,各大银行纷纷推出了信用卡大额分期付款、信用卡车贷、信用卡预借现金等业务,使用信用卡额度进行贷款年限一般在1至3年间,借款额度达5000元至20万元之间,值得关注的是,该类业务一般按免息分期还款方式进行操作,借款人仅需一次性支付银行一笔手续费即可。例如,中国银行的信用卡大额车贷业务,一次性收取贷款金额的3.5%作为手续费,最长可分36个月还清。相比较而言,利用信用卡进行借贷大大降低了借款人的成本,加之信用卡贷款业务的门槛较普通贷款低,办理手续便捷,居民对于信用卡的使用需求日益上升。因此,中央银行如果不能准确、及时地判断资本市场的变化,那么通过利率进行宏观货币供给的调控能力就会减弱,这对央行调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根据上述信用卡对利率、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分析可以看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随着利率与货币需求和供给的不稳定性而增加了更多不确定性与时滞性。

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机制在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货币政策工具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和探索,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最为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并将继续影响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进程和方向。尤其是1998年以来,中国货币政策调控机制的改革出现了突破性进展。以取消对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的限额控制、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和扩大公开市场业务为标志,中国货币政策调控基本实现了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但不能否认的是,目前的货币政策仍有待完善。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司长欧阳卫民指出,我国的现金流通量多年以来一直稳定在3万亿元左右的水平。相对于现金流通量的稳定,支付量每天都在成倍的增加。这么大的支付量,但现金量却没有增加,原因就是电子货币和电子支付的发展。可见,信用卡类的电子货币出现已经对我国的货币政策及传导机制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上一篇:浅析亚太区资金池的建立所需考虑的因素 下一篇:试论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的社会责任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