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美术中的色彩文化观念

时间:2022-09-14 02:18:11

民间美术中的色彩文化观念

摘 要:民间美术红火热烈的色彩结果是民间美术设色的重要特征。但传统的文化观念、五色观念、色彩的哲学意识、伦理思想、宗教观念又对民间美术的设色不时地加以约定。民间美术中色彩的使用,不仅仅来源于视觉感官感性的色彩经验,而是有着很深的文化根基,要从真正意义上理解民间美术色彩的使用规律,更要从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和文化层面去研究。

关键词:象征;红火热烈;传统;文化观念;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广大劳动人民创造了形态各异的灿烂文化,人们习惯于把表现各种生活文化的造型艺术,称之为“民间美术”、“民间工艺”和“民俗文化”。由于民间美术是劳动人民创造的,根植于五十六个名族的文化中,因此与老百姓的生活、生产、风俗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是以农耕为主的传统自然经济形式、生活方式,为民间美术的创造提供了广阔的文化背景和基础。绝大多数的民间美术是为劳动者的生活需求而创造的,因而体现在生活的多个层面,包括了民间绘画、民间雕塑、民间服饰、民间建筑、民间工艺、民间器具等的各种功能的范畴和形态。

中国民间美术不是一种单纯的美术形态或艺术样式,是为中国各民族生活习俗、服务的艺术形式,具有特有的造型、色彩搭配等因素。本文以民间美术中独特的色彩文化观念为内容,进行初浅的探讨。

在民间美术创造过程中,首先要遵循色彩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民间美术中色彩的使用源于中华民族群体对神的崇拜,四万年前山顶洞人会在死者身旁洒下红色的矿物粉末,祈求灵魂不死、生命永生。红色作为对神的崇拜的颜色,象征着生命、太阳、火和热血。红色还是中国人心中镇邪的色彩,比如过春节时大街小巷就是一片红色的海洋,许多人穿红衣、戴红帽,到处张贴着大红喜字、大红对联等来镇邪避灾、祈求来年的吉祥。

一般情况下,民间美术中的色彩观念,大部分是老百姓依照自己的切身利益和表达求生、趋利、避害的功利愿望去理解和使用色彩。陕西凤阳的泥塑“挂虎”、就是通过神态威猛的虎面造型和鲜艳的色彩来实现镇宅攘灾、避除邪恶、迎福纳祥、祈子延寿的目的。其中虎面上绿色寓意万年长青,红色代表四季红火,黄色的串钱象征着财富与富贵、桃红的海棠意思是多子多福。而大量的民间美术作品都反映了这种红火热闹的色彩气氛和心理意图,其中民间年画的设色是富有代表性的。年画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绘画形式,显示出强烈的东方色彩观念,其色彩艳丽浓烈、丰富鲜明,既追求红火、喜形于色的对比,同时又讲究和谐统一,整体效果鲜艳、热烈、轻松、明快,很少看到沉闷黯淡的颜色。传统的文化观念、审美观念、民俗观念也是影响年画色彩的主要原因。由于年画大都用于新年时张帖,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一年更换一次,因此受到张贴时间、装饰环境、衬托气氛等功用的制约,形成了色彩的传统风貌。当然,受地域风俗、人文环境的影响而不同,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年画中色彩的使用也有较大差别,其中北方地区色彩热烈的年画较普遍,南方色彩淡雅的为多。天津的杨柳青和苏州的桃花坞年画设色上就会有所差别,但整体风格仍以喜庆为主。民间剪纸常以红色为主,虽显得较为单调,但其色彩的选用,既遵循了色彩的象征意义,又突出了剪纸的功用目的。窗花、顶棚花、喜字花、家具贴花、生肖剪纸等日常所用剪纸也以大红、桃红、橘红等红火的色彩为主;丧俗剪纸以深蓝、深紫、淡黄、白色为主。不同色彩的选择不仅衬托了不同的气氛,同时也是受到传统文化观念影响的结果。总之,民间美术红火热烈的色彩效果是民间美术设色的重要特征。

根深蒂固的传统的文化观念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也对色彩赋予了更深的内涵。最初,人们通过对大自然的现象予以描绘、总结并加以附会,总结出“青,生也。象物生时之色也”“赤,赫也。太阳之色也。”“黄,晃也。晃晃日光之色也。”“白,启也。如冰启时之色也。”“黑,晦也。如晦冥之色也。”由此获得了青、赤、黄、白、黑五种基本色相,被中国古代视为五种“正色”并暗示了吉利祥瑞的意义。“红白喜事”、“红官绿娘子”也是民间文化观念在色彩使用上的体现。这里,色彩已经成为一种观念上的阐释,而不只是视觉上的感性认识,红、白等色被神秘附会,具有了特殊性的意义。还有东、南、西、北、中代表了中国人的空间观念,它与春、夏、秋、冬的时间观念,金木水火土的五行观念一起与色彩联系起来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五行八卦观的色彩观念”。以及后来的五性(智、礼、仁、义、信)、五声(呻、笑、呼、哭、歌)、五态(恐、喜、怒、忧、思)、五气(寒、热、风、燥、湿)成为一个可以相互转换、相互比附的整体。在这里,色彩已经转换成为一种逻辑推理方式,中国的“五颜六色”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古代“大地回春之时,草木返青,东风吹拂,人们骑上青马,穿上素衣,带上青玉去城东郊举行迎春活动”这是色彩的使用和季节方位联系起来,在生活中已经影响了人们的思维、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色彩的视觉含义已经转换为一种主观、理性的认识。

色彩与认知方式联系起来,除了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还体现在在建筑方面对色彩的使用。中国特有的传统建筑以皇家建筑为代表,整体常以黄、红为基调。古代建筑中的“都城四门”不仅取四方观念,也以色彩作为象征。东方黄龙门,属青;南方朱雀门,属白;西方白虎门,属白;北方玄武门,属黑。北京天坛的祈年殿是祭祀建筑,也以黄、红为基调,顶分三层,明朝嘉靖年间改建时上檐是蓝色,中间黄色,下层绿色,象征天、皇帝和臣民;另外,古代服饰中色彩的使用,也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在中国古代,服饰的用色是有严格封建等级限制的,在唐朝,只有皇帝才可以使用黄色,“士庶不得以赤黄为衣”,并且规定三品以上官员着紫色衣,五品以上官员着红色衣,六品、七品着绿色服,八品、九品着青色。许多朝代平民百姓都不能使用正色作为服饰颜色。到现在,人们在本命年的时候还会系一根红色腰带以辟邪,这仍然是色彩视觉审美观念在服饰上的延续。总之,这些色彩的主观性使用都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结果,传统的生活观念、五色观念、色彩的哲学意识、伦理思想、宗教观念也对民间美术的设色不时地加以约定。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发生转变,人们的观念和审美方式也随之变化,尤其艺术发展到当代,西方社会宣扬的“艺术平民化”、“艺术存在于生活中”,生活中涉及到的艺术的范畴也越来越广,而中国民间美术根植于生活的沃土中,拥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反映出率真淳朴的美,在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上,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于艺术工作者来说,民间美术不仅是学习、研究的对象,同时也是汲取营养和获得创作灵感的来源。即使有些民间美术作品已经不再适用于现代生活,但其文化生活的基本性质没有改变,现代艺术也可以从民间美术中汲取营养。无论是民间美术中的创作手法、表现形式、造型观念和色彩文化,还是其中渗透的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都将为现代艺术提供积极的经验和有益的启示。

民间美术中色彩的使用,不仅仅来源于视觉感官感性的经验,而是有着很深的文化根基,如何从真正意义上理解民间美术色彩的使用规律,更要更深层次的去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不能只停留在表面。

参考文献:

[1] 胡俊涛.中国民间美术[M].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2] 谨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

[3] 姜哲.中国民间美术解读[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5.

上一篇:图像与MIDI乐曲的信息互映射与一种新颖的可视... 下一篇:浅谈图形与字体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