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高效课堂教学实践与探索

时间:2022-09-13 10:21:08

数学高效课堂教学实践与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是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一下三个目标,即: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懂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纵观新的中学数学教材,它的最大特点就是贴近生活,把原本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变得灵活多样而又富有趣味。翻开新的中学数学教材,犹如推开了一扇多彩的窗户。那么,教师应该如何让学生在触摸到数学的同时又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开展积极高效的组织课堂教学,做到事半功倍呢?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火”起来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它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探索欲的必要前提和主动学习的前导动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因其本身的特殊性,让不少学生觉得它抽象难懂。要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给学生讲道理、讲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想方设法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这也就是很多老师所说的,变“教我学”为“我要学”。很多学生的数学成绩不好或是不喜欢学习数学,我认为是由于对数学缺乏兴趣所致。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通过运用一些生动形象、直观有趣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运用数学的环境;为学生创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动手参与,鼓励学生积极探讨。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创设开放生动的学习情境,对学生学习兴趣进行培养极其重要。新课标下的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拥有的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互动生成的课堂,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型课堂。古语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有话要说、有话能说、有话敢说,作为教师,应该细心洞察任何一个能给学生乐趣的闪光点,寻找能与学生产生心灵互动的碰撞点,真正达到师生共同研讨、共同学习,让课堂充满乐趣,课堂也会逐步“火”起来。

教学实践告诉我,在数学教学中,如果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每一个环节都能感受到学习步步为营的踏实,体会渐入佳境的喜悦,学生就会一步步的树立学习的信心。所以,我要求自己在备课各环节都努力做到科学、和谐、恰到好处。例如情境创设应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适应,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使学生迅速沉浸于自主探究、欲罢不能的境地;在日常作业里注重基础练习,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通过训练感受到学习渐入佳境的喜悦;在章节检测中题目设计应注意难度梯度,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训练真正领悟到快乐的学习境界。这样,一步步地让学生走进数学,喜欢数学,才能使学生在逐步地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以后,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培养学生阅读和自学习惯,让课堂“悟”起来

基础教育的所有学科,教师都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过去的应试教育模式下,许多教师都认为,数学只是“算”的学科,与“读”没有多大的关系,其实则不然。我认为,教会和培养学生阅读数学课文,就是培养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第一步。所以,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数学教师不仅要让学生阅读数学课文,而且还要在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而后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进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学数学教学,由数到形,即是一个由量到质的变化过程,数学教学的第一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会读、读懂数学课本,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读数学,怎样读数学。几年来,我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来阅读数学的方法:教学生读定义――让学生明白定义的内涵;读定理――让学生认识定理的结构;读公式――让学生明白其推导或证明过程,进而更好地运用于实际的解决问题中;读例题――让学生理解例题的解题思路、解题过程和解题方法,而后达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通过阅读培养起自学能力、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让课堂“活”起来

创新是学习的动力,创新是思维的延续。我们组织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就是他们思维发散的过程。学生思维的过程应该是从问题开始的,又会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和创新。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和问题下,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探索未知的学习领域,寻找客观的真理,成为学习的发现者,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这一探索过程,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学生才能从学习、探索的刚才中一步步领悟到数学家的创造思维的进程,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众所周知,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决都需要用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去思考和解决。比如,电冰箱按什么程序运行最有利节约用电;一部新颖的功能齐全的手机设计怎样的营销方案才能快速得到市场认可等等。据此,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开拓思维的能力,我认为,这也应该属于创新能力的范畴。在组织这方面的教学时,我经常要求并鼓励学生走进社会,贴近生活,如走进超市、书店等公共场所,在生活中进行一些数字统计,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分析和研究,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让学生乐于做、学得好。我认为这样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大有益处。

只要我们眼中有学生,心中有方法,讲课有艺术,我相信我们一定能打造积极高效的数学课堂。

(作者单位: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第二实验中学)

上一篇:浅谈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 下一篇:从“容”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