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生数学预习有效性的思考

时间:2022-09-13 02:50:30

提高小学生数学预习有效性的思考

为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小学生数学课前预习日益被大家所重视。合理有效的预习,可以拓展学生探究新知的时空;可以帮助学生扫清新知学习的障碍;可以缩短学生学习新知的心理距离;可以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课前预习的有效性呢?

一、要求具体,目标明确

导致小学生数学预习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师对学生的预习常常是要求不具体,目标不明确。一些教师在布置学生预习时,常提出笼统、乏味的预习要求,使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无章可循”,只好粗糙、快速地浏览一遍,应付了事。事实上,学生带着问题读一遍教材比不带问题读五遍效果都要高。为了把学生的课前预习落到实处,教师必须提供简单易行、具体明确的预习要求。

例如,在布置“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的预习中,笔者给学生提出了如下五个方面的具体要求:1. 读:认真读课本第75至76页两遍以上,在你认为重要的地方画圈并适当作批注。2. 说:读完之后,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3. 想:想一想本节课新知(分数的基本性质)与之前学过的哪些知识联系紧密?你认为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4. 问:通过预习,你还存在哪些疑问?5. 练:尝试做课本第76页“做一做”中的习题。

如此,教师对学生的预习从“读、说、想、问、练”等五个方面(称“五步预习法”)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使学生的预习有了具体的抓手,避免了预习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二、由扶到放,扶放结合

我们对低年级和高年级学生的预习要求不能一刀切,应该从简单到复杂、由扶到放逐步进行。有的教师认为低年级的学生不具备预习的能力,因此忽略或干脆放弃让学生预习。低年级的学生虽然学习能力比较弱,但此时却是让他们树立预习意识,培养预习习惯的重要起始阶段。因此,对他们的预习要求,教师可以降低到简单的一至两点。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动爱玩的特征,结合教材以图为主、图文并茂的特点,再依据不同的课型内容,对他们的预习要求可以是在看书的基础上,选择“说一说”(看图说图意),“摆一摆”(数的认识与计算,让学生摆小棒),“找一找”(图形的认识,让学生在课前走进生活,观察物体形状),“玩一玩”(如人民币的认识,让学生和家长在课前通过游戏熟悉人民币)等预习形式。这样,让学生在课前接触教材,初步感知新知,并在动手实践中初步体验新知,有助于学生初步学会独立思考,慢慢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随着年级的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不断增强,对他们的预习要求可以慢慢提高。到了高年级,可以把上面提到的“读、说、想、问、练”这“五步预习法”作为各种课型内容的常规预习要求,再根据不同课型内容补充一些具体的预习要求。另外,低年级的学生独立学习能力较低,预习最好安排在课内进行,教师的指导不可缺少;对中年级学生的预习,可以课前、课内交错进行;到了高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增强,预习习惯也初步养成,这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进行独立预习。

三、课型不同,方法各异

1. 在多形式阅读中理解概念。

数学概念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学生在预习中如果以阅读文本的方式快速浏览一遍,是读不出其中精髓的。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预习中变换形式多读几遍,掌握阅读的方法和技巧,从而帮助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1)圈画批注阅读。

为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可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圈画(如将重点词语画上横线、波浪线等)并做适当的批注。促使学生养成在读书时动手、动脑、动口、动眼的习惯,阅读效果会更好。

(2)咬文嚼字阅读。

在数学概念预习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对重点、关键词语的理解进行阅读。例如“倒数的认识”一课的预习中,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词语――“乘积”“1”“互为”等,通过对这些重点词语的分析与推敲,学生明白了倒数是对两个数而言,一个数不能说是倒数,而且这两个数的乘积必须是1时,才有这种关系。从而深入理解倒数的意义。

(3)联系对比阅读。

许多数学概念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在预习中引导学生把联系紧密的概念进行对比阅读 ,使学生在阅读中分析、比较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理解它们。就如在“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的预习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学过的哪些知识(商不变的性质)联系紧密?并对它们进行对比阅读,提出问题:“你有什么发现?”

(4)列举事例阅读。

数学概念是基于现实生活而抽象出来的,我们可以从生活中找到这些概念的生活原型。在数学概念的预习中,可以让学生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概念,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数学概念。例如,在“锐角与钝角”一课的预习中,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具有锐角与钝角特点的例子,这样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理解概念的过程。

2. 在尝试练习中掌握算法。

在现行教材中,计算课在编排上是以例题的形式展示计算方法,这就为学生提供了预习的平台。在预习中,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在初步感知算理算法的基础上,尝试进行习题计算。学生自主经历计算过程,深入体验算理算法,检验预习效果的优劣,感受预习成功的乐趣。因此,在计算课的预习中,布置学生阅读教材后,可让学生尝试计算教材“做一做”中的习题,并让学生思考:“你的计算方法与书本中例题的计算方法一样吗?你认为哪种方法更好?”鼓励学生实现算法的多样化。

3. 在动手操作中感受规律。

规律性知识,如果只靠在书本上读读看看、圈圈画画,学生是无法正确理解与掌握的。只有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发现规律,这样才能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然而数学课堂上的动手操作环节,往往因为时间原因,在速度较慢的学生根本来不及完成时,就被教师“喊停”,动手操作往往成为“走过场”。如果把操作部分提前至预习环节,可以让学生有更充足的时间去操作、探究与发现,也为课堂节约更多的时间给学生交流、展示,让他们发现数学规律。

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课的预习中,除布置常规预习要求外,再布置如下操作活动:①用1立方厘米的学具摆一个你喜欢的长方体,并记录下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②数一数长方体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③你猜想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④再摆一个长方体验证你的猜想是否正确。学生在摆、数、猜、再摆、再数的过程中,已经感受到了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对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便是水到渠成。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小学生数学预习的习惯,努力提高小学生数学预习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绽放更多的精彩、彰显生命的活力,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实现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作者单位:福建省上杭县实验小学?摇?摇?摇责任编辑:王彬)

上一篇:以发展为本,构建引发学生兴趣的数学课堂 下一篇:阅读教学需要有效的“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