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8-21 09:31:16

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几点思考

摘 要:数学教学的核心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前提;因材施教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必要手段;培养“问题解决”能力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核心。

关键字:素质教育 数学素养

钱伟长说:“教师的教主要不是把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处理知识的能力教给学生。”这是现代教育哲学的根本所在。数学教学的核心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素质教育中,教师要把培养创造型人才作为教育目标,重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理解力、表达力、自制力、自信心等心理素质,并逐步养成学生的认知能力、发现能力、学习能力、处世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力,在致力于奠定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学生未来的创造性劳动奠定基础。数学素养就是学生灵活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能力。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素养,表现在学习过程中就是善于独立地思考问题,能够有效地应用原有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搞好数学教育的关键就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在教员提供的学习机会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进而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享用一生的数学思想方法。

一、培养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前提

对于提高一个学生的数学素养而言,除了本身的智力因素以外,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也起着关键的作用。只有把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认知的、心理的、生理的、情感的、行为的、价值的等方面的因素,让学生进入一种全新的境界,学生自主学习达到比较好的效果,数学素养才能得到较快的提高。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兴趣是学生各种创造力、求知欲的原动力,也是激发学习热情,产生内在动力的关键。只要学生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就会无止境地去追求、去实践、去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体会到,凡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过程的学生,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求知愿望强烈,数学素养会得到较快发展。因此数学教学必须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入手,使学生由机械、被动学习转变为创造、主动学习。我们要使学生对数学有一个较为全面、科学的认识,不仅要认识到数学中有计算,有逻辑,对提高人的逻辑思维、空间想象能力都有好处,而且要认识到数学的产生和发展中有许多非逻辑因素,有美的因素;数学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数学与人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息息相关;数学为其他学科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基础、方法和思想;数学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如华罗庚教授所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等各方面,无处没有数学的贡献。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比如通过新颖的导课,引发兴趣;创设趣味课堂情景,诱发兴趣;适当引入动手操作,促进兴趣;发动学生寻求规律,发展兴趣;巧设练习题目,增添兴趣;课堂趣味小结,保持兴趣等等。需要注意的是要用“爱心”去保护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表现是人们普遍具有的心理倾向,自我表现愿望的满足,有助于自我效能的增强。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给予鼓励和表扬。一般来讲,恰当地表扬鼓励能强化自我效能感。这不仅对表扬和鼓励的人如此,对其他的人也有相同的作用。随着自我效能感的增强,学生的自我表现愿望得以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愈加浓厚。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把他们看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创设和谐的氛围,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只有当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思维达到“兴奋点”(即“临界点”),才可能带着愉悦、激昂的情绪去面对和克服一切困难,执著地去比较、分析、探索认识对象的发展规律,展现自己的智能和才干。这无疑是让学生体验成功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学生数学兴趣的有效途径。当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了一个个的实际问题时,他们的学习兴趣必将被更进一步地激发起来,成为进一步学习的内驱力。

二、因材施教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必要手段

所谓因材施教,就是要求我们的教育由“学科中心”向重视人的个性转变,把注意力由学科转移到重视学生的个性方面,实行差异性教学原则。在任何条件下,学生个性差异的存在都是不可避免的。差异性教学原则就是要求教学要面向所有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科学设计安排教学。老师要把学生看成是一个有理性、有智慧、有情感的“全人”,而不是吸收、储存知识的仓库或专门应付考试的机器人。“教”是手段,“学”才是目的;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教“学生”。教员应了解、尊重、欣赏并发挥每个学员的个性,由因材施教达到人尽其才,切实提高每一个人的数学素养。

三、培养“问题解决”能力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核心

问题解决(problem-solving)在国际数学教育界受到普遍的重视,并被引入一些国家的数学课程中。全美数学教师理事会在《行动的议程》中明确提出应以“问题解决作为学校数学教育的中心”;在《美国学校数学课程与评价标准》中,“作为问题解决的数学”是各个年段数学课程的首要标准;全美数学督导委员会从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要求出发,提出21世纪学生应具备的12种基础的数学能力,问题解决是其中的首要能力。英国SMP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有一册就是《问题解决》。在近几届国际数学教育会议上,问题解决始终是重要的议题。从数学教育的角度看,问题解决的意义是:以积极探索的态度,综合运用已具有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能力,创造性地解决来自数学课或实际生活和生产实际中的新问题的学习活动。简言之,就数学教育而言,问题解决就是创造性地应用数学以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实行“问题解决”式教学,实际上就是根据同一教学班学生的实际水平,按其可接受的程度,分层设计问题,引导全体学生参与数学问题的解决,使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定的提高和进步。教师要在钻研教材、大纲和了解学生认知“最近发展区”的前提下,对所教内容作出恰当的分析和计划,确定好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联系这三个层次的问题。基本知识问题涉及新知识的某一个知识点,基本方法问题主要涉及有直接联系的两个知识点及其转移间的方法并有导向的问题,基本联系问题则是涉及知识、方法间的联系并有导向的问题。三个层次的问题至少要分三阶段提出,教师要在基本知识的难点、易混点设疑,引导学生把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引向深的层次;在基本方法上,引导他们反思方法应用的时机;在基本联系上,引导他们理清知识脉络,条理思维框架,反思数学问题解决的思维契机,从而通过教学活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进步,数学素养也会逐步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竹山中学

上一篇:转化后进生 提升初中数学质量 下一篇:普通高中劳技教育的现状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