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职业能力的构建模型

时间:2022-09-12 01:43:08

中职学校职业能力的构建模型

摘要:中职学校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能力培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职业能力的界定和构建是问题的核心。文章以财经专业为例,提出了职业能力1311模型,并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中职;职业能力;构建;模型

一、职业能力的界定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一门或若干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从能力所涉及的内容范围上,可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部分。专业能力是劳动者胜任职业工作,赖以生存的核心本领;方法能力是基本的发展能力;社会能力即是基本生存能力,又是基本发展能力,它是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特别是在一个开放的社会生活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将职业能力归纳为10项:职业认知能力、专业基本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开拓创新能力、信息搜集能力、自我发展能力、计算机能力。将10项职业能力对照上述职业能力所涉及的内容划分如下:

从中可以看出,我国确定的10大职业能力除了应掌握的专业基本能力外,更多的是涉及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说明我国职业能力的发展也趋于以就业为导向的综合能力的提高。

在本次研究中,我们调查了几家联合办学的企业,企业对学生应聘提出三大必备条件:个人基本素质,基本职业技能,职业素养。他们希望学生应当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较好的协作能力,较强的团队精神,较好的写作、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专业技能,良好的诚信和职业道德。剖析我们学生的现状,与当今社会需求的主要差距,重点在职业道德:吃苦耐劳;团队精神与协作能力;写作、语言表达和交往能力;诚信素质等基本素质和社会能力。

二、中职学校职业能力构建模型

综合上述分析和毕业生实际就业情况,以财经专业为例,中职学校在确定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能力培养中将学生的职业能力可以归纳提炼为:1项基本素质、3项专业能力、1项综合实务能力、1项就业顶岗能力,简称1311,其深刻的内涵和先进的理念形成了中职学校财经专业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他专业可以效仿设计本专业职业能力的具体构建。下面,就5种职业能力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之间的结构和每一种能力的要素构成做一初探,进一步丰富该模式的理论。

(一)职业能力要素的确定

通过大量的社会调查,中职学校财经类专业的毕业生从事的职业岗位(群)主要是各类中小型企业、事业基层会计核算及统计事务管理工作,各类商业及服务企业收银员、营销员工作。进一步全面分析当前财经类行业对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以企业用人需求为依据,先由用人单位从需求的角度提出要求,学校、专业部根据职业岗位制定职业能力,再经教育部门的专家、学者加以研究论证,同时结合已毕业的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不断调整和完善,确定职业能力结构由4个层次构成。

层次1:“个人基本素质”。中职生应具备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语言表达、合作与交往、精神和心理素质5个小要素。

层次2:“专业能力”是由3个要素组成。“岗位基本技能”包括珠算技能、点钞与假钞识别技能、计算器技能3个小要素;“岗位核心技能”要素包括原始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记账凭证的登记与审核,账簿的设置与登记和会计报表的编制,会计软件应用、纳税实务、统计实务6个小要素;“岗位扩展技能”包括工业企业会计核算技能,流通企业会计核算技能,银行会计核算技能3个小要素。

层次3:“综合实务能力”基本反映财经专业对个体能力结构的需求,侧重于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综合实务能力”是由办公软件的操作能力,收集提炼信息的能力,开拓创新能力,预测与决策能力4个小要素构成。

层次4:“就业顶岗能力”要素含有社会适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专业基本能力、团队协作能力4个要素。具体包含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人际交往和团队精神,应变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吃苦耐劳精神,虚心的学习态度等小要素。

(二)职业能力模型的结构分析

“1311”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职业能力是多方面、多层次、多领域的复合体。就其层次性而言是一种以基本素质为基础、专业能力为核心、综合实务能力为关键、顶岗能力为目标的树状能力要素结构;就其复合型而言,是一种网状结构,各种要素之间具有相关性。

“1311”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职业能力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应用性(职业性)。职业教育中的能力培养以社会需求和市场需要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侧重于各种基本能力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应用,而且更多地表现为行业性特点。

2.专门性(方向性)。职业能力是针对一定职业的能力,离开了一定的职业方向,就谈不上职业能力的存在,尽管素质教育的推行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能力的培养不能以单纯的专业技能训练为主,要注重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但素质教育并不排斥职业能力的方向性,“1311”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职业能力是财经类职业能力的专门化、方向化。

上一篇:河北省失地农民生活水平变化分析 下一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社会生活的实践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