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琵琶曲教学浅见

时间:2022-09-11 08:24:24

中国传统琵琶曲教学浅见

摘要:在中国传统琵琶乐曲中,文曲和武曲重要的组成部分,文曲凭借它优美抒情的旋律,深刻的内心思想感情的表达和身临其境的艺术境界,受到了人们的喜爱;武曲以它宏大的气势、完整的故事情节给人强大的震撼。文曲、武曲在乐曲格调、演奏技法和表现乐曲内在情感等方面各有特点。本文提出了一套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帮助教师提高学生的演奏水平。

关键词:传统琵琶曲 特点分析 方法

一、传统琵琶曲特点分析

传统琵琶曲是琵琶乐曲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掌握传统琵琶曲的演奏是琵琶学习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传统琵琶曲根据乐曲的格调特点可分为文曲和武曲。传统琵琶文曲,是指以抒情优美、简朴动人的旋律,深刻表达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生动展示令人向往的意境的乐曲,如《浔阳月夜》、《月儿高》、《汉宫秋月》、《塞上曲》、《青莲月府》、《飞花点翠》等。传统琵琶武曲,是指以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采用我国传统戏曲及章回小说的结构,按故事情节的发展构成全曲。生动展示整个事件全过程的乐曲,如《十面埋伏》、《霸王卸甲》、《将军令》等。琵琶文曲、武曲在乐曲格调、演奏技法、表现乐曲内在情感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

1 在乐曲格调上的特点。

琵琶文曲在乐曲格调上的特点是抒情性和写意性。抒情性,就是着力于内心思想感情的深入挖掘和表达;写意性,就是善于用概括性的手法展现深邃的意境,使人如身临其境,融入音乐的艺术境界之中。传统琵琶文曲中,有些乐曲偏重于景色的描绘,如《浔阳月夜》、《飞花点翠》等;有些乐曲以人物内心感情的表达为主,如《塞上曲》等;也有既写景又写人的内心感受,即情景交融,如《青莲月府》等。在对这些乐曲进行理解时,乐曲标题固然是一个重要依据,但是不能仅限于乐曲标题的狭小范围,应当从宏观着眼,扩大到与主题密切相关的背景、环境、气氛、格调以至精神面貌。如《塞上曲》,如果只从各段小标题看,好像是在描绘王昭君于历史情节演变中不同阶段的苦闷、怨恨、悲切、忧伤、思念等思想感情,因此,有些琵琶演奏家刻意雕琢王昭君的如泣如诉的哀怨之情,全曲被演奏得轻柔婉转。但是,如果进一步挖掘该乐曲的内涵的话,就会发现全曲除了充满令人感动的哀怨情绪外,还有时而抑郁、时而开朗的情调,哀怨中有激情,忧伤中有思念祖国家乡之意,所以应当表达女主人公复杂的思想感情,体现一种格调更高的情操。

琵琶武曲在乐曲格调上的特点是写实性,即用音乐来描写故事情节。这些乐曲常是标题性作品,通过曲名及各段的小标题来叙述事件的发生的背景、经过、结局等,并以此引导听众感受作品所表现的生动内容。因此武曲是较容易被人们所理解的,甚至对某些旋律片段及表现手法人们也可解释它的具体内容。例如著名的武曲《十面埋伏》,曲名已点明了乐曲描写的是发生在公元前202年的楚汉相争的故事。它采用了我国传统戏曲及章回小说的结构,按故事情节的发展构成了全曲。乐曲极其生动地表现了古战场上军旗如林、金鼓齐鸣、刀光剑影、铁马纵横、呼号震天、拼力厮杀的异常壮观的战争场面。通过列营、吹打、点将、排队、走队、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等分段小标题,形象地突出了汉军的威武:如何列营操练出征,如何经过迂回埋伏、小战大战,最后打败了楚军。

2 在演奏上的特点。

琵琶文曲在演奏上,常用推、拉、吟、揉、擞、打、带、轮指、泛音等技法,并将虚音与实音做恰切的配合。在琵琶演奏中,擞、打、带等技法只靠左手指触弦发音,称为“虚音”;而双手配合的吟、揉、推、拉、泛音、轮指等指法则称为“实音”。如《浔阳月夜》就是充分发挥了琵琶文曲的演奏特点,巧妙地运用了推、拉、吟、揉等技法,从而使音乐意境优美富有诗意,展现了一幅清丽的中国写意风景画。给人们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无穷的回味。特别在第一段“江楼钟鼓”中,先以弹挑及半轮接挑,由慢渐快来模拟鼓声、箫声,描绘夕阳映江面、晚风拂涟漪的景色,随后运用推、拉、吟、揉、绰、擞、泛音等技法,奏出优美如歌的音乐主题,乐句间同音相连、委婉平静、意境深远。第八段“桡鸣远濑”和第九段“唉乃归舟”,运用弹轮、挑弹。间以推、拉、擞、打等技法,奏出复线式递降递升的旋律。速度由慢渐快,力度由弱渐强,表现出归舟、浪花、橹声由远而近的意境。第十段“尾声”,在低音区(一把位)以舒缓的速度、自由的节奏,运用长轮、勾轮、推、拉、吟、揉、擞、打、泛音等技法,表现了归舟远去、万籁皆静、江水一片宁静的夜色。

琵琶武曲在演奏上,常用扫、夹扫、轮指拂、拂扫轮、拍、煞音、绞弦、并弦等技法,并在力度上进行强弱变化。在琵琶演奏中,拍、煞音、绞弦等技法不是乐音。而是一种特殊的声响,用在特定的情况下能取得完真的艺术效果,如《十面埋伏》中的“鸡鸣山小战”一段运用了煞音的技巧来模拟楚汉两军的短兵相接与刀枪的碰撞击声。“九里山大战”一段运用了弦并弦、拍、夹扫、拂扫轮及推挽、滑奏等多种技巧,其中拂扫轮演绎的箫声象征着楚军被汉军包围、陷入四面楚歌声中的凄凉景象,用“拍”来模拟放炮声,用“煞音”来模拟刀枪碰击声,用急速的“夹扫”来模拟嘶马追逐声,用“绞弦”、“并弦”来模拟士兵的呐喊声与厮杀声,等等,形象而传神,大大地丰富了琵琶的表现力。而《霸王卸甲》更多地是用扫为主的技巧组合,加上富于棱角的节奏音型,因而使整个旋律具有一种悲壮的气势。演奏琵琶武曲要有强大的左右手指能力,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不可能演奏好武曲。当然,只有力度也是不够的,要做到强而不躁。而且单从技巧上演奏下来还不行,同时要结合乐曲的内容,深刻地挖掘乐曲的内涵,才能使乐曲产生真切的艺术感染力。

3 在表现乐曲内在情感方面的特点。

林石城先生指出:琵琶文曲的“左右手指法中,各种不同类型的多变性的力度控制与音色控制,常为表现乐曲内在情感的最好手段”。林石城先生所继承的浦乐派就以注重演奏中的音色及神韵变化为特色。如:利用右手指法过弦的角度、力度及过弦工具的不同(用甲或用肉),使音色产生变化;利用不同的弹弦点,产生不同音色对比;弹在近复手处(系弦处)音色较钢硬,弹在远离复手处音色较轻柔,林石城先生在弹法上非常重视这样的变化。他将弹弦点分为上、中、下三个部位。“上”指约在第11品处,“中”约在第23品处,“下”距离复手约2公分处,总计分为四个弹弦点来演奏。演奏中,常通过弹弦点的变化来求得音色、音量的变化,以适应琵琶文曲细腻感情表达的需要。

琵琶武曲要有极大的力度变化,这需要演奏者轮指有最大的力度变化幅度。音色要求刚毅挺拔,当然也不能一味地用蛮力,否则演奏会显得十分生硬。演奏者还必须知道,力度需要对比的,有轻才有响、有弱才显出强。要善于运用力度的对比来演奏武曲,这样就能取得事半功倍 的效果。

二、传统琵琶曲的教学

1 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首先应具有战略与战术。循序渐进是战略思想,它从宏观来看问题。但又要按客观规律办事。著名京剧艺术家苟慧生先生对艺术规律总结了四个字“会、好、惊、绝”,这就是战略思想与战术思想相结合的结晶。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了基本鉴定后,首先应考虑是从战略思想出发,即用什么样的教材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引导学生走什么路等。对学生的发展及成才做出科学的有规律的设计,这是极其重要的,绝不能走一步看一步。

因材施教是战术思想,它是从具体情况出发,并将宏观的设计一项一项地完成,然后转换成学生自己的。因此针对学生来说要因人而异,学生本身的条件及存在的问题各不相同,要根据每一个人,采用适合这个人的办法,去完成各种具体项目,以达到宏观标准。

2 少而精、标准化。

在高校中,所有的琵琶曲都可以在教学中训练,但如没有目的地选择曲目是不会收到好效果的,所以必须采取少而精的办法来选用教材。

所谓的精,就是要选用具有代表性、有训练价值且能够起举一反三作用的教材,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较深的知识,练出较扎实的基本功。

所谓的标准化就是训练后达到的目的。选用了好教材还要达到高标准,这个所谓的高标准,对教师来说就是必须掌握其具体的功能及形象,并能给予学生。教师如果不能给予学生全面具体的知识及技能,只有好的教材,没有高标准的要求,教学质量是高不了的。

达到高标准的关键是教师本身要具备较高水平的技术及艺术表达能力,并能形象地教授给学生。器乐教学着重直观性,讲十遍不如看一遍。要达到一点即通的教学效果,教师就要具备较高水平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要注意发现学生的个性特点及技艺的创造能力,并善于将这一发现融于标准之中。

3 精雕细刻。

在精选了训练教材后,不论练习曲还是乐曲,教师都不能仅仅是传授完了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相反,要让学生在掌握了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推敲、熟悉,达到教学目标,如同雕刻家雕刻一件艺术品一样,要经过一刀一刀的细致雕琢,才能达到精美,再经过千锤百炼,更趋完美。

4 注重启发式教学。

教师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突出重点,深入讲解,同时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思想,阐明了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激励学生,而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第斯多惠在倡导启发式教学上也很有名,他的名言是:“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

上一篇:读图时代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现状与应对策略 下一篇:运用“开放式教学”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