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载体与机制研究

时间:2022-09-11 05:09:51

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载体与机制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校园文化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但请牢记:不管形式如何多样,文化的唯一居所应该在人的心灵深处!培育人内心精神的富足与价值才是学校文化应有的意义,所以一个有文化品位的校园不一定非得是豪华的校园,正如一个有品位的文化人,不一定是富裕的、有地位的,也许仅仅因为有道德而彰显出学校的和谐与进步,已经足矣!

二、问题分析:

我们对校园文化的灵魂概括为:博爱与责任!我把学校文化的核心概括为“博爱与责任”,博爱篇是许多实践性的活动,但文化无时无处不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内在或外在联系,责任篇着重从教育者思考与探索的角度来展开。

三、解决问题的框架预设:

博爱篇

一、爱自勤勉俱乐部:1.师生每天一日记(可以是书面,可以是录音,或者BLOG,诉说心灵、心理梳理、悄悄话——);2.坚持交流励志信(在师生间、老师间、学生间展开,当然可以是电子邮件,甚至可以匿名,每人都有自己的天使守护,每人也可以是别人的守护天使…);3.周末写自醒自知自评习作,月初写自新计划,期终写自豪总结,年末写岁末怀想……

二、爱文修心馆:1.审定一批按年龄适合的书目,制定阅读计划并实施;2.开展重在境界提升思想改进心胸扩展的阅读活动(朗诵会的人文性、读书笔记的自主性、文章评论的观点性、交流会的开放性……)

三、爱琴联盟:1.有师资好,没师资聘请;2.有琴(泛指乐器)好,没琴学生自愿自带;3.乐队组建;4.活动(赛事、冠名、公益、影响……)

四、爱棋园:1.棋类训练在练心、养气、培生韬略;2.有师资好,无师资聘;3.活动(我承办,你来参加,邀大师……)

五、爱砚新村:1.书法在法,立德清心,刚正有形,进退有度;2.有师资好,无师资聘;3.自律恒心在实践;4.活动(展评、交流、访大师……)

六、爱画之家:1.重要的是表现美创造美;2.画出真我;3.形式多样(剪纸、国画、水彩、泥塑……);4.活动(展评、交流、访大师……)

责任篇

一、有分量的教育责任:

1、岗位职责的明确。以合约形式或以行政方式来明确每一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法定责任或约定责任,分别加以相对为稳定又是动态的定位或确认。一般有聘约、合同等表现形式。

2、责任的分量。明确责任并不意味着承担了分量,或者说,还需要有体系地评估和有组织的实施,以考核评价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已经承担的责任并为之努力的过程与结果。

3、道德的力量。一般来讲,法定的可视的目标过程、结果是显性的,而一个主体的隐性的责任感是否符合其教育心理规律,或者说为这个责任的目标达成是否采取了积极的心态,往往对结果起着重要作用,而心理测评相对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学校是否有能力来测量以评价、引导教育者或受教育者的道德力量,也就显得愈来愈重要。

二、有民主的教育管理:

1、教代会的职能。教代会是不是真正有独立工作的可能,以及教代会的决议、建议、意见是不是具有效力,是一个学校是否存在正义的标志,他直接反映了学校管理的民主程度。

2、家长委员会的职能。家长委员会的职责和能力也应该对学校文化的走向和形成、维护起到支持、参与、监督的作用。

3、学生组织的职能。学生组织能否介入学校管理和影响学校决策的程度,从教育管理角度来说,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敏感区。

4、社区的意见和支持率。

5、其他团队组织的职能。比如教研组、少工委、青年团、党组织和学术团体等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参与、支持。

三、有恩情的教育爱心

1、感恩教育。不求回报的爱是大爱(事实上不存在没有回报的爱,但回报各不同,也常常存在以怨报德的故事),但不能产生恩情的爱心付出是无效的,也是毫无价值的,甚至演变成虚伪的做秀。因为爱心的本质是真诚而交流、传递而增值、互动而强化。

2、生命教育。现代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高层次的生命教育,这是这个社会文明进步的基本标准。以人为本就是拓展人的生存广度、探求人的生活深度、进而提升人的生命高度,使人追求到精神与物质的和谐,完成有价值有意义的生命历程。

四、有思想的教育服务:

1、心灵的服务。学校教育的功能逐步被社会强化后,教育行为成为服务行为,而这种服务首先是对学生心灵的服务,心灵服务的质量高低,是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和指标(可惜我们目前还几乎没有这样的评价体系)。服务的本质从积极的方面来讲是为人的积极发展提供需求。人的心灵需求什么呢?特别是发展中的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什么呢?教育心理学为我们作了科学的阐释,但每个人的心灵需求是不会相同的,所以孔子说“因材施教”,这个“材”的区别应该主要含有精神特征的不同。学校是否关注了师生心灵,是否有能力科学地提供心灵的高质量服务,满足师生的幸福感,应该成为学校的第一问题。

2、课程服务。A、课程是个体系,这个体系在国家意志当中,具体落实为学校的教育行为,学校的课程服务质量的高低是一所学校质量的主要指标。如果我们把课程标准科学地落实到每一个学科、每一个时机、每一个师生、每一个生长点,就会发现课程对学校而言是宏观的,而对师生而言是微观的,最终由师生复杂的、积极的、主动的、选择的、互动的过程(包括心理过程)完成。B、课程的目标。不论课程体系的大小、种类,其目标必须是立体的、三维的,主要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C、课程服务的特征。课程具有思想性和生成性,这是毋庸质疑的,所以课程服务也必须具有相同的特征,也是理所当然的,因而课程被时间、空间、信息质量以及技术含量的变动所左右。过去,包括现在很多人,甚至是教育管理层的许多人,认为“思想附着在行为上”,所以固执地以为应试教育就是教育本身,就是完整的教育,现在看来多么荒谬!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思想和行为是不可分割的,不能偏执地强化某一方面,更不能人为地弱化某一方面。课程服务强调的就是提供思想行动发展一致的和谐的教育服务。

3、资源服务。按标准配备的学校硬件、软件(主要指专业法规、制度和专业程序、规则)、师资等都是师生进行教育活动,达成教育目标的资源保证。比如学校常规活动、贫困生救助、校园疾病防控等才能有条件进行。

五、有规则的学校秩序:

1、制度建设。自下而上的产生、通过、修订、完善、;自上而下的宣布、实施、执行、贯彻。

2、隐性规则。注意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谋求最大执行力。

3、规则的稳定性与突破性。稳定确保规则的存在,突破昭示新规则的产生。

4、秩序的情绪化。关注人的情感、情绪、状态、生物钟的规律性变化,做出积极调整。

上一篇:基于小学语文情感教学的一些体会 下一篇:劳务派遣市场乱象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