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 巧渗德育

时间:2022-09-11 02:29:21

语文教学 巧渗德育

九年义务教育发展到今天,素质教育的旗帜更加鲜明,而且素质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学科的学习知识,更是结合生活实践,有意识地渗透德育教育。这就要求各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灵活多变地渗透德育教育。结合我们学校所承研的教育部重点课题之子课题《构建和谐班集体,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实践研究》,以及我自己所任的学科教学,谈谈如何在语文课中渗透德育教育。

我本人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已经19年,担任学校教导主任也已经有6年。当前承担的主题是“在各种活动中渗透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及团结合作的工作精神”,我想,就我自身工作而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就可以很好地渗透各种责任教育,因为语文教材本身,就包含着大量有关德育教育的内容。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这样教育和引导学生:学好语文课,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精神,是每个炎黄子孙的责任。中国的汉语言文化,有几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不仅影响着全体中华儿女,就连比邻国诸如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文化,也深受着中国文化的影响。现在这种语言,不仅成为联合国专门外交用语之一,就连很多国家的学者都纷纷慕名前来深造学习,几乎每个人的回答都如出一辙:我是仰慕中国的文化而来。我们自身作为中国人,就更要把学好祖国文化当作一种骄傲、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热爱汉语言文字的情感,帮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深厚,吸收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责任,同时也要把这个责任激发为学生内心的责任,那就是:作为炎黄子孙,都有学好汉语言文化的责任和义务。

结合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可以上升为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现行初中语文教材所精选的篇目,不少都蕴含着浓郁的爱国情感,上了初中,这种爱国情感也要逐步上升为一种责任。如七年级下册,就有很多关于爱国与责任方面的题材,像第二单元的《黄河颂》、《最后一课》等。其中,《黄河颂》借歌颂黄河来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定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这是借语文课堂进行爱国教育的一个好题材;再如第三单元的《邓稼先》“我不能走”不仅体现了这位科学家甘为科学献身的爱国精神,同时体现了中国男儿强烈的责任感。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运用这一德育资源,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培养学生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并形成时代所需要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师应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初中语文课本中描写亲情的文章也不在少数,教师可借此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比如,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文章里面记叙了他与父亲之间的真挚感情。在教学中,可让学生默默地去理解和感受作者对父亲的那份深沉的爱。然后,让学生感受自己父母对自己的爱,学生的思想情感会自然而然地发生变化,对父母产生感恩之情,并产生对家庭的热爱、对家人的关爱。

教师要善于利用语文课堂内容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当代社会对人才的培养,责任感是极其重要的,它是一个人有所作为、事业成功的基本因素之一。而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学生处于青春发展初期,他们性格的养成还没定型,人生观和世界观还需要我们老师去进行大量的教育和引导,加强进行责任感方面的教育。而进行责任感方面的教育在教材中也是随时可见的,如在课文《散步》中,“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表现了作者肩上担负的承上启下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我们可以启发学生,使学生的责任认知与现实状况联系起来,并逐步落实到行动上,有效地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教师应利用语文课堂进行集体主义思想及团队精神教育。七年期上册的《登上地球之巅》,刘连满为了团队,为了能完成任务,他毅然成了别人的“人梯”,显示出他有着崇高的团队精神;在有机会活着、渴望活着的时候,他却毅然将剩余的氧气保存下来,留给战友,并留了纸条,而自己却在昏迷中等待死神的降临。把活着的希望留给了战友,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这种团队意识,让听课的学生刻骨难忘。

现代社会,绝大多数青少年都是独生子女,优越的家庭生活条件和父母的关心照顾使当代学生具备有聪慧能干等优点,但同时也滋生着个性强、突出自我和娇纵任性等缺点。在教学中,我们就要注意引导,让他们懂得个人服从集体的协作关系,要有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观念。

总之,教育贵在以人为本。语文学科是集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于一体的综合学科,作为语文教师,应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语文,更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善于挖掘、发现课文中的德育题材,并善于多渠道地渗透德育教育、责任教育,在教学生学会学习的同时,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

(作者单位 广西武鸣县太平镇中心学校)

上一篇:建设魅力“闲暇”文化引领教师专业“疗养” 下一篇:阅读·智慧与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