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一体化优势与途径

时间:2022-09-11 08:34:35

文化产业一体化优势与途径

文化产业是一个高附加值的产业,承载着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娱乐价值,可以大幅度提高传统制造业产品的文化和知识含量,提高其产品附加值,提升传统产业的品牌知名度和国际竞争力,并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对于长三角经济的拉动力量是巨大的。近些年来,长三角各城市纷纷认识到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在地方政府为发展而竞争的机制作用下,长三角的文化市场正快速成长,使文化产业以更快的速度进入以规模化经营、创新驱动为特征的高级发展阶段,因此,推进文化市场一体化对提升长三角文化产业竞争力至关重要。

一、加快长三角文化产业一体化的脉络

长三角文化产业一体化指按照自然地域文化经济内在联系、文化资源配置、文化产品流向与文化产业发展规律在上海、浙江、江苏三地乃至泛长三角地区形成—个区域文化产业的联合体。长三角文化产业一体化意味着三地之间的文化产业由原本的行政区划条块分割嬗变为一个有机联动的文化产业经济圈。加快建设全方位、多层次的文化产业系统,是发展长三角文化产业一体化的必然要求。以上海为中心,浙江、江苏为两翼的长三角城市群已经发展为世界六大城市带。特别是长三角两座世界级大桥———浙江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和江苏的苏通大桥的通车让长三角一体化在空间上的特征愈加明显。上海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其辐射半径也得以深入延伸。作为如此重要的地区,如何塑造别具一格的文化产业和建设有旺盛生命力的文化经济,无疑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长三角文化产业和全球文化产业一样,融入了新世纪文化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中,其中最重要的背景就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浪潮的兴起和文化产业化发展方向的确立。长三角经济的一体化步伐加快为文化产业一体化提供了最重要的契机。长三角在经济大发展的同时,提出文化产业一体化的合作发展主题,充分反映出长三角各个行政区域对文化产业联动发展的高度关切,也顺应了国际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相对于传统制造业而言,文化产业是一种无污染、低消耗、潜力大、附加值高的产业,业已成为长三角经济增长转变的一个突破口。通过文化的产业化将带来无限的商机,是长三角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二、加快长三角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的现实基础

上海、浙江、江苏三地不但地缘相近,人文相亲,而且长三角经济地位的迅速提升也要求文化产业一体化联动发展。

1、长三角文化产业一体化是现实赋予的机遇

促进长三角文化产业一体化是历史赋子的使命,也是现实提供的机遇。长三角各地有相似的文化背景,有共同的目的和需求,因此历史和现实都迫切需要该地区文化产业共同发展,协同进步。长三角文化产业一体化的发展可以使各地的文化产业和企业走出“封闭系统”,成为开放性的活动体,增强产业活力。持续性是文化产业的主要资产之一,它能使文化产业在发生人员更替、结构变动、角色转变、经营方式革新等的情况下,仍能继续生存和发展。通过文化产业一体化所实现的资源优化,可以使长三角的文化产业能更好地可持续发展。

2、长三角文化产业一体是经济发展的结果

在区域发展和区域竞争中,文化因素同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对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推动力非常明显:一是为长三角经济一体化提供认同基础,二是为长三角经济一体化提供精神动力,三是为长三角一体化提供了竞争新优势。长三角文化产业一体化积极推进,促进沪苏浙三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保持长三角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发展态势,加快打造世界级的城市带,从而牵引和推动长三角、沿江地带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

3、长三角文化产业一体化是资源配置的结果

一体化并非刻意人为,而是市场经济的结果。通过文化产业一体化,以此方式盘活存量资源,减少文化产业整体发展中的费用,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近年来长三角的文化产业已出现了一定的结构失衡、资源浪费的情况。各类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园区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一体化协调发展势在必行。以一体化的方式,把各地的总体战略目标与局部战术统一起来,充分利用文化产业的各项资源,从而调动三地文化产业管理机构和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使战略协同效果大幅度提升。对于长三角的文化产业来说,矛盾与冲突不断并比较突出,各地文化资源、信息资源、人力资源等不能共享以及配置不合理是阻碍长三角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的主要障碍。通过文化产业一体化,可以有效避免碎片化的加剧,有助于三地文化产业更好地协调内外两方面的矛盾与冲突,更好地解放文化产业的生产力,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

4、长三角文化产业一体化是文化融合的结果。

文化作用是多维的,也体现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延续几千年的吴文化已经成为长三角主要地区社会文化体系的主体构件,吴文化在无形中不断支配着长三角人的思考方式和形事方式,构成了长三角人的文化基因谱系,必将成为长三角文化市场一体化和一体化文化市场的“深层结构”,也将成为文化市场开发利用对象,也必然影响文化发展战略和思路,从而最终构成任意时间截面上的文化市场重要特征。更为重要的是,吴文化是一种人文精神浓厚的文化,恬静的自我生活态度、人与人间谦谦君子之风、个体对国家意志的顺服情感以及尊重技术权威的尚书重教之风是其重要特征,这些特征非常符合发展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开创精神和诚信的道德标准,是推动长三角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催化剂,也是构建长三角文化产业竞争优势的强针剂,更是培育文化软实力的发酵剂。同样,也可诘问,长三角文化市场一体化的基础是什么,那就是吴文化。吴文化是长三角地区“社群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吴文化也就成为除政府的科层机制和市场的价格机制之外外,推动文化市场一体化的第三“引擎”。

三、加快长三角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的优势

长三角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赋予了长三角文化产业发展特殊的优势和背景,这些优势的集成,将赋予长三角文化产业新的动力要素,有助于实现新的跨越。因此,要建设文化产业一体化,我们需要把三地各种文化产业因素都视为可以相互区别而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同时,要对长三角文化产业现有的人、财、物、讯等各种要素进行科学组合、合理配置,否则,整体反而会小于各部分之和,产生内耗和负面效果。

1、长三角具有发展文化产业结构的优势

长三角地区将应对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转型的迫切要求,中央对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全面加快协作进程、促进协调发展、提升区域整体国际竞争力寄予殷切期望。种种状况表明,长三角地区正以新的发展思路、发展路径和发展手段,跨人发展的新阶段。当前,长三角地区已进入重要的发展时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将持续加快,产业结构的发展需要新的调整,产业自身需要进一步优化,在服务业内部也需要更高的产业细分和产业提升。长三角现有产业经济结构和社会发展水平正处于由传统产业向以知识密集型、高附加值、高整和性的创意产业转型的临界点,正处于文化产业发展最佳的孕育期和战略激发点。

2、长三角具有发展文化产业政策的优势

2008 年 9 月 7 日,国务院正式《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对长三角未来发展提出了清晰的方向、具体的要求和明确的目标。指导意见指出,长三角地区要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努力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并进一步强调长三角地区要“优先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积极发展面向民生的服务业,大力改善服务业发展环境”。这一指导意见出台,对长三角地区的长期健康发展和区域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大意义。区域发展战略需要从区域整体利益出发,把各地的发展统一到区域整体发展提升的目标去考虑,并在区域发展战略基础上引领各地的发展。中央对上海的发展定位和目标可以表述为:以“四个中心”(国际性的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和经济中心) 为支撑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面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趋势,上海有必要主动提出长三角区域“共建四个中心”的策略,把长三角“共建四个中心”作为长三角区域整体发展提升的清晰目标,以长三角“共建四个中心”作为长三角区域加快发展提升、加强区域协作的战略突破口,从而促进 长三角区域的协作进程和经济社会的纵深发展。长三角“共建四个中心”战略有可能成为加快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强大新型“发动机”。各地对符合战略发展方向的文化企业在融资、税收、用地、用人、项目申报等各个方面都给予了一路“绿灯”的优惠政策,这将给长三角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必要的保障。

3、长三角具有发展文化产业民营的优势

长三角地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民营企业群落,在全国民(私)营经济总量中,江浙沪三地个体私营经济产值占全国个体私营经济总产值的比例超过40%。民营经济的灵活性大,自主能力强,所以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区域文化一体化进程具有推动作用。特别是江浙民营投资的强大力量,与上海以国有和外资为主的文化产业结构互补,产生了巨大的效应。长三角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多元投资- 长三角对民营经济的政策的宽容使得长三角形成了公平竞争的环境,也有利于进一步吸引和鼓励民营资本的进入。在投向文化产业的新增资金中,民营资本开始“挑大梁”。上海市了一系列鼓励非公有经济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和指南,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因此,民营资本呈现出旺盛的投资热情。江苏同样以有利的政策条件向民营资本敞开大门。浙江近年来新成立的影视制作机构近多数是民营企业。浙江民营经济的发达、民间资本的充足。可见,文化产业已经成为长三角一些大型民营企业新的战略投资方向,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4、长三角具有发展文化产业智力的优势

长三角的智力集聚和人才集聚的优势可以确保文化产业的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原创成果的生成。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长三角知名院校构建和形成了完善的文化产业的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长三角发达的高等教育体系和社会培训网络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厂良好的人才储备和丰沃的社会土壤,上海拥有占长三角区域总数一半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并形成了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相关学科优势。江苏拥有强大的基础研究能力,拥有大批理、工类的国家重点学科;浙江的工程技术研发基础雄厚,在工学类的学科上具有一定比较优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三地教育资源具有互补性。通过教育联动发展,如扩大交换生计划、专家库共享等,很容易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促共进。同时,长三角对人才的“磁场”作用日益显现。长三角发达的经济文化对全球人才的吸引力越来越大,高层次文化产业人才和高新技术以及各种资源要素比以往更加快捷的进来。这为长三角文化产业整体实力的提升提供了核心支撑。

四、加快长三角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的途径

长三角文化产业一体化的实施,需要各地从实现整体目标出发,合理组合各种因素的力量,以实现最优化的管理。整体理念强调的是由三地有区别的要素组成的集合体和统一体,并非各要素的简单叠加。因为合理的组合,能使整体释放出远远大于部分之和的能量。以文化产业一体化为契机,通过合理而有效地利用人力、财力、物力和信息、时间,使长三角文化产业的综合实力稳步、健康发展。这是长三角文化产业一体化战略部署的基本任务和必然归宿。

1、加快长三角文化产业一体化应坚持互补互利。

长期以来,通过高度紧密型、优势互补的战略协作,长三角经济发展形成了良好、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互补,可以实现长三角文化产业链的合理布局和优势融合,实现不同产业门类的跨区域重组与合作,推动实现文化企业主体的合作与优选,凸显“长三角文化协作区”概念,避免战略趋同所造成的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遵循和贯彻互补性原则,首先要重视长三角政府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以增进彼此的认知和理解,避免发生矛盾与冲突。三地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不是谁主谁次的问题。如果片面地贬此褒彼或重此轻彼,就会直接影响文化产业一体化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此外。还需要重视人、财、物三者之间的合理配置与科学互动和责、权、利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

2、加快长三角文化产业一体化应坚持本土本色

本土性是指三地特有的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文化观念所砥砺形成的经济门类和发展特色。改革开放以来,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共同构成了上海、浙江,江苏三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一体化不排斥本土性,甚至为了差异化合作与竞争,还需要突出本土性,也即在三地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寻求文化产业的生长和生存空间,萃取出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类别,而不是简单地拘泥于传统的文化产业的分类和完全相似的选择。如浙江在南宋定都杭州后,形成了浙江独特的文化气质,充分体现了浙江精致、幽雅、豁达、和谐的生活理念和文化气质。通过文化产业的引入,提升三地特色和强势产业门类的经济附加值,实现其“质”的升级,进而萃取出特有的文化产业门类。可以把三地的文化产品生产、营销、物流、品牌塑造整合起来,开发和形成三地各自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大的文化产业。

3、加快长三角文化产业一体化应坚持创新创优

长三角文化产业一体化是一个新生事物,而文化产业内外部环境却在不断变化着,总会有新的情况出现。客观地说,文化产业也不可能一丝不差地行事,若如此,反倒成了一个简单的、机械的执行过程。其实,任何战略都需要每一个参与者的大胆创新,因为新战略本身就是对旧战略的一种否定与修正,如果没有创新精神,再合理的战略也会显得不适宜。

长三角文化产业一体化战略的实施过程实际上是文化产业的再创造过程。各地政府应时刻以科学发展观与创新观念观察环境的变化,并选择合适的应对之策。

面对新形势,长三角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意味着需要走一体化的道路,进行合理的文化资源整合,携手同心,致力于增强长三角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长三角文化产业一体化关系到党和国家战略部署的顺利推进与长三角文化产业的兴衰成败,在整个长三角经济一体化战略规划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目前的关键在于,如何把握文化产业的独特性,打破各行政区划内文化产业资源使用的割裂局面进行深层次合作,使长三角文化产业一体化迈出实质性步伐并获得理想的效率与效果。

上一篇:高中美教改进建议 下一篇:石台县文化产业主导产业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