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问题表征形式的教学探索

时间:2022-09-10 11:54:49

数学问题表征形式的教学探索

摘 要:对问题进行表征是问题解决的一个首要环节,提高学生的问题表征能力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问题表征从水平上可分为初始表征和深层表征。从形式上可分为内在表征和外部表征,其中外部表征又分为文字、符号、图形(表)和操作四种方式,结合实例说明了四种外在表征在教学中的应用,并建议在平常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适当的多元表征。

关键词:数学问题;表征;探索

表征,在辞海中的解释是“揭示;阐明”。同时,它又是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意指知识在学习者头脑中的呈现和表达方式,是一个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建构过程。表征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又是被加工的客体。同一事物,其表征形式不同,对它的加工也不同。著名的科学家、认知心理学家和人工智能的创始人西蒙(Simon)指出:“表征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信息和对信息的加工。”

问题表征是指解题者通过审题,认识和了解问题的结构,通过联想,激活头脑中与之相关的知识经验,从而形成对所要解决的问题的一种完整的印象。

对一个问题作出的表征不是固定不变的,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随着信息的积累,可以从不适宜的表征过渡到适宜的表征,数学问题从形式上看以简单地分为两种:一种是内在表征,即学习者将外在的问题信息转化为头脑中内在的命题形式,其外在的表现就是学习者能有自己的话陈述问题的条件和目标。另一种是外在表征,即将问题以文字、符号、图表、模型等具体的东西表示出来。外在表征以内在表征为基础。外在表征以内在表征为基础。外在表征可以大大减轻工作记忆的负担,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数学问题的有效解决往往依赖于对问题的适宜表征,如何对数学问题进行外在表征呢?下面介绍几种外在表征的形式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文字表征

数学问题一般都以十分严谨而精练的数学语言表述,因此解释信息就成为表征问题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学生首先要用自己的语言重述问题,即用自己熟悉的方式对问题进行编码,使得许多问题成分变为自己熟悉的信息,从而便于理解和思维操作。

集合论是现代数学的基础,集合语言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学好集合语言是高中学生学好后继各章节知识的前提。但因集合语言的高度抽象性,使得许多学生在表征问题时出现困难。这题如果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两个集合A、B分别代表是什么?集合A表示由所有曲线x2+mx-y+2=0上的点构成的集合,集合B表示线段x-y+1=0(0≤x≤2)上所有点构成的集合,A∩B≠Φ的含义是什么?表示两条曲线有公共点,即方程x2+mx-y+2=0x-y+1=0(0≤x≤2)有解,只有把这些问题回答正确了,该题也就解决了。

二、符号表征

就是将待解决问题中的有关术语和关系转换成字母或数学符号,实现问题的数学化,从而促进问题的解决。这不仅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是一种解题指导思想。

例2. n个茶杯开口向上,将四个茶杯翻转一次称为一次运动,问能否通过有限次运动,将所有茶杯开口向上?

本题中最关键的信息是“杯开口向上”与“杯口向下”两种状态。为表征问题,我们将“杯口向上”“杯口向下”两种状态分别用+1,-1两种符号来表示,这使得问题数学化,每次运动就是将其中四个数改变符号,亦即用-1分别去乘4个数。从而原问题就转化为:能否通过有限次运动将n个+1全部变成-1。现在来考虑n个数的乘积:由于每次运动相当于将四个数都乘以-1,而(-1)4=1,故不论经过多少次运动,n个数的乘积将保持不变,从而不能把n个+1变为n个-1,也就是不能使n只杯口变为全部开口朝下。

题中用符号来表征问题可以说是问题得以解决的关键。同时用符号来表征问题还可以起到简约思维的作用,因为符号的准确和形式化的特点能更好地满足数学思维的需要。

三、图形表征

绘制适当的图形,是对问题进行表征的有力手段.实际上,绘制图形和表格是解决较复杂问题时常用的一种表征方式,因为图形和表格可以清楚地呈现信息间的关系或规律,从而有利于发现解题的结果或方向。斯蒂恩美说过,如果一个特定的问题可以被转化为一个图形,那么思想就整体地把握了问题,并且能创造性地思索问题的解法。

本题借助于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使得问题得以成功解决。数和形是“连理枝,比翼鸟”,华罗庚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割离分家万世休。”

四、操作表征

学生通过操作获取感性认识,再通过思考、辩论、反思等,逐步推动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最终实现对问题的理解。通过这样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探究能力,增主动学习精神。

例如,椭圆第一定义起始课。课前,教师先让每个学生准备两根图钉,一条细线和一块硬纸板。课堂上要求学生动手操作,固定绳子一端,绷紧绳子,则另一端点的轨迹是什么?如果固定绳子的两端,那么到绳子的两端距离之和等于绳长的点的轨迹又是什么呢?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形成直观印象,进而获得直接体验。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去体会和表征椭圆。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深入的,对学习的态度是积极的。

通常说来,比较复杂的数学题往往需要文字表征、符号表征、图形表征和操作表征结合起来使用,才能得到有效解决。因此,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加强几种表征方式之间的转换.如集合中有关子集、补集、交集、并集的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要求学生能够灵活转换。立体几何的教学中,要求学生首先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述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再去画出图形,最后给出符号表示。平时数学教学中的一些难点,也要尽可能地从不同方式进行表征,来帮助学生建构起相应的心理意义。

我国中学生多元表征能力普遍不高,这可能是我国长期以来强调题海战术的后遗症所致,学生离开了平时常见的习题形式,遇到新的表征形式便不知如何下手。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重视概念、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在解题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抓住问题的关键;对于同一个知识点要注意用不同的形式对问题进行表征,养成利用文字、符号、图形等方式表征问题的习惯;还要让学生认识到问题表征过程常常不是能一步到位的,往往需要经过多次的反复和深化,在表征问题时要学会运用分析与综合、直觉与逻辑相结合的思维方法,不断地进行探索、猜想和验证,直到找到一条适宜的表征途径。

参考文献:

[1]张国栋.数学解题过程与解题教学[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6-11.

[2]方金秋.数学学习的规律与方法[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6-11.

(作者单位 无锡高等师范学校)

上一篇:也谈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解题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城市的标识》中修辞的赏析